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最新消息

2023-05-03

雨過,天會晴☔🌈

採訪當天,兩個小小孩在曾晴身邊圍繞,小兒子鑽進懷抱,扭來扭去找到舒服的位置玩耍,二兒子從她的後背環著肩頸,像隻小猴子掛在身上,兩個小人兒一聲聲喚著「馬麻、馬麻」吸引她的注意,想要知道媽媽在做什麼。不一會,二兒子咚咚咚跑出房間玩耍,小兒子安靜地繼續在懷中四處探望。

看著曾晴很有耐性地安撫在家的兩個寶貝,享受顧小孩的現在,幸福無需言語形容。

「曾晴」是她為自己取的名字,我問她,為什麼想取這個名字,她說:期待晴天,也希望自己像太陽一樣可以帶給別人溫暖和快樂……;過去有好多事情都不記得了,留在記憶中的,是當時的感受,也或許是過去太痛苦了,身體的保護機制自動屏蔽掉了。語畢,笑容中帶點微微苦澀。

「從來沒有想過自己可以得到幸福」,走出生命幽谷的過程很辛苦,也很不容易,過去難熬的、辛苦的時光,只要撐著,就像她的名字一樣,終究能等到雨過天晴,盼到充滿喜樂的日子。

找不到生存意義的童年

我出生後,父母在外地工作,是奶奶帶著我長大,對「父母」的角色感到非常陌生。上幼稚園時,媽媽帶著弟弟回來,照顧我的工作落到媽媽身上,或許是媽媽獨自照顧我們姊弟心理壓力大,常常對我說出傷人的言語,或打得我全身是傷。

到了國小二年級爸爸也回來了,他是個嚴厲的父親,對我的交友狀況特別重視,不准跟男生做朋友、覺得品行不好的同學也不能做朋友。只要不聽話,免不了又是一頓毒打和謾罵。期待有父親的保護和愛的希望落空,這個家,除了語言暴力和肢體暴力以外,不知道還剩下什麼……

小小的我,好需要陪伴與依靠,卻不知道如何正確表達;不懂得怎麼與人相處,同儕間常有摩擦,絲毫不覺得自己哪裡有問題。

國小中、高年級時在校園的關係更為緊繃。被老師帶頭霸凌,幾乎認識我的人都不想靠近我,當排擠成為日常,有的同學甚至會刻意用言語奚落或是捉弄我,「學校淪為家以外,最痛苦的地方」。老師把我一個人單獨支開到輔導室,趁我不在的時候跟大家說,「她的心理有病,如果跟她做朋友,你們心裡也會有病。」

我不知道做錯了什麼,彷彿是被世界遺棄的人,每天醒來都很痛苦,不時想著可以怎麼結束生命,活著找不到任何意義。

角色反轉,從被霸凌到霸凌他人

好不容易熬到了國中,人緣與國小大相逕庭,一下子旺了起來。擺脫過去充滿惡意的同儕與師長,又有很多來自不同國小不認識我的同學,總算能撕去標籤再重新開始,加上自己長相吃香,迎來不少學長、學姊的目光,關係一個牽一個,逐漸接觸到許多校外人士,學大家抽菸、喝酒、罵髒話,也交了男朋友、跟著周邊朋友去霸凌別人。這時候的我很強勢,不再被欺負,好像翅膀硬了,可以隨心所欲。

從被霸凌的角色,轉為霸凌別人的角色,心境帶點矛盾。記得有次為了幫朋友出一口氣,痛打對方,把對方的牙齒打斷,當下有點不捨,心裡不太舒服,然而,也因為跟著同儕一起做事,膽子大了,覺得動手的自己很帥。

與朋友攪和的時間越來越長,深夜未歸變成一種常態。常常半夜被警察抓到警局又被父親帶回去毒打一頓,然後逃出去,又被抓回來,反覆循環,被教訓的越來越慘,行為並沒有因此改善,學校乾脆翹課不去,也時常翹家。

<p>&nbsp;</p>

在善牧重新建構人際關係

國一下學期來到宜蘭善牧學園,這裡的社工老師很健談好相處,他們也有點「奇怪」,和學校或是之前接觸的大人不太一樣,「為什麼我做錯事情,沒有想罵我或直接打我?」

在我翹家時,碰到第一個毒品─K他命,有一次在學園的下課時間跑去廁所吸食,老師發現後將我帶到辦公室,我心裡很害怕,想說:慘了,完蛋了,一定會被修理、被罵,或是做什麼處罰……。只見老師嘆了口氣,感覺很哀傷地問我「為什麼要吸毒」,接著她拉著我的手為我禱告,甚至哭了。我好錯愕,「為什麼我做錯事情,可是她卻在哭泣?」

在學園裡,老師會帶著我們實做烹飪教學,中午一起煮飯,讓我有真實陪伴的幸福感;當有負面情緒產生的時候,也不會強逼我非得坐在教室內聽課,而是開著車帶我四處繞繞、看看風景,像朋友一樣的陪伴我。我想,連最親的人都沒有辦法這樣疼惜我,為什麼他們願意這樣?像似有一點點光,照在我走的暗黑道路上。

很慶幸自己來到善牧,這是敲開信仰的入門磚。在學園多元課程中,老師帶我們唱詩歌、讀聖經,分享上帝的故事,也帶著我們禱告,體驗教會裡面的氛圍。我很喜歡聽這些內在、心靈的東西,比任何運動課、技藝課更容易走進我心裡。

<p>&nbsp;</p>

用藥逃避生活,看不見幸福曙光

國中畢業後,到外縣市跟朋友一起工作,將所賺的錢都拿來買毒品,當時已經不是只吃K他命了,每一種藥物幾乎都吃,就差打針而已。每天睡醒開始吸毒,將毒品當飯吃,寧願餓也不能沒有毒。只要感覺意識清楚了便繼續補毒品,沉浸在迷茫世界裡麻痺自己。活著很痛苦,根本不想要回到現實殘酷的生活,能過一天算一天。

活著難,連結束生命也很困難。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不停地嘗試各種自殺方式,就連吸毒之際,也曾吞了數顆身心科醫生開的藥,希望能就此解脫。當寫好遺書,準備從12樓高跳下去,一望樓底真的害怕極了,我躺回床上等待藥效發作走向死亡,沒想到醫生開的不是安眠藥而是鎮定劑。

有很長一段時間,認為自己是個不配擁有幸福的人,原生家庭不愛我,情感路上同樣走得跌跌撞撞。男人一個接一個換,找不到能讓我心裡安定和滿足的那個人,後來即便跟女生在一起,我倆沒有因為同性的關係更了解和疼惜對方,而是常常互相傷害,讓兩人的身心靈都支離破碎。我多麼希望:有間漂亮的房子、有屬於自己幸福的家、有一個愛我疼我的人,而我現在怎麼會是過這樣的生活呢?

信仰中找到平安與祝福

善牧的老師在一次畢業後的巧遇知道了我的近況,邀請我到教會。我只要到了教會似乎就能毫無保留的釋放自己,慢慢、慢慢的,心裡有種聲音:不行,一定要做出改變,不能再這樣下去。因緣際會之下,有天體驗了科學無法解釋的現象,教會傳道為我禱告,讓沉迷毒品已久的我果斷地決定離開毒品,同時,也離開不適合的情感關係。或許是出於上帝的愛和憐恤,我竟沒有被毒癮煽誘走回頭路,而是開始學習自己一個人好好的生活、穩定參與教會各種聚會,常常在禱告和唱詩中感受強烈的愛環繞,以及教會人的接納和關愛,在他們的支持中回到正常人生活,返回原生父母家裡。

穩定生活不久之後,有很強烈的念頭要我回到校園讀高職,而且是與孩子有關的幼保科。報到那天好緊張,過去的人際關係、經驗都讓我感到害怕,怕自己再次受傷,只能不斷禱告,希望在心中有平安,真的能交到好朋友。沒想到上課後意外當了班長,人際關係很好,跟老師跟同學相處非常融洽,原來這次重返校園是上帝給我的祝福,為了要修復過去傷痛。

<p>&nbsp;</p>

修復過去、珍惜現在、期待未來

現在的我,擁有一個對我疼愛有加的老公,有屬於我們自己美麗的家,還有三個寶貝。剛開始只有一個寶貝時,運用在學校學習到的幼兒照護,讓我對帶孩子不那麼懼怕,雖然我未曾被父母如此對待過,沒有任何後援可以幫忙,但我透過禱告得到力量與解決問題的智慧。如今孩子們接二連三的出生,老公心疼我一人看顧孩子的辛勞,就算上班再累,回家都願意分攤所有家務,盡他所能做他能做的事情。

帶孩子很辛苦,很多育兒知識與親子相處是過去沒有被正確教導和對待,所以格外覺得困難,我接受問題存在的現實,選擇面對它、接受它、享受它。這也回到與原生父母的省思,漸漸明白當時母親一人帶著我和弟弟有多不容易,因此更能體恤她,試著和她重新建立母女間的親密及修復和原生家庭的關係,帶著期盼的眼光,相信都會慢慢變好。

每個人帶著不同使命來到這世界上,也許現在還沒發覺,但是經歷會一步一步帶著我們走到那個位置上,終究會綻放美麗光彩。既然不能選擇原生家庭環境,那就試著接受它是生命中的一部分,相信這些歷練都只是個過程,持續期待光明的來臨,不要放棄,如同雨過,終會天晴。

2023-05-02

迎向自我的新住民姊妹

文/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執行長 湯靜蓮修女
根據內政部2022年統計,新住民人口已超過57萬,這群來自東亞、東南亞及其他國家的新住民是台灣多元文化非常重要元素之一。

善牧投入新住民家庭服務工作已經20周年,我們看見隨著新住民來台時間長短不同,有不同階段需求:新住民剛結婚來台一定都要面對陌生環境、陌生制度法規、新的家庭關係的適應挑戰,而這些挑戰將視新住民本身的語言能力、夫家支持與否而有適應時間長短之差異;待新住民來到台灣兩至三年後,對台灣生活狀況已經熟悉、語言溝通無礙時,其他的需求卻也接踵而來,包括:子女教養、工作權益、夫妻溝通與關係經營等,需要適切資源協助支持。

然而,新住民在台灣的時間越長,面臨的議題不只侷限在家庭、孩子身上,更回歸到自我成長與價值,善牧的服務也從開始的生活適應課程,轉變到新住民自我成長學苑、文化講師、自助團體等具有專業能力及內在自我探索等活動,以多元方式陪伴這群飄洋過海的姊妹。

小華,是善牧資深的姊妹夥伴之一,24年前因結婚移民台灣,育有四個女兒。當時她剛來到台灣除了要適應生活外,又面臨孩子陸續出生、就學,加上語言不通,曾有好一段時間不太會出門,覺得只要關在家,就不必去面對那些難以適應的狀況。認識善牧之後,社工的開導和善牧許多針對媽媽們開設的課程,都讓小華有了很大轉變,而且在善牧也結交了許多同鄉朋友。

小華的孩子多,必須比其他媽媽付出更多的時間和心力,但因為善牧曾經給予的幫助,深刻感受到其他姊妹遠嫁台灣的孤單心情,積極投入善牧由新住民媽媽組成的志工團隊,同時參與通譯培訓,關懷更多遠道而來的姊妹與移工,一同打造友善社會環境。

許多姊妹像小華一樣,一開始是活動、課程長期參與者,提昇婦女權能和信心後,進而發揮自助助人的精神幫助其他新住民或移工,並走入社區進行多元文化交流,成為與社工同行,不可或缺的好夥伴。她們跟我說,善牧是她們在台灣的娘家,有了善牧陪伴讓她們有機會知道,自己不只是一個母親的角色、妻子的角色,也可以是獨立的自己,有能力進入社區、職場付出力量,擁有一片天空。

善牧成立36年以來,服務過許多特殊境遇的「媽媽」,包括受家暴傷害媽媽、單親媽媽、新住民媽媽及原住民媽媽。為喚起社會大眾關注這些特殊境遇母親,於102年起逢母親節前後舉辦「善牧媽媽節」,曾為受暴母親規畫「媽媽就是生命力」攝影展、新住民母親單車活動、收出養家庭紀錄片放映活動等等。時序即將又邁入一年一度的母親節,有各式各樣慶祝活動如火如荼進行著,善牧規劃了一連串陪伴新住民姊妹成長相關影片,陸續刊登在善牧官網,邀請您一同看見這群低調的新住民姊妹與善牧的新住民服務。

(此文刊登於天主教周報738期主筆室)

2023-04-18

信義婦女支持培力中心 🌸 開幕茶會

善牧基金會原本位於松德路的松德婦女暨家庭服務中心(簡稱松德中心),搬家至大道路的廣慈衛福大樓,更名為善牧臺北市信義婦女支持培力中心(簡稱信義婦培中心),於4月8日舉辦開幕茶會,由臺北市社會局局長姚淑文、善牧臺北市區主任郁佳霖及許多社區夥伴共同剪綵,為新場地帶來祝福。現場設有婦女手作成品及攝影展,同時舉辦親子活動、運動體驗、金工與苔球等手作課程,許多鄰里民眾、婦女皆到場參與中心啟用典禮,活動熱鬧非凡。

郁佳霖表示,善牧秉持著「一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界」的服務信念,對待每一個服務對象,與他們一起創造更多個人或家庭的價值,找到向前走的動力。未來善牧仍會帶著欣賞跟復原力的眼光,繼續在新場地陪伴更多人前進。

善牧信義婦培中心主任連雅萍分享,搬家前松德中心的腹地是臺北市各區婦女暨家庭服務中心中最小的,搬家後搖身一變成為場地最大的中心,然而,大家熟悉的那個地方沒有因為搬家而不見,過往松德中心的紅牆桌椅與網美綠牆是媽媽、婦女們喜歡團聚、拍照的地方,為了延續過往溫馨氛圍,特別一併帶到新場域,期待讓善牧滿滿的美好經驗繼續發生。

從服務經驗中看見,家長常常以小朋友、照顧他人為首要,卻鮮少意識到自己的需要。連雅萍強調,把自己照顧好才有能量去照顧別人,中心提供愛的力量,希望家長們走進來能夠獲得放鬆與滋養,這是信義婦培中心最想要幫忙的部分。

中心增設許多服務空間,歡迎大家租借使用。不但有會談室、諮商室、會議室、大禮堂、開放廚房,也有溫馨的大廳,可以讓家長們等孩子上課時,能彼此話家常、放鬆看書報的地方;團輔室,可以舉辦有氧運動、瑜珈課程;育兒友善園地,有繪畫牆、樂高牆,讓小朋友隨意創作;放鬆角落的空間,擺置舒服的懶人骨頭,可以放音樂、做芳療,盡情紓壓。之後陸續舉辦多元活動、服務,只要加入信義婦培中心的官方 Line ID (請點我),就能獲得最新資訊。

臺北市信義婦女支持培力中心
地址:臺北市信義區大道路116號8樓
連絡電話:(02)2759-9176
服務時間:週二至週六:9:00-18:00;週四:13:00-21:00
(週一、國定假日休息)
網址:https://xinyi2023.org.tw/

2023-03-30

新竹小羊家庭日 🙌 帶親子走進田間享受農家樂

日前善牧新竹小羊之家舉辦親子遊,期待透過服務中的目睹兒少和家人們一起出遊,建立彼此更多愉快正向的經驗,同時也希望在活動互動中,以「家庭帶家庭」的方式,彼此間分享、交流親職心得。有別於以往的是,這次家庭日與「荒野新竹特導團」合作,帶著孩子和家長們一起回歸大自然的懷抱,來到偏鄉古厝邊,學習認識野菜和種子,並在田邊廣場前圍爐享受手作麵疙瘩,這一天,孩子及家人和社工們共同度過了一個純樸難忘的田間時光。

活動中,荒野新竹特導團帶著大家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植物種子,「種子的奧祕就是生命的奧秘,生命歷程的奇妙帶給每顆種子長成不同的未來。」導覽員這樣形容,從外型、顏色到氣味都別有洞天。在導覽員的介紹下,大小朋友們都睜大眼睛,好奇的發問及興奮地探索。接著上場的還有種子套圈圈、植物變魔術等精彩橋段,親子們共同沈浸在大自然的奇妙中,彼此間的距離更近了。

<p>&nbsp;</p>
農田旁有個小圳,清徹的溪水匯成一條小河,於是導覽員帶著大家到田邊感受流水的沁涼,同時體驗在生活中常聽到的俚語:「摸蛤仔兼洗褲。」有些家長擔心孩子感冒著涼,不放心讓孩子玩水;但孩子也想像其他小孩般在溪中玩水、摸蛤仔,這看以無解的親子互動中,在善牧社工的細心安排下,讓親子各自有空間,導引彼此從建立規則開始來達到狀態平衡,當時有一對親子,後來是孩子願意把褲管再捲高,避免被溪水打溼,而家長也願意讓孩子適當的玩水,彼此不因為「擔心」而讓相處陷入僵局。

<p>&nbsp;</p>
而家長們也在彼此熟絡後,交流生活日常點滴,學習在不同狀態下的情緒排解方式,讓有著不同處境,但心中被生活節奏填滿的家長們,內心能如「定錨」,安定下來。這天愉快的親子時光,幾乎都是就地取材,帶著大家探索身邊精彩有趣的人事物,回到田野間,大家身心靈都受到暢快的洗禮,「不必昂貴的花費,親子間的快樂垂手可得。」新竹小羊之家主任李淑沛這樣形容。

2023-03-15

培家年輕爸媽學美甲 思考未來創業路

善牧培家中心承接新北市小爸媽個管中心,服務住在新北市未滿20歲的年輕爸媽。日前舉辦美甲培力課程,邀請到跟年輕爸媽同樣有「育兒、工作蠟燭兩頭燒」經歷的Ivy老師為學員們介紹美學事業之一的「美甲」,培家中心主任陳丁維說:「在之前的問卷調查中,學美甲是許多年輕爸媽的許願清單,因此這堂課是大家眾所期待的。」加上去年起,善牧培家中心主動跟社會局爭取,在服務年輕媽媽時,可以得知生父的資訊,進而能更全面的給予照顧和支持,有許多年輕爸爸成為培家的服務對象,而這堂美甲課也吸引了兩位新手爸爸跟著另一半共同報名學習。

▋透過美甲展現時尚嗅覺
「你知道每個人的指甲形狀不盡相同嗎?」課程先從引起學員們的好奇心開始,大家紛紛端詳起自己或同學的指甲模樣,接著老師再教導如何依不同的甲面,用剉刀及相關用具做修剪及美化。再來就是配色做造型,以及筆刷上色技巧等專業經驗傳授,學員們跟著Ivy老師用甲片實作在卡紙上,學員們盡情發揮創意,想像這幅藝術創作要如何呈現,讓時下流行的時尚美學透過美甲課程「綻放開來」。


▋主動抓住任何一個機會
「當你準備好了,就要鼓起勇氣,主動抓住任何一個機會!」授課過程中,Ivy老師也分享她的創業歷程,當時她拎著一只化妝箱,沿著婚紗街挨家挨戶的詢問老闆,是否願意讓來店裡籌備喜事的新嫁娘給她一個機會做造型和美甲。終於有一家婚紗店老闆願意讓她現場嘗試,於是她的時尚專業得到肯定,成為駐在店內的美甲小鋪,之後也開啟了她創業的念頭,於是她後來租下一個小店面,一邊顧小寶寶,一邊為客人做美甲,在狹小的空間裡刻苦克難的經營,經過多年的努力終於開創出屬於自己的美學天地。


▋為創業注入正能量
因著Ivy老師的真情分享,學員們在學習修整甲片、練習配色及上色技巧的同時,也對自己未來的創業之路,有了更多的正面能量。學員們在輕鬆自在的情況下,感受興趣融合專業的奇妙體驗。課堂上,看到同學們彼此輪流做對方的手部模特兒,也有年輕爸媽是夫妻一起來,一位裝飾、一位配色,發揮各自擅長的部份,齊心創作心中想像的作品模樣。另一方面,也因為抽離平時的日常生活,讓學員有機會更了解及欣賞另一半的才華和優點,這也是經營婚姻及學習做爸媽的重要功課。


一如以往善牧培家中心的培力課程規劃,年輕爸媽們在學習時,社工們會請褓姆幫忙顧寶寶,而中場休息時間,有些爸媽總忍不住跑去育兒空間看看寶寶的情況,即使只是抱抱孩子逗逗他,那樣為子父母的滿足表情溢於言表。

2023-03-09

雙溪聖誕派對溫馨登場 💗 善牧兒少懷著思念感恩回娘家

延續近20年來,承載感恩和情感連結的善牧土城回娘家,由雙溪扶輪社及雙溪扶青社的社長及社友們去年底為孩子們舉辦了一場難忘的聖誕派對,邀請善牧在園及離園的孩子們齊聚一堂,與熟悉的修女們、善牧社工及雙溪扶輪社及雙溪扶青社的uncle和antie敘敘舊,享受難忘溫暖的感恩團圓。

▋佳餚美食豐盛上桌
聖誕派對中,都是社友們精心為孩子們準備的豐盛菜餚,像咖哩飯、德式香腸、烏龍炒麵、炒泡麵、炸雞塊,也有楊文義、吳桂英夫婦親手料理的熟悉家鄉味,像麻油雞、芋頭米粉。大家聚在雙溪大東希望大草原上或坐或臥,端著美食話家常,一起度過自在愜意的午後時光。

在「分享時刻」橋段中,在善牧社工與uncle和antie的臨時起義下,有位離園孩子上台驚喜地接受大家的生日祝福,並分享從進到家園到自立生活,這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有社友說:「我從扶青社時就認識這位孩子,回想這一路陪伴他的日子,覺得是一件很有價值的事情。」回想當時這位孩子的家園的日子,德蓓之家主任吳宇仟說:「當年他正巧沒有分享到心得,感謝天主巧妙的安排,讓他在社工及uncle和antie們前說說內心話。」

<p>&nbsp;</p>

▋從給予中感受價值
在籌劃活動時,社友們一直在思考如何讓孩子在闖關遊戲中得到獎勵,於是想到了小朋友最愛吃的零食,也許對一般孩子很普通,但對回娘家的孩子來說,零食是很難得的享受,於是一行人在活動前的日本行中,特地到超市買了50多包口感驚艷的水果軟糖,看到孩子們吃著糖果時臉上燦爛的笑容,扶輪社社友Jo謙虛說:「我們只是給孩子微微的關懷,但真正受到鼓勵的是我們。」

▋特別開心的一日遊
「讓孩子們千里迢迢來台北參加聖誕派對,會不會對孩子們造成困擾?」社友們難免在活動前有這樣的擔憂,但當天發現孩子們會把這個活動當成開心的「一日遊」,孩子們可以見到關心他們的社工和uncle和antie,也在過程中找尋自己離園後特別想念的點滴。有位離園孩子對這次回娘家活動期待已久,從一早跟家園的社工和孩子們出發,一直到活動結束回到家園,他不僅滿足地感受之前在家園難忘的日子,而且在傍晚回到家園後,還可愛地跟孩子們一起準備洗澡,也許只是日常一個不起眼的作息環節,能回到家園重溫往日時光,也是彌足珍貴的想念機會。

<p>&nbsp;</p>

▋重逢一定記得彼此
值得一提的是,在聖誕派對之前,雙溪扶輪社主辦單位就把行李箱寄到家園給孩子,讓大家可以快樂地帶著行李箱來聖誕派對,然後裝著滿滿的禮物和伴手禮回家。」這場活動共有約70位社友們參與,孩子可以很近距離地認識彼此,負責籌辦這次活動的雙溪扶輪社社友Jo形容:「孩子們表演得很開心,我們也鼓掌得很快樂,在這樣的一來一回中,彼此間的陌生瞬間融化,也許無法一一記住孩子們的名字,但下次遇見時,我們一定會記得他們。」談到這次美好的相聚,社友Jo說:「善牧回娘家活動的籌辦,每位參與的社友們就像點燃的種子,之後我們會盡全力在社裡繼續把對善牧的愛傳遞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