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最新消息

2023-01-19

過年不能回家的人系列── 打不走 罵不跑 因為那是家

遭受家暴的婦女,大眾常會問:「為何不離開?」但這個抉擇不容易;何況是年幼的孩子,他們的反應更直接:「我就是要回家!」每年過年前,社會局和安置家創兒少的善牧德幼之家社工們會評估每位安置的孩子回家過年的可能性,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孩子當下的重重失落,在所難免,因為社工知道:「無論發生過什麼事,孩子還是渴望能回家過年。」

大掃除是過年除舊佈新的起手式,家園也不例外,在社工及孩子們大展身手後,家園變得窗明几淨,媽咪們(孩子對善牧社工的稱呼)依慣例請孩子喝最受歡迎的珍珠奶茶,一起慶祝家園亮晶晶。另一方面,一般家庭的家長平日就會為孩子買衣買鞋,漸漸地,「穿新衣戴新帽」似乎不再顯得那麼特別;但對德幼之家的孩子來說,這是期待已久的「變身」願望,我們帶著孩子挑選喜歡的衣服,無論是卡通、動漫圖案或酷炫的,有些孩子等不及到過年,就穿著新衣新鞋在家園展示亮相,單純快樂的笑容是最燦爛的。

善牧德幼之家為安置6-18歲家創兒的庇護家園,每年到了這個時刻,如果孩子家裡的情況還沒準備好,就會留在家園過年。家園圍爐的年菜大多是善心人士捐贈,雖然沒有精緻的擺盤,但只要有魚有肉,加個暖呼呼的雞湯,跟社工們一起圍爐守歲,對孩子們來說就是溫馨豪華的年夜飯。

近期來到德幼之家的大多是小小孩,氣氛一直很「聒噪」,所以不用到過年,平時就很熱鬧了,圍爐時,孩子會透過視訊跟其他回家過年的社工媽咪們說:「新年快樂!」、「恭喜發財!」領到家園發的紅包,孩子們開心想著要買什麼,少女們則滿足湊在一塊兒,在客廳追劇、看除夕特別節目,想到剛領紅包又可以守歲晚點睡就興奮到不行,雖然無法回家圍爐,還好有家園彼此的陪伴。

有些孩子可以回到原生家庭過年,但時間多久就不一定了,要考量到孩子家庭目前的狀況,有些孩子會央求社工:「那我可不可以在家裡待久一點再回來?」聽到這些話讓我們好心疼,對孩子來說,小小年紀下意識覺得:「打不走、罵不跑,因為那是『家』。」

不捨之餘,我們會把實情轉化成孩子可以理解的話語,讓他們知道原因是什麼。在善牧德幼之家,所有善牧社工都理解,「真誠」是和孩子對話最好的途徑。只是在說明的過程中,不能讓孩子因此誤解是爸爸媽媽不要他,或是大人是不好的。每一個安置家園的目標都是期待有一天孩子能回到家人身邊平安長大,所以家園社工朝著有朝一日,家庭能儘快恢復功能,讓孩子們回家而努力著。

比方,善牧社工會好好的跟孩子說明:「每個人都有要學習的功課,爸爸媽媽為了維護你的安全,需要學習好好照顧孩子的功課,這個功課很難,需要比較多的時間來學習,在爸爸媽媽學習的時間,你可以在家園學習如何保護自己及如何和大人相處,等爸爸媽媽把功課學好,你回家才會得到好的照顧。」

除此之外,社工也會帶著他們認識自己的情緒及學習遇到問題時,如何找尋解決辦法。與一般孩子不同的是,在還未熟悉這個世界時,撲向他們的黑暗如洪水猛獸般張牙舞爪,造成他們幼小心靈有恐懼、扭曲、壓抑和憤怒等,層層疊疊襲捲而來,一不小心就會被吞噬。除了要學習團體生活外,許多孩子在倉促中進到家園安置,心中憤怒難平的問號是:「我沒有做錯事,為什麼我要離開?」我們明白孩子的苦:「生氣是很自然的。」但必須想讓孩子知道,這是一種不得已的保護,而家園媽咪們(善牧社工)會盡力給予愛與關懷。

有位女孩叫小雨(化名),從小就被賦予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而爸爸因病得常跑醫院,就要小雨跟學校請假跟他回診,在她的生活中完全沒有自己,照顧別人就是生活的一切。記得小雨剛到家園時,對於媽咪們的關心非常抗拒,看到小朋友跑來跑去,她會突然大聲斥責,直覺反應是:「我要管教你們!」後來在善牧媽咪們慢慢帶著她放輕鬆,好好愛自己。在家園,她不再得當個「大人」了,已經復學的她,會跟社工們撒嬌,主動討「抱抱」,過年看到她跟大家一起大掃除,一起挑新衣,對過年充滿了期待。

和孩子們一起練習生活、練習過新年。來這裡服務六年多,我深深感受到:「這裡的孩子好勇敢,擁有願意再次相信這個世界的勇氣!」而家園給予的溫暖陪伴,我們相信是很厚實的。看著孩子們感覺還沒學會走路,就要從泥沼中爬起來,我都不確定能做得到,但他們掙扎、嘗試的身影我們都看到了。如過年會「回娘家」的學姐所說:「出去才是真辛苦!」希望我們給予的溫暖後盾,會永遠陪伴著他們,透過這個連結,傳達復原力。

2023-01-12

愛有你而延續

文/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執行長 湯靜蓮修女
人際的隔離是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帶給我們的影響之一,尤其疫情剛開始的時候,出於對疾病的未知、恐懼、自我保護……,「隔離」成了因應疫情的策略。其實,對於許多善牧服務的家創兒來說,面對暴力與傷害、生命的不理解,以及自身的脆弱性,將自己與外界環境「隔離」,把門關起來,把心關起來,成為因應危機與傷害的唯一選擇,然而善牧相信,只有愛,才能慢慢讓他們把門打開,把心打開。

曾經有位長期受到家庭虐待的孩子來到善牧,我們在一次活動中讓他畫自畫像,他三兩下就畫完了,畫的圖案小小的,看不清楚畫了什麼,一問之下他說:「這就是我,我是蛆!」他覺得自己只是被人踩在腳下的蟲,不是人,大家都討厭他、不要他,心裡很悲傷、很生氣、也很無助。我們感到不捨,孩子的自我價值如此低落,於是,花了很多心思陪伴孩子認識自己、接受自己、肯定自己。

當孩子在家園生活了兩年多,我們再次請孩子畫他自己,這次孩子畫了隻烏龜,他覺得自己長出硬殼,可以抵禦外來挫折,變得比之前堅強;又過了幾年,孩子已經是會照顧家園妹妹的大姊姊了,在孩子離園以前,我們進行最後一次的自畫像活動,孩子拿起五顏六色的畫筆,畫出了她自己真實的樣貌:一位可愛的女孩,旁邊還畫上一顆大愛心。

我們看見孩子的自畫像從蛆、烏龜到人,他漸漸長出自己的力量,也能肯定自己的能力和價值。這段陪伴走出創傷的過程是相當漫長的,孩子的傷痛需要長時間修復,復原能力也需要時間累積才能發芽茁壯,都需要專業的人力投入與細緻服務,好好照顧這群孩子。

面對社會與時代快速變遷,善牧的服務、庇護家園的工作,同時面臨著各種困難與挑戰:近年來安置兒少的複雜度增加,在善牧的庇護家園中有超過5成以上孩子有發展遲緩、自閉、憂鬱、精神官能症等高照顧需求,使得機構需投入更多照顧人力與專業資源,加上社工人力成本及消費者物價指數上漲等等因素,讓善牧服務經營更形艱辛。

雖然要照顧這群深度創傷的孩子,相當不容易,但是經過這麼多年來的努力,看到這些孩子,因為善牧的服務,人生有了改變,感到非常欣慰,也從孩子身上得到了持續服務的力量與勇氣。我們期待有更多使命夥伴加入、支持著善牧工作進行,每個人努力一點點,無論是從事志工服務、小額捐款、認同善牧理念、參與倡議活動或是與我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的工作同仁,都是具有力量的使命夥伴,讓我們一起用行動、理念,撐起守護孩子的安全網,讓他們可以勇敢奔向夢想。

(此文刊登於天主教周報725期主筆室)

2022-12-28

將紅利點數,化作孩子的禮物 🎁

近年來善牧與多家銀行合作,透過信用卡累積紅利點數,轉換成愛心捐款幫助善牧的孩子們。近日氣溫逐漸降低,進入寒冷冬季的我們,也來到了溫暖人心的聖誕及歲末。善牧基金會邀請卡友們,在這適合贈送禮物、傳遞祝福的年尾,將銀行紅利視為對善牧服務工作的支持,將捐贈點數化作送給在善牧的孩子們一份愛心的禮物。

也要注意,部分銀行的紅利點數到期日為年末,因此趕緊趁紅利點數過期無法使用之前,好好善用他們吧!

此外,還有一個好消息要與大家分享,美國運通目前推出限時加碼捐贈兌換,於 2022/11/01 – 2023/01/31 期間內,每捐贈 1000 積分,便可兌換 NT$150 的愛心捐贈,比以往提高了 50% (原為 NT$100 捐款)。讓您在年末能用一樣的積分,給予善牧更大的幫助。

2022-12-23

善牧攜手幼兒園 成為目睹創傷知情照護的老師

創傷會使人感到自卑,認為自己在拖累他人,逐漸開始拒絕別人的邀約與幫助,最終帶來對生活的無力感。孩子目睹家庭暴力後留下的創傷,導致心理問題引發出的各種生理機制影響了生活,甚至被誤診為過動症等其他情緒障礙症狀。

今年善牧台南中心、台北小羊之家及新北小羊之家承接衛福部兒少領航員計劃,希望走近第一線會遇到目睹兒少的工作者,協助他們一起幫助目睹兒。台南中心表示,以目前目睹兒少的輔導措施來說,如果孩子在就學期間,家防中心會知會學校輔導室,導入輔導資源來協助孩子;倘若孩子在學齡前或是在學前教育(0-6歲),則會連結專業的輔導資源,如:善牧來協助。

在缺乏輔導資源的幼教體系,需要藉由第一線的幼兒園老師來分辨孩子的情況。為提昇幼兒園老師洞悉目睹兒的敏感度,善牧台南中心於12月17日邀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諮商心理師吳東彥博士,與幼兒園老師分享:「成為創傷知情照護老師-家庭暴力目睹兒」研習課程。

課程一開始,吳東彥博士先說明甚麼是創傷及其帶來的影響。孩子在目睹家庭暴力後,常感到焦慮、低自尊、拒學、缺乏信任感甚至出現攻擊或破壞的行為。這些心理狀態或外顯行為,都會對一個孩子的求學造成影響。吳東彥說到:「如果一個孩子在學校,不停地擔心自己的媽媽此時在家會不會被爸爸打死,怎麼能好好學習呢?然而,有80%有學習問題的孩子會被冠上『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孩子究竟是生理問題,還是心理問題引發出的各種生理機制,是需要透過師生關係來區分的。」

<p>&nbsp;</p>

▋長期接觸壓力會影響大腦的運作

吳東彥博士邀請在場所有老師四人分成一組,進行體驗式創傷遊戲,其中一人雙膝併攏雙手放在膝蓋上試圖在兩分鐘內站起來,一人負責計時,另外兩人則一人一邊壓住坐著的人的肩膀。體驗的過程中,有的老師在兩分鐘內不停地努力站起來,也有的老師猛烈的搖晃肩膀試圖趁機掙脫束縛,但多數的老師嘗試幾下後,發現在這樣單一支撐點還受阻的情況下要站起來並不容易,便放棄。

博士將遊戲中老師們表現出的三種狀態放在家暴的場景中做了簡單的比喻:1. 選擇奮戰的人(戰)、2. 選擇掙脫束縛的人(逃)、3. 選擇放棄抵抗的人(呆)。吳東彥提到,一份我們不喜歡的工作,可以選擇離職,但今天如果是在家裡,年幼的兒童不僅沒有辦法逃離,也幾乎無力抵抗反轉情勢。而這樣只能不斷承受刺激畫面和聲音,無法逃離也無能為力的場面,卻不只是那短短的兩分鐘。

「當人們接觸到壓力時,訊號會傳送到管理恐懼中樞的杏仁核。杏仁核具有警報器的效果,告知大腦及身體危險的到來,促使人們快速進行「戰、呆、逃」的動作。而長期暴露在壓力環境下,杏仁核會過度活化,導致警報器該響的時候不響,遇到危險時不會害怕逃走。不僅無法判斷甚麼是危險,還會降低前額葉皮質的活躍度,致使部分人無法專心分析判斷情勢,甚至變得衝動、凶暴。也是因為如此,這種情況常常會被誤判為過動症或亞斯伯格症。」吳東彥博士這樣說道。除此之外,長期身處壓力之中,大腦會過度分泌皮質醇,迫使人睡得不安穩、快速增肥、抑制生殖系統等情形發生。

▋改變「反應」的習慣,好好回應孩子

孩子的大腦發展順序是由下往上的,下層的腦幹負責基本生存的功能;中間的邊緣系統掌管情緒發展和依附關係;上層的是大腦皮質處理思考、學習及自我管理。因此當孩子做出較脫序的行為,不應下意識地強硬詢問、責怪並給予懲罰。吳東彥提供以下六步驟,由下而上的顧及孩子的需求:

1. 停頓:先讓彼此都靜下來,不要做出下意識的反應,不需要急著開啟對話。
2. 覺察姿態:調整自己的姿勢,放下代表威攝、憤怒的高姿態,拿出願意傾聽、接受、柔軟的身段。
3. 調整語態:降低自己的音量,調整自己的語氣,放慢說話的語速。不要讓孩子感受到急迫、指責的口氣。
4. 開放好奇:給予孩子問問題的權力,讓孩子更加了解現況以及給他再次確認自己目前是安全的機會。
5. 表達情感:到了這一步,孩子通常已經卸下自己的心房,此時可以給予彼此表達自己感受、感想的機會。
6. 設定限制:最後一步,才是理性的規勸。此時已經顧及孩子的安全需求及情緒,最後在讓他去理解規範。

創傷就像是慢性病,無法只透過談話就能完全療癒,以下六點日常生活中的習慣,可以有效幫助孩子失衡的狀態,分別為:充足睡眠、規律運動、營養補充、擁抱、冥想及遊戲。為了降低誤診,使孩子們不用被貼上莫須有的標籤,不用長期服用無效的藥物,找到對的方式很重要。期許來參與課程的老師以及台灣社會,能和孩子的親人共同合作,解決目睹兒教育及養育上的困頓。

2022-12-20

【致台灣】與孩子一起進行生命之旅

文章轉自「民報」

被收養的孩子一定會好奇自已的原生家庭,但這個好奇是不會影響她們的關係,如果親子關係不好,即便是親生,也會不要自己的父母。

收養,不僅是接納了孩子本身,也與他一起共同面對他的身份;生命與生命的碰撞,每個人、每個家庭都不同,善牧期望能從不同收養家庭交流與經驗,分享、幫助還不知道如何做身世告知,或是想了解收養和剛進入收養的新手爸媽們。

▋因為愛 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成了一家人

善牧台南嬰兒之家收養人玥玥說:「我也曾經想像過,如果孩子長大後要求回去原生家庭生活,我會很難過。」後來她發現,這個「擔心」只是自己心中想像的「假議題」,只要親子關係夠好,這個狀況就不會發生。

孩子一定會好奇想知道原生家庭,但這個好奇是不會影響她們的關係;如果親子關係不好,即便是親生,也會不要自己的父母。

對孩子來說,被出養/被收養是件事實「但我們不希望這件事,變成是他生命中的陰影。」玥玥的先生凱文補充:「即便我沒有辦法為她解答所有的身世之謎,但我希望孩子知道她是被愛的,她可以隨時跟我討論想法與感受,即便身世這個議題並不容易,但至少她能自在地面對它。」

▋身世告知不是收養的門檻

住在北部的玥玥,10年前從美國回到台灣,在善牧收養了寶貝女兒婷婷,她說:「我有兩個女兒,老大是我生的,我不太喜歡說『親』生,雖然老二不是我生的,但也是我們的『親』(註:如同己出)。」

生下老大後,玥玥一直想要有第2個孩子,卻一直無法懷孕。當時在美國的她,從其他收養人的分享中讓她理解到「只要能夠跳出自己的框架,用寬廣的態度來看待做父母這件事,其實想要做父母,什麼樣的方式都可以做。」

心中種下收養的想法後,玥玥與凱文討論過許多狀況,她說:「像身世告知這些我們都有討論,對我們來說,它不是個收養的門檻需要跨過去。」她分享,在收養過程中,身世告知絕對不是最困難的。問起最困難的是什麼,玥玥笑著說:「情緒管理!像是我因孩子不聽話而生氣等等,相較下身世告知簡直是『a piece of cake』!」

<p>&nbsp;</p>

▋建立與孩子的對話與關係

「老二從小我們用他懂的話開始說,像是婷婷不是媽媽的肚子生出來的,是從媽媽的心生出來的,這些在善牧上課時,機構都會教我們。」原以為身世告知是為婷婷準備的,他們卻從大婷婷4歲的姊姊身上,意識到身世告知的重要性。

「姊姊大概是5歲時,突然有一天問我說:『為什麼要接婷婷回家?』」玥玥解釋,孩子問的方式沒有負面的意思,純粹只是出於好奇「我也不知道她聽不聽得懂,我跟她解釋後,她滿意地離開,再也沒有問過這個問題。」

玥玥有個習慣,兩個女兒從小的資料她都會留下來,放在她們各自的檔案夾內「像是來善牧的車票、醫院看診的單子、善牧留給婷婷的小本子等等。」玥玥笑著說,這些資料都是很公開的,婷婷隨時都能在檔案中看到她的資料。

玥玥一家不會特別避諱收養家庭的身份,然而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有次在認識很久的牙醫面前,玥玥談話間自然地說出婷婷是他們收養的寶貝「當時她大概7、8歲,回家後她告訴我她不喜歡,因為她沒有準備好。」從那一個時間點開始,玥玥明白,收養這件事不能依大人的意思來說,而要依孩子的想法。

孩子的想法常常在轉變,今年婷婷升上五年級,玥玥聽到她主動跟她很喜歡的班導師說自己的身世「我很意外她主動告訴導師,這位老師很好,回應的方式很溫暖,讓孩子有正向的經驗;但後來又聽到她在課後社團裡也說,對跳舞的老師也說。」做媽媽的不免擔心,玥玥提醒孩子,不一定要把私人的事情完全地告訴所有信任的人「她有權利決定是否要說,但也要摸清楚說話的底線。」

<p>&nbsp;</p>

▋我們一起陪伴孩子面對身世

對自己的根源感到好奇,每個人都一樣,但並不是每次都能找到答案。凱文分享,去年婷婷問起更多生父母的資訊,問她是如何被收養的,甚至想知道法院收養程序是如何進行「她問了許多我無法回答的問題,我也很老實地告訴她我所知道的一切。」儘管過程中無法為孩子解答,但孩子知道,她隨時能開放地去問這些事。

玥玥與凱文一家經常參與善牧舉辦的課程與回娘家活動「機構提供的課程與收養後支持,也幫助我們許多。」今年他們參加製作生命之書的活動,為孩子準備一本生命之書「我們讓婷婷從她的檔案夾中,挑選想放進書中的素材,在做的過程中,她發現缺少生父的照片,開始對生父充滿好奇。」

這個活動不只是做書,還有在製作過程中父母與孩子的對話,了解孩子的想法,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接納、陪伴與珍愛。面對婷婷對生父的疑問,玥玥告訴她說:「我們可以來問Claire阿姨(善牧社工),請她幫忙找找看有沒有生父的消息。」

善牧一直是收養家庭的堅強後盾,協助收養人與孩子一起面對身世的種種問題,或許這塊生命的拼圖需要花很多年才能拼上,相信這一路上給予的愛與陪伴,能減少生命中許多遺憾。

(作者為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南區宣導企劃部主任 鄭雅婷)

2022-12-19

感謝台灣科技大學 EDBA/EMBA 校友會熱心公益🥰

台灣科技大學EDBA/ EMBA 校友會,每年皆會舉辦大型慈善活動,然而因疫情的關係被迫中斷,今年因疫情緩和,特別邀請熱愛高球的學長姊們參與慈善高爾夫球賽,並於活動會後將售票收入扣除活動必要支出,將全數捐助給公益弱勢團體。

感謝校友們始終堅持一股熱情的善心,投入許多心力在回饋社會弱勢上,用行動力喚起社會大眾對於弱勢族群的關懷與支持。

善牧基金會幸得台灣科技大學EDBA/ EMBA 校友會的青睞,成為本屆的受贈公益團體。

感謝台灣科技大學EDBA/ EMBA 校友會及校友們的支持及協助,讓善牧能協助更多困境中的人們度過人生最無助的階段繼續往前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