分類

最新消息

2023-07-27

兒童營隊「我的身體我做主」—辨識性別暴力從小做起

善牧台北市信義婦女支持培力中心(以下簡稱信義婦培中心)長期關注性別議題,在社區做議題宣導、活動及展覽,希望做到一級預防的教育。7月7日、8日舉辦「我的身體我做主」兒童營隊,帶著即將升上國小5年級及6年級的學生,從認識自己身體開始,學習保護自己,避免落入性剝削危機。

孩子開始接觸3C產品年齡越來越低,加害者易透過網路科技騷擾、侵害兒少權益,除了學校宣導之外,在社區走往前端做預防,期待在事情發生前可以多做些什麼,降低憾事發生機率。信義婦培中心主任連雅萍分享,兒童營隊把年齡定在五、六年級,這些孩子漸漸開始發育,對身體、性有些好奇,他們可能不是那麼理解,可能自己盲目摸索,我們希望可以給一系列完整的「學校沒教的事」,說清楚講明白,讓孩子有正確的認識。

▋ 認識身體才能好好愛自己
活動第一天,課程從認識身體開始,這是一堂不分性別的月經教育課程,進而透過團體活動方式,幫助兒少建構自我身體界線。課程介紹身體跟構造,透過小遊戲加深孩子印象,並實際操作使用衛生棉,男同學雖然發出扭捏的聲音,但操作比女生還順手;也有女生第一次接觸,不知道怎麼打開衛生棉外面包裝,還要再研究一下。同時,展示衛生棉以外的生理用品,像是棉條、月亮杯、生理褲等等,讓孩子了解這些功能、用途,怎麼好好愛自己,選擇適合自己的商品,打破處女膜迷思,有正確的觀念。

身體是立體的,當它畫成平面,可能就會感到困惑,活動中老師帶來男、女模型,讓孩子先分組討論像是喉結、陰毛、陰莖、卵巢、子宮、陰道口等身體構造,再派員回答;搶答時,有同學聽不懂題目,勇於舉手問老師什麼是勃起,老師也趁機作了詳細解釋,探討青春期會有的狀態。

大部分孩子說勃起是「看色瞇瞇的書」、「看色瞇瞇影片」的時候,而男同學舉手搶答說「早上睡醒的時候」,女生們才恍然大悟原來男生會晨勃,對彼此多了一層認識。老師說明這是很正常的現象,在青春期賀爾蒙比較旺盛的時候,賀爾蒙會導致勃起,並且跟大家分享,如果看到男生有勃起的現象,不要以為對方很色,或是意圖不軌,有時只是因為賀爾蒙關係,還是要有體諒別人的時候。

連雅萍表示,課程很棒的地方是讓孩子更正自己的觀念,有正確的認識,重新認識跟思考,「喔~原來是這樣」;男生需要認識「月經」,女生也需要了解「勃起」,明白身體構造後,才學會去尊重彼此,多些對異性的同理。

▋ 拆解情境危機 建構安全對話環境
第二天課程透過專業桌遊、競賽等方式帶著孩子認識性別暴力是什麼,如何正確使用網路及網路常見的陷阱,用許多情境題帶著孩子拆解危機,分辨網路上騙人的手法,如果遇到了可以怎麼求助,找哪些單位協助。同時議題也包括了網路霸凌、性騷擾、自我界線,非常多元且符合孩子現實狀態。

現在孩子數少,可能沒有手足,和家人關係很親密,當進到團體的時候,也許就會有一些衝突,有的人會不喜歡他那麼近,那要幫助孩子去尊重對方可能不像家裡可以那麼親密的狀態。老師現場讓孩子模擬選座位,討論每個人的安全距離,孩子們想到在學校上課選位置時的內心交戰,就會更深刻去記得那個界線。

帶著孩子看最近台灣社會很紅的ME TOO運動,這不只有大人會遇到,孩子也有可能會遭遇到,這是提前宣導教育很重要的預防工作,我們讓孩子明白只要他覺得不舒服就是一種侵犯。以摸背為例,有同學覺得摸背無所謂,有人覺得搭肩摸背就是性騷擾,老師帶著大家做討論,而孩子們也都很熱烈地詢問:「是認識的人?」、「陌生人?」、還是「朋友」。除了對象不同,摸的方式孩子也討論很熱烈,是「叫我拍肩」的那種觸碰還是「色瞇瞇的看著我」的摸。營隊中提供孩子安全對話空間,協助澄清觀念,連雅萍分享,現在的孩子有些是懂得保護自己,那個觀念有被學校或是家長建立起來,但也有的孩子很一張白紙,落差很大。

性騷擾在舊有的觀念裡比較是實體的,像是跟蹤、跟哨、寄禮物等等,可是現在越來越多透過網路通訊騷擾,跟網路有關係,即便把舊帳號關掉,另開一個新的,有心人還是可以透過很多關係方式搜尋到當事人。老師提醒孩子要分享生活不是不可以,可以好好享受當下的環境、氛圍,等回家的時候再做這些整理、打卡,是比較好保護自己的作法。

▋ 「我的身體我做主」兒童營隊下次見
兩天的營隊活動,孩子們覺得非常有趣,在遊戲中、分組競賽裡學習,從了解自己身體、自己界限、自己需求,然後學習怎麼自我保護以及尊重別人,連雅萍強調,我們期待透過開放討論,幫助他們找到在青春期或即將邁入青春期,對身體、性事好奇的答案,不再自我盲目摸索;從服務中也發現,大部分的學生都知道遇到事情要說出來、要找大人求助,但孩子也會懷疑真的能說嗎?該說嗎?說了會不會怎樣?會有許許多多的擔心。我們必須讓孩子知道這個錯不是你,可以找信任的大人、正確管道求助,保護自己。

營隊順利落幕,看見孩子們玩得開心也很有收穫的回家,相信這些實用的觀念會在他們心裡種下小小的種子,陪伴未來成長路上,能具備更多力量面對許多性別議題。前端的預防工作勢必不斷不斷的進行,「我的身體我做主」兒童營隊下次再會。

2023-07-26

主動出擊的麥田捕手—專訪善牧基金會劉柏傳,陪伴生命差異一起成長

本文轉自《PAR表演藝術》第354期 / 2023年07月號,文字 | 吳岳霖,攝影 | 劉璧慈

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後簡稱「善牧基金會」)30餘年來致力服務受暴婦幼、棄虐兒、中輟生、單親家庭、新住民家庭、原住民家庭等,全台已有45處服務據點。其中,以特殊境遇青少年為主要服務對象、成立於1996年的台北市西區少年服務中心(後簡稱「西少」),更是台灣首間相關服務機構。

曾任職於西少14年的社工劉柏傳,3年前因個人規劃,從台北萬華帶著一家人前往花蓮,經歷1年的安置機構,再次回到善牧基金會的花蓮光復中心。至少「14+3」的社工經驗,與一位青少年的成長過程相當,也呼應著他以「陪伴」與「支持」作為面對青少年的態度,而從空間的位移、時間的流動,劉柏傳在守護每位特殊境遇青少年的個體差異時,也觀察出更多差異,並持續調整方法。

▋主動出擊後的記錄累積:西區少年的14年變遷

西少的特殊之處,在於「外展」是多年來很重要的工作之一。也就是社工會主動前往街頭接觸可以╱需要服務的少年,給予關懷、陪伴並開啟後續服務,像是舉辦球賽、營隊等活動。這有別於傳統多以需服務者前往機構尋找社工,西少具備更多主動出擊、接觸不熟悉被服務對象的動能。此外,台灣近年開始對司法少年進行後續追蹤,西少也早在成立初期就開始,因為他們認知到這群青少年終究得「回到社區」,與他們的關係也不能說斷就斷。

西少所關懷的青少年,不能用「犯罪」、「犯錯」這樣的詞彙歸類,因為他們的共通點多半是經濟弱勢,包含主要照顧者必須忙碌於勞動,迫使他們無法獲得足夠的照顧能量,於是流蕩街頭,連休閒資源也匱乏;甚至是一路被教育、社福等機制漏接,最後讓幫派收納,進而有犯罪事實。劉柏傳提到自己在西少的同事以服務案例進行論文研究,而指導教授認為這群孩子是被社會排除的,甚至是「排除中的排除」,非常邊緣。

「這就是讓我很難過的事。他們能夠選擇的機會沒有太多,所以真的必須自己找路走。」劉柏傳說。

也因西少這種「主動出擊」的個性,讓劉柏傳在這段期間內觀察到這群青少年的改變,其中比較明顯的是群聚地點,會因為警察相對強硬的查緝,而從撞球場、網咖等處逐漸移動到個別青少年的住處;另外則是智慧型手機的演進,社交軟體、手遊等也導致青少年較少群聚在外。同時,萬華地區的角頭勢力逐漸外來幫派公司化經營,隱身於看似正常設立的公司行號,進行販毒、詐騙等違法活動,這也改變對於吸納青少年的訓練機制,面對社工更有防衛心態。劉柏傳說:「公司有訓練,不要被社工洗腦,早期真的就是像哥們,有什麼不爽就直接說,或者他們幹完什麼事,就來找我們告解。」這導致特殊境遇青少年的隱蔽性提高,也更不容易進行陪伴輔導,但他說:「我們在社區仍會持續陪伴著。」

幾年下來,劉柏傳更有感的是,除了這群青少年因各自背景的弱勢,而造成低自信、低成就的狀態,甚至在學校體制中被師長歧視、霸凌;這類青少年也多半有過動、或情緒障礙等問題。他斷斷續續從無名小站到臉書進行書寫,記錄下這群青少年的轉變,他說:「讓更多人認識這一群我覺得很認真生活、充滿生命韌性,但不那麼被社會給接納的孩子。」

▋歷史與文化的創傷:花蓮部落少年的生命經驗

從萬華到花蓮,劉柏傳最清楚意識到空間感的差異。他負責的家庭支持方案主要服務區域是壽豐、鳳林與北萬榮,地形非常狹長,也增加移動成本。像是他上週到萬榮的紅葉村家訪,單程就達60多公里。另一方面,則是原住民青少年在成長路上,尚需面對與處理「認同」議題,其中包含文化、族群和自我認同,但目前大環境面對這樣的支持是斷裂且薄弱的,會直接衝擊他們的自信。

以實際案例來看,不管是萬華、還是花蓮的特殊境遇青少年都有照顧能量匱乏的問題,而無法在原生處獲得良好的依附關係。花蓮的差異在於地方缺乏工作機會,導致這些青少年的家長往往得到全台各處打零工,像是北部工廠、花蓮各地農工等,也有案例的父親是跑遠洋漁船,常見的現象是全家人都散落在不同城市,「哪裡有缺,就往哪裡跑,然後要一個接一個,所以青少年們成長過程的依附關係在原生家庭沒辦法被滿足,所以他們會很希望有情感連結。」劉柏傳認為,這種情感上的匱乏也導致這群青少年同樣得向外求取,「連家中照顧者都還在尋找愛,更何況17歲的青少年。」

他也從過往研究對應到實際案例,觀察到原住民族群的歷史創傷,從殖民時代以來的政策,必須被遷徙、被同化、被壓迫與犧牲,種種創傷似乎都被包覆在他們的身體內部,間接影響到原住民的飲酒、自殺率等議題。這種歷史創傷,再加上當代資本主義影響,讓這群青少年們與家庭、家族、原鄉更為斷裂,進一步導致自我認同與情感依附的追求愈加困難,也愈加漫無目的地、毫無根據的尋覓。

「自信不足或許是他們跟自身文化脫離,還有情感上的匱乏⋯⋯」劉柏傳這麼說,同時也體認到這沒辦法用單一個案來理解,而是結構與脈絡上的差異,環環相扣。

▋體認被愛:藝術教育因地制宜的介入

面對地方差異,善牧基金會提供了不同的藝術教育介入方法。

以西少來說,曾以「戲劇治療」的方案進行10餘年的工作坊與演出。帶領相關活動的老師張志豪,從1998年就開始協助善牧基金會策劃一系列街頭行動劇,宣導議題,後來他到英國攻讀戲劇治療碩士學位回國後,自2003年開始以「自傳劇」的形式,帶領善牧基金會所服務的青少年,以自己的生命故事進行創作,讓青少年的家長、老師、觀護人等了解他們之外,也會輪流到不同地方呈現,藉此提供這群青少年走出社區的機會。

劉柏傳認為,因經濟弱勢,這群青少年很難走出原生社區,這樣的經驗會讓他們體驗到不同環境、工作類型等,擴展視野,就像有青少年到了墾丁後才發現有「民宿」這個行業,而立下志願。他也說:「長天數的營隊讓他們一起生活,過程其實打造出家的概念,讓孩子慢慢放鬆融入,然後支持他們,補足原生家庭的不足,讓他們有機會去說出自己的故事,透過再詮釋,獲得更多力量。」後來,善牧基金會因人力不足中止「真的有青少年自傳劇團」方案,但合作過程中張志豪組織「台灣戲劇復原力協會」,延續了這樣的支持系統,甚至有曾參與過的青少年加入協力帶領。

而在花蓮光復中心,則從「文化」入手,希望能慢慢尋回這群原住民青少年的文化母體,像是針對兒童的繪本閱讀、族語歌曲教唱等,今年也會陸續開辦傳統編織等課程。「讓他們能夠透過這些,慢慢去拾起來一些跟自身文化有關的東西,我覺得這也是藝術作為媒介可以進行的方式。」劉柏傳這麼說。

他認為:「因藝術方案,我覺得看到這些孩子真的被愛。」在劉柏傳口中,這群青少年可能犯罪、可能逞兇鬥狠,但他往往用「他們很可愛」來說這些事件背後的成因,在人性╱本性的掙扎裡,直面個體生命經驗與集體生存環境的矛盾——或許「可愛」與「可以被愛」正是他與善牧基金會面對青少年的核心價值。

2023-07-25

愛的陪伴 讓我活出豐盛的生命

親心家園生輔員羅淑鎂112.07

夫家是非常傳統的大家庭,經濟來源無法自主,當孩子漸漸大了、開銷也大,孩子鼓勵我出去找份工作,找回自己的尊嚴,我為了孩子及自己勇敢的踏出那一步,要證明我可以靠著自己的能力撐住屬於我的家。

離開職場20幾年,和社會已經脫節,要找適合的工作不是件容易的事,但在上天巧妙的安排下得知善牧基金會親心家園剛好有生輔員職缺,安排和親心主任面試之後,又去總會和執行長湯靜蓮修女面試,修女慈善的面孔、親切的語氣,讓我卸下了心防,放鬆地回答修女的提問完成最後一關面試。

在民國94年1月13日我來到親心家園,是台中市唯一一家24小時受暴婦幼緊急安置家園,這是我工作的秘密基地,在工作上第一個遇到的難題是要熟悉全部個案的名字及跟個案相處,心中充滿焦慮與不安,我不擅於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也不擅與陌生人交際,擔心自己表現不好,嘗試著利用空檔及備餐時和個案聊天建立關係,去發掘婦女的興趣與才藝,長時間累積的經驗讓我突破恐懼,與個案的互動漸入佳境。我是電腦白痴,但這份工作需要文書處理,必定要用到電腦,在同事細心指導下,也一一克服了困難。

記得曾服務一對年幼兄妹,生活無法自理,工作人員扮演媽媽的角色,早上起床陪伴、教導他們刷牙洗臉、上下學接送,還有一些日常生活的照顧,這位妹妹和我互動密切,我當班時隨時都會跟在我身邊,讓我覺得好溫馨,經過十幾年的歲月,這位小妹妹現在已是亭亭玉立的美少女,到現在我還非常想念她 。

某位身心障礙的婦女手被相對人打到骨折,生活無法自理,上廁所需有工作人員協助穿脫、洗澡也需要幫忙,身上的傷勢痊癒之後,我們開始培養她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也都有了成效,與我們的互動越來越親近,情感也能夠表達出來。

有位婦女讓我印象最深刻,那時是她進家園的第一天晚上,陌生的環境讓她極度恐慌,情緒相當不穩,說什麼都不去房間睡覺,待在客廳坐立難安,我握住她的手安撫她的情緒,剛開始她有些抗拒,我再次握著她的手,她終於卸下了心防躺在沙發上,她還是無法入眠,我一手握住她的手,一手輕輕拍著她的背,就像安撫孩子一般,她居然真的睡著了,拿件被子輕輕往她身上蓋,看她睡得安穩,我的心也放下了。

懷念當初來到親心和婦女們一同備餐及用餐的日子,會在廚藝上相互交流,分享她們在夫家及在家園生活的差異,婦女感謝家園給她們有個溫暖沒有恐懼的家,婦女的分享會使我心裡五味雜陳,一是對我們服務的肯定,一是為婦女的原本的生活感到辛酸。每每回想起那段日子看到婦女表情顯露幸福的樣子,看見她們的改變,心中滿滿的感動,這是我在親心家園服務最大的成就感。

我很幸運地來到善牧基金會這個大家庭,有好同事、好主管,大家能接受我的缺點、讚美我的優點,給我強大的力量安心的在親心家園服務了18年,在這過程中有挫折、有歡笑、有感動的淚水,雖然辛苦也甘之如飴,學習電腦、規劃活動、與個案的互動、知道要如何照顧自己、照顧別人…,何其有幸來到善牧,它充實了我的人生,讓我發現自己內在的優點與力量,賦予我滿滿的復原力。

今年將屆退休,親心家園是我第二個家,是我人生改變的起點,人生黃金階段是善牧給我的,我與善牧的故事不會因退休而休止,而是會以另外一種方式重新開始。

2023-07-24

嬰兒之家攀樹體驗🌳凝聚收養家庭友伴力

善牧台南嬰兒之家2023年收養家庭支持團體活動,由南部場的「生命樹.樹說愛」拉開序幕,透過攀樹體驗、家庭生命樹創作、父母、兒少團體等活動,協助收養家庭發展良好穩定的親子依附關係,並提升區域家庭間的熟悉度和友伴支持能力;同時,讓孩子從每次的交流中,獲得認同感及建立自我價值。

透過繩索、吊帶、鉤環、腳繩等裝備,「樹.說」攀樹人協會帶領孩子手腳併用,體驗步步登高、登高望遠。活動開始前,孩子們個個眼睛發光、躍躍欲試,上場後卻是興奮、害怕兩樣情;有人快手快腳完成了挑戰,不斷地再來一次;有人卻因為懼高,大喊著:「我不玩了!」收養媽媽云云(化名)表示,活動中最讓人感動的是,「大家滿滿的正能量!」她說,女兒本來很開心要爬樹,真上場了,卻因為怕高而開始緊張,一度卡在空中進退兩難,但教練伸出手來,教導妹妹前進的技巧,不斷鼓舞著她前進,等在後面的孩子也不催促,耐心地排著隊;還有在下面觀看的志工、同伴,和與會的爸爸媽媽們每人一句「加油!」、「快到囉!再一步就好!」、「妳可以的!」「大樹會給妳力量!」,不間斷的信心喊話,讓她終於克服了挑戰。小妮(化名)的爸媽則分享,說小妮自小手腳協調比較弱,過往對於爬高的活動總是興趣缺缺,怎麼威逼利誘都沒用,也容易放棄,然而,這次活動,同是出養童的好夥伴來了,或許是對這個環境的安全感以及同儕的鼓舞給了她動力,她不但願意嘗試挑戰,更成功完成任務。「好開心她突破了自我,今天真值得吃頓大餐慶祝!」小妮媽媽感動的說。

藉由家庭生命樹的創作,看見光亮心理諮商所諮商心理師陳宜君帶領收養家庭父母交流彼此教養心路歷程,有媽媽把自己比喻成草地,扮演家庭中後勤補給的角色,爸爸則是一棵大樹,家中的支柱,對於孩子,媽媽說,希望她能在父母畫下的大腳印中,恣意生長,也期望她對生命抱有熱情;收養媽媽芳芳(化名)則說,全家最好的養份都給了孩子,時光飛逝,小樹苗逐漸蛻變成長,自己卻因教養上的種種問題,目前已是烏雲密佈、落葉滿地。然而,活動尾聲,當女兒加入分享,回答問題說:「雖然我們家錢不多,但妳們把養份都給了我,所以我是富養。」芳芳卻忍不住紅了眼眶,感動哽咽地表示,或許未來孩子長大成熟點後,自己的枯枝也能再次長出新芽。

分享會後,陳宜君總結提醒與會父母,每個人都是自己故事的主人,但很多時候,大家卻常忘了孩子也是自己故事的主角,她說「相信」和「陪伴」是股很大的力量,雖然孩子可能需要一點時間,也免不了走冤枉路,但請爸媽要相信孩子是有能力去面對前方挑戰的;同時,她也叮嚀與會的父母們,照顧孩子的同時,別忘了照顧自己!

扎實的樹根象徵穩定的存在,茂盛的枝葉象徵平安的庇護,就好比家庭對於每個孩子的重要性。人生旅程中可能有許多困難與挑戰,然而,只要我們陪伴孩子把握當下每一刻,用愛留住最美好的時光,未來這些經驗與記憶,都將成為養分,讓孩子們心裡清楚,無論路有多遠、爸爸媽媽會一直在背後支持與陪伴。因此,善牧持續推動支持團體,提供收養家庭親子交流的平台,因為我們相信「分享的快樂加倍多、分擔的壓力相對輕」,期望透過每一次的相聚,家庭間一同尋找正向親職支持的智慧錦曩,孩子也能不斷累積美好回憶。

2023-07-20

善牧蘆少「生命年輪體驗營」營隊 學習擁抱不完美 讓愛流動

我喜歡你 是因為你勇敢的說出自己
我喜歡你 是因為你這需要在自己的領域中做自己
我喜歡你 是因為那純真真摯的感受
我喜歡你 只因為你是你
沒有誰可以變成誰
不需要做假 只需要成為自己
聽到你們的歌聲 看見你們為自己吶喊
我 貪圖你們的每次的微笑
在一瞬間裡 營隊裡 在生命裡

七月初,為期六天的「生命年輪體驗營」由財團法人新北市陳明雄賣夢教育基金會、動見体劇團及善牧新北市蘆州少年福利服務中心(以下簡稱蘆少)共同圓滿「達陣」。透過賣夢基金會及動見体、善牧社工的帶領,11位青少年回到大自然,透過在海邊吹吹風、在森林爬樹等,以多元體驗式教育,學習慢呼吸、擁抱不完美,透過生命的年輪,感受大自然的療癒力,讓生命與愛可以走得更遠、更穩健。

長達六天的營隊活動中,老師、社工及孩子們沈浸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透過慢呼吸,感受自己的各種情緒和感覺,說出自己的喜歡與不喜歡,從這樣的練習中,更認識內在的自己,學習欣賞自己和別人的特質和優點。在少年爬樹的那天晚上,大家聚在一起聽擁有這片森林的阿公的故事…。另外,在「一人一故事」劇場的同儕分享時,有少年第一次感受到原來感受是可以分享的,當然也包括難過和悲傷。

在蘆少陪伴下成長的少年,身上背負著沈重複雜的功課,但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被人仔細聆聽過,以致於他們也就自然地忽略可以有自己的感受的權利。善牧蘆少主任高珮熏說:「看到少年們在營隊中,遠離現實生活中難受的困難和壓力,展現出純真、積極、快樂的模樣。大家展現出全新有自信的樣子,我們很感動,未來彼此相互陪伴,路一定可以走得更長遠。」

營隊的最後一天,大家分組以戲劇表演的方式,飾演自己最喜歡的角色,在劇中深刻吶喊出內心的聲音,透過戲劇的選角,老師帶著大家演出自己最欣賞的角色或人物,有學員演出街頭畫畫的藝人,因為他最欣賞的一位歌手也是一位內向的人,但他把才華展現在創作,目前已發表了100多首創作;也有學員演出拳王泰森,因為他無論比賽的輸贏,他總在比賽後跟對手說:「你這場打得很好。」也有少女演出漫畫角色滑冰選手艾拉,她雖然不是在運動上表現頂尖的人,但她總是善體人意地關心別人。

還有孩子演出卡通人物哆啦A夢的好朋友大雄,因為大雄總是勇於面對問題,會跟哆啦A夢一起克服萬難,而少年自己很希望自己能擁有像大雄這樣的「勇氣」。在排練的過程中,因為每個人的想法不同,透過分組後,每個團隊必須找出共識,彼此聆聽找出平衡,想出怎樣的呈現才是最能表達出團隊想法的方式。比方有一組劇情中有打鬥,孩子們在排練時因為認真而受傷,於是老師提議想出用借位踹空氣的方式,既可以達到想去呈現的效果,又不致於讓演員們受傷,而大家共同用自身經驗改寫歌詞的「我」這首歌,不知不覺也成為大家的團歌,隨著旋律唱出另一番滋味!在營隊中一起陪伴少年們的善牧蘆少社工董董說:「希望少年們把這份『很好』的感受記在心裡不斷滋養自己,帶著豐盛的能量繼續前行。」

2023-07-19

台北、宜蘭善牧學園畢業典禮,學子承載滿滿祝福和自信飛翔

鳳凰花開就是學子們畢業的季節,台北善牧學園於6月8日舉辦第26屆畢業典禮,今年很不一樣的是場地改到空間寬敞的地方,這樣畢業生們不用擠在地下室,等到要表演時才進場,可以和親愛的家人和老師一起分享畢業的喜悅。

典禮一開始,搭著時下最夯的懷舊風,影片帶著大家透過時空膠囊回到兒提時代的可愛模樣,再請大家猜猜是哪位學員,現場氣氛馬上活絡起來,每個萌娃都是今年亮眼的畢業生。緊接著,學員小茹和冬瓜帶來的勁舞震撼全場,青春的無限可能在他們身上散發光芒;動感的肢體表演後來到悠揚的旋律世界,由學員黃呱和芳芳帶來美妙的琴聲,為了這次的成發,學員都把樂譜牢牢記住,讓貴賓們沈浸在他們打造的美妙的樂音;還有精彩的花式籃球,不但動作要經過千錘百鍊,團隊動作更流露出孩子們的信任和默契。

成果發表的橋段裡,時不時有讓人驚奇的彩蛋,像用影像紀錄的滑板課,大家從中山堂一路練到新生橋下,唯有「不怕摔」,才能成就一個個帥氣俐落的華麗轉身;另外,還有今年的創新突破,就是「牧茶屋」快閃店的重磅登場,讓學員從備料、分工、接單、飲調、到外送,整個就是身心極限的大考驗;再來到多彩多姿的音樂洗禮,有學員冬瓜帶來精彩磅礡的爵士鼓和阿儒深情的自彈自唱吉他表演。壓軸由大家組團帶來「乾杯」,每一個表演都承載著學員不同的生命故事,家長及老師們看著孩子的學習成長,有說不出的感動和欣慰。

台北善牧學園主任吳金雲感性地形容:「在社工眼中看到的學員都是閃閃發亮的,謝謝大家願意在這裡做自己,也希望大家把所學放心底,相信一定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走出最適合自己的未來。」

緊接著6/9是宜蘭善牧學園的畢業典禮,學員、社工、家長及老師們透過學園日常點滴的回顧,做為啟程前往下一個階段的祝福。在畢業典禮當天,大夥兒齊聚一堂,欣賞著學員們在宜蘭善牧學園的棚架下,一起做廚房料理的開心日子,每一份佳餚餐點、每一杯飲料,都有著學員們平時不露於言表的細心與貼心。

也因為學園裡面有養「陽光雞」,於是大家就用學園農場裡的「友善雞蛋」做成各式的雞蛋料理,也嘗試著用各種獨道配方,做出屬於宜蘭善牧學園專屬味道的茶葉蛋,相信以後孩子們一定會想念這道共同創造出的「家鄉味」。

同窗日子裡,學員們難免有友伴關係的衝突和磨合,為了讓孩子能克服學習中的困難,社工、老師及家長們不斷地溝通,大家培養深厚默契共同把孩子托住。宜蘭善牧學園主任呂劭涵常跟孩子鼓勵:「『磨合』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在成長過程中,這是需要一直面對的事情,而其中的衝撞會成為滋養生命的養份。」

同時,學員們也常走進社區關懷鄰里,融入每天生活的這片土地,曾經學員們 一起做了美味的雪Q餅,孩子們開心與社區長輩們分享,這樣的敦親睦鄰也是學園裡可愛的日常。

今年有畢業生害羞地用錄影片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才藝,也有學員在即將畢業時就和社工討論好接下來的路,現在已經很認真地跟著親戚做學徒,也有一直很喜歡跟動物相處的學員,在學園裡最快樂的日子就是照顧農場,有時候會把母雞抱在懷裡撫慰,跟狗狗聊天,從動物的世界中找到生活的美好快樂。

還有原校老師會特別請在善牧學園的孩子幫忙買宜蘭善牧學園的友善雞蛋,就是希望跟孩子能持續保持連絡,用心維繫住和孩子的情誼並隨時給予情緒支持,劭涵說:「很感謝家長及老師跟善牧社工一起努力,帶孩子走過這段青澀歲月,也許他們在體制內遇到困難,感覺很挫折,但是沒關係,我們一起見證了孩子的蛻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