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最新消息

2023-02-22

台北善牧學園第26屆成果發表

「還記得你說家是唯一的城堡…。」年初台北善牧學園的成果發表(以下簡稱成發)中,吉他班帶來這首「稻香」,其中的這句歌詞對學員深具意義。經過好長一段時日的相處,每當善牧學園的社工詢問孩子:「你覺得什麼最重要?」他們總不假思索地說:「家。」而台北善牧學園成發裡,學員們邀請的最重要貴賓就是學員的父母和師長們。希望讓最親密的家人,看到他們在台北善牧學園的成長和蛻變。

這學期出席成發的共有七位學員,個性有內向、有活潑,相同的特質是都在自己的興趣和夢想上默默努力學習。有學員們在成發的前兩週就無時無刻卯起來練習,對興趣的熱情擋也擋不住。當天首登場的是冬瓜和小茹帶來精彩的表演:可愛俏皮的街舞,舞步隨著節奏傳神到位,很難想像原本一緊張就會腳軟的害羞學員,就是現在在舞台上魅力四射的Dancer。最後他們以俐落的劈腿做結尾,把現場貴賓們的情緒帶到最高點。

接著是小黃呱帶來的電子琴表演,聽著美妙的旋律從指尖流潟,優雅的雙手聯彈是她勤奮苦練的成果。學園社工說:「去年小黃呱在成發中,只敢在舞台角落怯生生地用單手彈著,她真的進步許多。還有學員們精彩的特調飲品、爵士鼓、花式籃球、精油按摩和造型氣球表演,其中飲調、精油按摩、造型氣球更是邀請師長跟家長們上台同樂,親自體驗跟享受學員的服務,促進彼此的關係與情感連結。

壓軸是吉他班帶來的「稻香」,帶著大家回到了那個熟悉溫馨的氛圍中,值得一提的是這次的成發,還有大儒默默練習的安可曲「浪子回頭」,歌聲強大的渲染力讓大家忍不住一起哼唱。回想這一學期學員的學習,學園社工分享:「這學期吉他班欣沁主動跟老師學習超高難度的『撥弦』,即便只能彈出1-2句,也是很值得鼓勵喝采的。」這個小插曲正是今年學員們的學習寫照,期待學員們持續這樣的認真和熱情,為下半學期帶來更精彩的收穫及養份。

2023-02-16

小媽媽萱萱的故事

文/寧心園
高中是我們正在發展同儕凝聚、課業升學的階段,但一位青春洋溢、活潑的17歲少女-萱萱,已經開始面對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課題「抉擇」。
年幼時,萱萱的父母便離異了,因此親子關係並非如此緊密,獨立的萱萱總是自己打理生活大小事,今年初她發現自己懷上了前男友的孩子,而且已經懷孕四個月了,除了害怕跟緊張,萱萱想不出任何方法解決,也不敢向家人求助,而每次產檢看著超音波照片,萱萱知道這個小生命逐漸在長大了,內心也多了一個想守護的對象。

孤立無援的萱萱無奈家中沒有人能協助關照即將生產的自己,因此萱萱來到了寧心園。寧心園是提供即將臨盆的孕婦待產及產後修復的場所,萱萱知道這裡的大家都是在幫助自己跟孩子的,因此總是相當配合團體所有作息及活動,也願意協助新來到的夥伴們,總是這麼穩重及獨立的萱萱,有了一個堅定且不願改變的決定,就是要扶養孩子一起生活,而這個決定引起家人的反對,憂心年幼的萱萱還沒有準備好照顧這個孩子,但萱萱還是沒有勇氣做出養的決定,她相信只要孩子在身邊,愛便可以永續。

 

「媽咪一直在猶豫是不是要把你留在身邊……」,家園陪伴著萱萱思考出留養的議題,盤點出各種優劣分析,筆記本裡,記錄了孩子每一張的超音波照片,也記錄萱萱身為媽咪的徬徨。孩子出生後,萱萱並沒有因為年幼的經驗缺乏而導致照顧不彰,而是更加用心的呵護孩子,「我這週總共只睡了5個小時」這是萱萱笑著和我們說的,我們都很明白,萱萱已經準備好當一個媽媽了。

萱萱清楚的知道想要自己帶著孩子生活,這並不是件輕易的事,因此家園陪著萱萱做了好多的準備,筆記本裡密密麻麻都是租屋、工作、補助還有保姆的筆記,甚至身體都還沒完全康復,就急著想要到外找尋工作機會,以更快銜接後續孩子的托育費用,期待孩子能平安、快樂的長大便是萱萱最大的願望。

 

但一位有穩定工作的成年人獨自照顧孩子都相當辛苦了,何況是尚未成年的萱萱,還得一邊完成學業,甚至還有龐大的經濟及照顧壓力,萱萱明白缺少了家人的支持,孩子得面臨到許多的困難,因此深思熟慮後還是選擇了讓孩子出養,萱萱雖然已經做好的吃苦的準備,但她不希望孩子陪著自己受苦。

每一天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萱萱都不斷的思考著甚麼才是對他最好的,家園也邀請了本會嬰兒之家出養領域的社工,讓萱萱更了解出養及收養的程序,未來也可以代替孩子選擇友善且合適的收養家庭,她期待讓孩子可以到另一個家庭獲得更多的愛,而萱萱也相信著,某一天一定也會再跟孩子相聚。萱萱在17歲的這年成為了母親,「抉擇」是個很難歷程,每個過程及環節都有背後的原因,家園陪伴著大家共同走過這段艱難的歷程,也創造屬於他們獨有的溫暖親子回憶,愛仍在心中永續,萱萱未來也仍舊會是一位深愛孩子的母親。

2023-01-19

過年不能回家的人系列── 打不走 罵不跑 因為那是家

遭受家暴的婦女,大眾常會問:「為何不離開?」但這個抉擇不容易;何況是年幼的孩子,他們的反應更直接:「我就是要回家!」每年過年前,社會局和安置家創兒少的善牧德幼之家社工們會評估每位安置的孩子回家過年的可能性,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孩子當下的重重失落,在所難免,因為社工知道:「無論發生過什麼事,孩子還是渴望能回家過年。」

大掃除是過年除舊佈新的起手式,家園也不例外,在社工及孩子們大展身手後,家園變得窗明几淨,媽咪們(孩子對善牧社工的稱呼)依慣例請孩子喝最受歡迎的珍珠奶茶,一起慶祝家園亮晶晶。另一方面,一般家庭的家長平日就會為孩子買衣買鞋,漸漸地,「穿新衣戴新帽」似乎不再顯得那麼特別;但對德幼之家的孩子來說,這是期待已久的「變身」願望,我們帶著孩子挑選喜歡的衣服,無論是卡通、動漫圖案或酷炫的,有些孩子等不及到過年,就穿著新衣新鞋在家園展示亮相,單純快樂的笑容是最燦爛的。

善牧德幼之家為安置6-18歲家創兒的庇護家園,每年到了這個時刻,如果孩子家裡的情況還沒準備好,就會留在家園過年。家園圍爐的年菜大多是善心人士捐贈,雖然沒有精緻的擺盤,但只要有魚有肉,加個暖呼呼的雞湯,跟社工們一起圍爐守歲,對孩子們來說就是溫馨豪華的年夜飯。

近期來到德幼之家的大多是小小孩,氣氛一直很「聒噪」,所以不用到過年,平時就很熱鬧了,圍爐時,孩子會透過視訊跟其他回家過年的社工媽咪們說:「新年快樂!」、「恭喜發財!」領到家園發的紅包,孩子們開心想著要買什麼,少女們則滿足湊在一塊兒,在客廳追劇、看除夕特別節目,想到剛領紅包又可以守歲晚點睡就興奮到不行,雖然無法回家圍爐,還好有家園彼此的陪伴。

有些孩子可以回到原生家庭過年,但時間多久就不一定了,要考量到孩子家庭目前的狀況,有些孩子會央求社工:「那我可不可以在家裡待久一點再回來?」聽到這些話讓我們好心疼,對孩子來說,小小年紀下意識覺得:「打不走、罵不跑,因為那是『家』。」

不捨之餘,我們會把實情轉化成孩子可以理解的話語,讓他們知道原因是什麼。在善牧德幼之家,所有善牧社工都理解,「真誠」是和孩子對話最好的途徑。只是在說明的過程中,不能讓孩子因此誤解是爸爸媽媽不要他,或是大人是不好的。每一個安置家園的目標都是期待有一天孩子能回到家人身邊平安長大,所以家園社工朝著有朝一日,家庭能儘快恢復功能,讓孩子們回家而努力著。

比方,善牧社工會好好的跟孩子說明:「每個人都有要學習的功課,爸爸媽媽為了維護你的安全,需要學習好好照顧孩子的功課,這個功課很難,需要比較多的時間來學習,在爸爸媽媽學習的時間,你可以在家園學習如何保護自己及如何和大人相處,等爸爸媽媽把功課學好,你回家才會得到好的照顧。」

除此之外,社工也會帶著他們認識自己的情緒及學習遇到問題時,如何找尋解決辦法。與一般孩子不同的是,在還未熟悉這個世界時,撲向他們的黑暗如洪水猛獸般張牙舞爪,造成他們幼小心靈有恐懼、扭曲、壓抑和憤怒等,層層疊疊襲捲而來,一不小心就會被吞噬。除了要學習團體生活外,許多孩子在倉促中進到家園安置,心中憤怒難平的問號是:「我沒有做錯事,為什麼我要離開?」我們明白孩子的苦:「生氣是很自然的。」但必須想讓孩子知道,這是一種不得已的保護,而家園媽咪們(善牧社工)會盡力給予愛與關懷。

有位女孩叫小雨(化名),從小就被賦予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而爸爸因病得常跑醫院,就要小雨跟學校請假跟他回診,在她的生活中完全沒有自己,照顧別人就是生活的一切。記得小雨剛到家園時,對於媽咪們的關心非常抗拒,看到小朋友跑來跑去,她會突然大聲斥責,直覺反應是:「我要管教你們!」後來在善牧媽咪們慢慢帶著她放輕鬆,好好愛自己。在家園,她不再得當個「大人」了,已經復學的她,會跟社工們撒嬌,主動討「抱抱」,過年看到她跟大家一起大掃除,一起挑新衣,對過年充滿了期待。

和孩子們一起練習生活、練習過新年。來這裡服務六年多,我深深感受到:「這裡的孩子好勇敢,擁有願意再次相信這個世界的勇氣!」而家園給予的溫暖陪伴,我們相信是很厚實的。看著孩子們感覺還沒學會走路,就要從泥沼中爬起來,我都不確定能做得到,但他們掙扎、嘗試的身影我們都看到了。如過年會「回娘家」的學姐所說:「出去才是真辛苦!」希望我們給予的溫暖後盾,會永遠陪伴著他們,透過這個連結,傳達復原力。

2023-01-12

愛有你而延續

文/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執行長 湯靜蓮修女
人際的隔離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帶給我們的影響之一,尤其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出於對疾病的未知、恐懼、自我保護……,「隔離」成了因應疫情的策略。其實,對於許多善牧服務的家創兒來說,面對暴力與傷害、生命的不理解,以及自身的脆弱性,將自己與外界環境「隔離」,把門關起來,把心關起來,成為因應危機與傷害的唯一選擇,然而善牧相信,只有愛,才能慢慢讓他們把門打開,把心打開。

曾經有位長期受到家庭虐待的孩子來到善牧,我們在一次活動中讓他畫自畫像,他三兩下就畫完了,畫的圖案小小的,看不清楚畫了什麼,一問之下他說:「這就是我,我是蛆!」他覺得自己只是被人踩在腳下的蟲,不是人,大家都討厭他、不要他,心裡很悲傷、很生氣、也很無助。我們感到不捨,孩子的自我價值如此低落,於是,花了很多心思陪伴孩子認識自己、接受自己、肯定自己。

當孩子在家園生活了兩年多,我們再次請孩子畫他自己,這次孩子畫了隻烏龜,他覺得自己長出硬殼,可以抵禦外來挫折,變得比之前堅強;又過了幾年,孩子已經是會照顧家園妹妹的大姊姊了,在孩子離園以前,我們進行最後一次的自畫像活動,孩子拿起五顏六色的畫筆,畫出了她自己真實的樣貌:一位可愛的女孩,旁邊還畫上一顆大愛心。

我們看見孩子的自畫像從蛆、烏龜到人,他漸漸長出自己的力量,也能肯定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這段陪伴走出創傷的過程是相當漫長的,孩子的傷痛需要長時間修復,復原能力也需要時間累積才能發芽茁壯,都需要專業的人力投入與細緻服務,好好照顧這群孩子。

面對社會與時代快速變遷,善牧的服務、庇護家園的工作,同時面臨著各種困難與挑戰:近年來安置兒少的複雜度增加,在善牧的庇護家園中有超過5成以上孩子有發展遲緩、自閉、憂鬱、精神官能症等高照顧需求,使得機構需投入更多照顧人力與專業資源,加上社工人力成本及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等等因素,讓善牧服務經營更形艱辛。

雖然要照顧這群深度創傷的孩子,相當不容易,但是經過這麼多年來的努力,看到這些孩子,因為善牧的服務,人生有了改變,感到非常欣慰,也從孩子身上得到了持續服務的力量與勇氣。我們期待有更多使命夥伴加入、支持著善牧工作進行,每個人努力一點點,無論是從事志工服務、小額捐款、認同善牧理念、參與倡議活動或是與我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的工作同仁,都是具有力量的使命夥伴,讓我們一起用行動、理念,撐起守護孩子的安全網,讓他們可以勇敢奔向夢想。

(此文刊登於天主教周報725期主筆室)

2022-12-28

將紅利點數,化作孩子的禮物 🎁

近年來善牧與多家銀行合作,透過信用卡累積紅利點數,轉換成愛心捐款幫助善牧的孩子們。近日氣溫逐漸降低,進入寒冷冬季的我們,也來到了溫暖人心的聖誕及歲末。善牧基金會邀請卡友們,在這適合贈送禮物、傳遞祝福的年尾,將銀行紅利視為對善牧服務工作的支持,將捐贈點數化作送給在善牧的孩子們一份愛心的禮物。

也要注意,部分銀行的紅利點數到期日為年末,因此趕緊趁紅利點數過期無法使用之前,好好善用他們吧!

此外,還有一個好消息要與大家分享,美國運通目前推出限時加碼捐贈兌換,於 2022/11/01 – 2023/01/31 期間內,每捐贈 1000 積分,便可兌換 NT$150 的愛心捐贈,比以往提高了 50% (原為 NT$100 捐款)。讓您在年末能用一樣的積分,給予善牧更大的幫助。

2022-12-23

善牧攜手幼兒園 成為目睹創傷知情照護的老師

創傷會使人感到自卑,認為自己在拖累他人,逐漸開始拒絕別人的邀約與幫助,最終帶來對生活的無力感。孩子目睹家庭暴力後留下的創傷,導致心理問題引發出的各種生理機制影響了生活,甚至被誤診為過動症等其他情緒障礙症狀。

今年善牧台南中心、台北小羊之家及新北小羊之家承接衛福部兒少領航員計劃,希望走近第一線會遇到目睹兒少的工作者,協助他們一起幫助目睹兒。台南中心表示,以目前目睹兒少的輔導措施來說,如果孩子在就學期間,家防中心會知會學校輔導室,導入輔導資源來協助孩子;倘若孩子在學齡前或是在學前教育(0-6歲),則會連結專業的輔導資源,如:善牧來協助。

在缺乏輔導資源的幼教體系,需要藉由第一線的幼兒園老師來分辨孩子的情況。為提昇幼兒園老師洞悉目睹兒的敏感度,善牧台南中心於12月17日邀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諮商心理師吳東彥博士,與幼兒園老師分享:「成為創傷知情照護老師-家庭暴力目睹兒」研習課程。

課程一開始,吳東彥博士先說明甚麼是創傷及其帶來的影響。孩子在目睹家庭暴力後,常感到焦慮、低自尊、拒學、缺乏信任感甚至出現攻擊或破壞的行為。這些心理狀態或外顯行為,都會對一個孩子的求學造成影響。吳東彥說到:「如果一個孩子在學校,不停地擔心自己的媽媽此時在家會不會被爸爸打死,怎麼能好好學習呢?然而,有80%有學習問題的孩子會被冠上『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子究竟是生理問題,還是心理問題引發出的各種生理機制,是需要透過師生關係來區分的。」

<p>&nbsp;</p>

▋長期接觸壓力會影響大腦的運作

吳東彥博士邀請在場所有老師四人分成一組,進行體驗式創傷遊戲,其中一人雙膝併攏雙手放在膝蓋上試圖在兩分鐘內站起來,一人負責計時,另外兩人則一人一邊壓住坐著的人的肩膀。體驗的過程中,有的老師在兩分鐘內不停地努力站起來,也有的老師猛烈的搖晃肩膀試圖趁機掙脫束縛,但多數的老師嘗試幾下後,發現在這樣單一支撐點還受阻的情況下要站起來並不容易,便放棄。

博士將遊戲中老師們表現出的三種狀態放在家暴的場景中做了簡單的比喻:1. 選擇奮戰的人(戰)、2. 選擇掙脫束縛的人(逃)、3. 選擇放棄抵抗的人(呆)。吳東彥提到,一份我們不喜歡的工作,可以選擇離職,但今天如果是在家裡,年幼的兒童不僅沒有辦法逃離,也幾乎無力抵抗反轉情勢。而這樣只能不斷承受刺激畫面和聲音,無法逃離也無能為力的場面,卻不只是那短短的兩分鐘。

「當人們接觸到壓力時,訊號會傳送到管理恐懼中樞的杏仁核。杏仁核具有警報器的效果,告知大腦及身體危險的到來,促使人們快速進行「戰、呆、逃」的動作。而長期暴露在壓力環境下,杏仁核會過度活化,導致警報器該響的時候不響,遇到危險時不會害怕逃走。不僅無法判斷甚麼是危險,還會降低前額葉皮質的活躍度,致使部分人無法專心分析判斷情勢,甚至變得衝動、凶暴。也是因為如此,這種情況常常會被誤判為過動症或亞斯伯格症。」吳東彥博士這樣說道。除此之外,長期身處壓力之中,大腦會過度分泌皮質醇,迫使人睡得不安穩、快速增肥、抑制生殖系統等情形發生。

▋改變「反應」的習慣,好好回應孩子

孩子的大腦發展順序是由下往上的,下層的腦幹負責基本生存的功能;中間的邊緣系統掌管情緒發展和依附關係;上層的是大腦皮質處理思考、學習及自我管理。因此當孩子做出較脫序的行為,不應下意識地強硬詢問、責怪並給予懲罰。吳東彥提供以下六步驟,由下而上的顧及孩子的需求:

1. 停頓:先讓彼此都靜下來,不要做出下意識的反應,不需要急著開啟對話。
2. 覺察姿態:調整自己的姿勢,放下代表威攝、憤怒的高姿態,拿出願意傾聽、接受、柔軟的身段。
3. 調整語態:降低自己的音量,調整自己的語氣,放慢說話的語速。不要讓孩子感受到急迫、指責的口氣。
4. 開放好奇:給予孩子問問題的權力,讓孩子更加了解現況以及給他再次確認自己目前是安全的機會。
5. 表達情感:到了這一步,孩子通常已經卸下自己的心房,此時可以給予彼此表達自己感受、感想的機會。
6. 設定限制:最後一步,才是理性的規勸。此時已經顧及孩子的安全需求及情緒,最後在讓他去理解規範。

創傷就像是慢性病,無法只透過談話就能完全療癒,以下六點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可以有效幫助孩子失衡的狀態,分別為:充足睡眠、規律運動、營養補充、擁抱、冥想及遊戲。為了降低誤診,使孩子們不用被貼上莫須有的標籤,不用長期服用無效的藥物,找到對的方式很重要。期許來參與課程的老師以及台灣社會,能和孩子的親人共同合作,解決目睹兒教育及養育上的困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