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五大領域

2022-09-07

年輕爸媽不求助,善牧出擊接住 3 Young家庭!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資料,25歲以下生育人數每年約2萬人左右,占總出生率12-13%,人數不可小覷。天主教善牧基金會長期在服務青少年、未成年懷孕、未婚媽媽中發現,這群年輕父母多半缺乏原生家庭支持系統及資源,受到本身成長背景的影響,可能面臨育兒技巧不足或是兩性婚姻經營的困難,加上他們不會主動求助,需及時看見需求給予支持。

善牧基金會近年來在服務中發現,不論是在社區或是安置機構中,青少年懷孕選擇留養比例增加,然而這群年輕爸媽多半缺乏原生家庭支持系統,資源條件上相形弱勢,在經濟、育兒、親密關係等多重壓力下,需要有人及時支撐住3 YOUNG (小孩、年輕媽媽、年輕爸爸) 家庭,善牧自108年起在新北市、新竹、台南及高雄等地提供3 YOUNG家庭服務,給予家庭支持外,也致力於預防未成年懷孕服務。

善牧基金會表示,服務中我們也看見,有些年輕爸媽或許已經成年,但因從小未得到良好的照顧,缺乏正確的育兒觀念,以為「小孩自己就會長大」,加上經濟弱勢,孩子不一定有機會能唸幼兒園,當發現孩子有發展上的議題時,已經錯過發展黃金時期。曾經有個個案,以為孩子有過動的狀況,後來發現原來孩子沒有上過幼兒園,因為聽不懂而產生誤會。
除此之外,社工亦發現到,年輕爸媽在親密關係中容易遇到關係暴力,特別是小孩很容易在這過程中,成為一方權力控制的工具,需要協助他們意識到這樣的狀況,避免走入家庭暴力的情形。

善牧基金會指出,年輕爸媽比較不會主動求助,善牧培家中心與新北市政府合作,針對20歲以下年輕爸媽發送愛兒包,社工可以實際接觸到孩子,了解孩子被照顧的狀況,進而提供其家庭協助,以新北市來說,每年進案量就超過300個家庭。

年輕爸媽服務工作,主要提供3方面的協助:第一部分,新生兒的照顧支持及發展評估,協助年輕爸媽有良好的照顧品質;第二部分,協助年輕爸媽,整理生命經驗,協助他們看見自我的價值,並且陪伴他們生涯規劃、培力發展他們的長才。第三部分:針對整個家庭,提供支持、提升家庭功能、優化親子關係。
社工在訪視時,會透過兒童發展檢核表,定期協助年輕爸媽評估孩子的成長與發展,瞭解並掌握孩子發展的情形,如果有疑似發展遲緩的情況,社工可協助轉介相關專業醫療單位進行兒童發展評估鑑定,讓孩子妥善進入早療系統,並陪同家庭進行就醫、後續的評估及早期療育,避免孩子錯失最佳黃金時期。除此之外,也提供嬰幼兒物資分享、活動邀約、托育資訊、福利補助等,讓未成年年輕爸媽在育兒之路隨時交流經驗並獲得支持。

善牧基金會分享,曾有一名患有多重罕見疾病的孩子,原被評估活不過一歲,家庭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透過社工不斷媒合相關資源、並且持續陪同就醫,提供年輕爸媽情緒支持,目前寶寶持續穩定的成長。也有年輕媽媽在學習育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照顧嬰幼兒的興趣,進而參加保母考照培訓,成為一名保母。
善牧基金會表示,社會大眾對於年輕爸媽仍普遍帶有偏見與標籤,常見像是「養不起為什麼要生」、「小孩養小孩,又沒能力照顧」等等,甚至無法理解為什麼要去幫助他們。事實上,在服務中我們也看到不少的年輕爸媽,很用心地照顧孩子,他們多半缺乏支持系統,更需要社會用溫暖的眼光支持他們願意照顧生命的勇氣,讓孩子有機會在原生家庭中健康地成長。

生養孩子不是一件容易、輕鬆的事情,特別是未成年年輕爸媽要支撐生活、課業或生涯規劃,步步都是艱難辛苦,甚至得被迫放棄自我理想。為減少非預期懷孕發生,善牧不斷進行宣導工作,培養青少年健康安全的性觀念,降低非預期懷孕的可能,並推動親職講座,協助家長在面對子女非預期懷孕時可以如何應對。

2022-09-07

善牧第七屆爸比媽咪節高雄場|改寫觀看事情的角度,歸零找回快樂

30多年來,善牧基金會始終致力於婦幼保護服務,協助遭受家庭創傷的婦女、孩童走出傷痛。從多年的服務經驗中,我們發現許多問題皆源自於家庭。令人擔憂的是,原生家庭所造成的影響遠超過我們想像,不斷循環的代間複製更是造成各種社會問題的主因之一。防患於未然,自民國105年起,善牧每年舉辦爸比媽咪節,開設免費親職課程,邀請專業講師,與民眾分享親子教養、溝通、情緒管理等方法、技巧,期望藉此協助民眾提升家庭功能。

走過前兩年疫情所帶來的變化,進入後疫情時代,111年第七屆善牧爸比媽咪節以「打造家庭情緒自癒力」為主題,邀請擁有近10萬粉絲的臉書粉專「心理師想跟你說」,具作家、Podcaster、演講者多重身份的臨床心理師蘇益賢,與高雄民眾分享如何透過轉念陪伴孩子走過情緒;又該如何利用歸零,找回關係中的快樂。
<p>&nbsp;</p>

▋「分類」整理心情 成為自己的心理治療師
心情不好或腦袋亂糟糟時,你會怎麼做?
臨床心理師蘇益賢建議,不妨試試利用分類的概念,透過了解「思考」、「情緒」、「身體反應」及「行為衝動」等4大面向,協助自己和身邊的人,整理當下的心情。例如,小孩回家森氣氣,了解他的想法(思考),你可以問,發生什麼事了?接著,彼此談話的過程中,試著探測並鼓勵孩子表達情緒,感受他當下的心情;而後,觀察他的身體是否透露出一些訊息,如舒服、不舒服?最後,則是看看他的行為,是否做了什麼?或者想做些什麼?

蘇益賢進一步指出,很多時候,孩子並不擅長表達情緒,因此,和小孩溝通的過程中,如果發現他們運用了情緒的詞彙,父母應該鼓勵、引導他們多談一些。倘若家中小小孩還不太懂得如何表達情緒,爸比媽咪也可以透過圖片(如,Emoji表情符號)作為工具,協助他們認識情緒並進一步表達情緒。另外,在探測情緒的這個階段,孩子通常希望你能明白他的感受,因此,蘇益賢也建議父母運用同理的方法,並將所感覺到的表達出來,讓孩子了解你正在同理他的感受,比如試著說,你看起來好像有點生氣,我的理解不知道對不對?

▋轉動聚光燈焦點 改寫觀看事情的角度
藉由「分類」整理沉澱心情後,蘇益賢邀請大家一起來學習轉念。他說:「我們思緒的注意力,就像一盞聚光燈,而轉念則是學習轉動聚光燈,跳脫原本狹隘的焦點,擴大燈光照射的範圍。」舉例來說,今天孩子拿了張49分的考卷回家,身為父母,你的反應是?「怎麼考成這樣?補習都白補囉…」、「到底有沒有認真上課,知道爸爸媽媽賺錢很辛苦嗎?」然而,孩子考不好的原因其實是,考場中同學們玩筆吵雜的噪音干擾。此時,看到了已經預設立場的你,孩子是否還會想和你交談說明,或者,乾脆就關閉了彼此間的溝通管道?

蘇益賢表示,「一般人常常誤解轉念,認為轉念就是改看事情好的一面,然而,真正的轉念,其實是轉動你關注的焦點,改寫觀看事情的角度,看見事情的其他可能性。」他建議爸比媽咪,下次當看到一件客觀事實時,請先放下心中的第一個念頭,別急著下結論,試著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觀看。因為,轉念就是要從「絕對」中出走,例如,小朋友考49分,不會「絕對」只是因為他不認真,而每個看事情的角度都能提供我們一些線索,看事情的角度越多元,則選擇的空間就越多,彼此的關係也就越能趨於融洽。

▋歸零找回關係中的快樂
最後,蘇益賢提醒大家別忘了「活在當下」的重要性,他詢問在場學員,倘若你面前放著今年的最後一杯咖啡,你會用怎樣的心情去品嚐?他說,我們總以為,如果我們正在從事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那麼,在這當下,讓自己的大腦開外掛,分心做做白日夢,或者想些別的事情,應該能讓我們快樂一點。然而,事實並非如此,研究顯示,在我們分心想著其他事情的當下,無論你正在做什麼,都是不快樂的。另一項研究也指出,人類是否感到快樂,50%與基因有關;10%來自於外在的物質條件滿足;剩下的40%,可透過不斷的練習去增強,它源自於你今天為自己做了什麼,在享受愉悅感的當下,是否專注?

因此,找出一點時間給自己,讓自己暫時忘卻各種目標,就只是專注地做好眼前的事,吃就好好吃;看就好好看;玩就好好玩,一次只做一件事,透過一次次的歸零與重啟,找回不斷行動與只是好好存在間的平衡,找回關係中的快樂!

2022-09-01

善牧爸比媽咪節台南登場,用心理測驗看相處之道!

善牧第7屆爸比媽咪節27日在台南勞工育樂中心舉行,今年首次邀請臉書粉絲專頁「海蒂的療癒3次方 Heidi’s Therapy³」心理師李家雯,來到台南與民眾分享「讀懂孩子使用手冊—催化孩子的勇氣之旅」,以及「我的神隊友—打造合作無間的親密關係」二個主題,老師運用卡通人物角色分析及心理測驗等方式,讓大家簡單理解孩子的需求,以及夫妻之間的相處之道,活潑有趣的方式,大家聽得津津有味。

▋ 先接住情緒 再滿足內在需求

育有二名子女的李家雯直言:「養小孩是一場自我修鍊。」每個人都會有情緒,情緒並不是不好的,它帶有溝通的目的。比方說:小嬰兒在哭的時候,他想表達想吃奶、換尿布、生病等需求,情緒的表現也反映出現在內在的渴望。

當我們遇到挫折時,有時候需要的不是解答,而是想「討拍」,但我們在面對孩子的情緒時,往往會出現「認知上的同理」,比方說:當孩子難過地說:「他把我的新鞋子弄髒了!」我們自然會習慣性地告訴他:「對方也不是故意的啊!」卻忽略孩子內在的情緒滿足。

當我們太常忽略去接住孩子的情緒,滿足他內在真正的需求時,漸漸地,孩子會認為大人不懂他,遇到問題時,自然也不會再想找父母幫忙了,也因此,我們需要學習去辨識情緒,並了解情緒的背後,內在的需求是什麼,要懂得滿足其需求,才能真的安撫到孩子。

▋ 從卡通「多啦A夢」來認識孩子特質

本身是重度日劇迷的李家雯,用卡通天團「多啦A夢」裡的大雄、小夫、胖虎、靜香來分析不同孩子的特質與優勢。她舉例,胖虎的角色在漫畫裡頭,是想要證明自己能力的孩子,這樣的孩子你會發現,他有能力、有自己的邏輯見解,也會是個好哥哥,很會照顧妹妹,是個很有責任感的人,對於這樣的孩子,需要給他自主性,讓他好好去發揮。

有錢人家的小夫,其實是個需要高度關注的孩子,對於這樣的孩子,需要給予重視感;而大雄則是個遇到挫折就容易哭,不相信自己有能力的孩子,對於這樣的小孩,需要大人為他建立自信,讓他相信有改變的能力。
<p>&nbsp;</p>

▋ 不同人格的相處之道

本身是阿得勒心理學派的李家雯強調,阿得勒學派不給人分類、貼標籤,以下的心理測驗是為了幫助大家快速地了解自己與伴侶,而進行的分析。

這個測驗內容是,我們人生中都有四個我們討厭的困擾,就像是四個無法退件的包裹,它分別是:1. 被拒絕/討厭。2. 有壓力/痛苦。3. 被批判/怪罪。4. 沒有意義/沒有價值。

有一天,有個郵差來收一件可以退的包裹,你第一個直覺會想要退掉哪一個包裹呢?過了幾天,郵差再來收一件可退的包裹,這時第二件,你會想退哪一個呢?

第二件被退的包裹,代表著平時的你所追求的人生樣貌,分別對應的是:1. 變色龍:平時為人友好,重視他人的想法與情緒;2. 海龜:安逸型人格,對環境有高度的敏感與覺察,容易開心,穩重可靠,沒有壓力;3. 老鷹:屬掌控型人格,重視次序感和邏輯,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且能迅速完成任務,擅長整合與連結資源。4. 獅子:是一位理想主義者,富有理想與願景,別人還沒有說出口,就會主動去做,有遠見、清楚什麼是重要的,對自己的原則很清楚、有自信。

很神奇的是,當李家雯問大家,如果老闆突然給你一星期的假期,你會怎麼安排呢?大家回應的度假方式,正巧都對應上人格分析。

而第一件被退的包裹,代表著在壓力下,你會出現的反應。選擇第1個包裹的人,會覺解決人比解決事情重要,雖然嘴巴說好,但內心卻是說不,為了討好對方,容易忽略自己的需求。屬於這樣的人格特質的人,需要認清自己不可能讓每一個人都開心,也要知道自己的底線在哪裡。

選擇第2個包裹的人,在遇到壓力時,容易會有「阿雜」、厭煩的情緒,因為他們重視安全感,遇到問題習慣先把自己照顧好,只做自己能做好的事情,面對這樣的另一半,需要先從小小的任務開始執行,比方煮飯,可先從請他把洗好的米放入電鍋煮,再開始進階到請他洗米放入電鍋,循序漸進地完成任務。

選擇第3個包裹的人,在壓力下容易會出現生氣的情緒,因為想要按自己的步驟邏輯前進,需要有掌握感。對於這樣的另一半,需要讓他覺得事情有次序地在他的掌握中,如果是自己,則要了解,有效果比有道理更重要,失去人心,就什麼都沒有用了。

選擇最後1個包裹的人,會容易產生挫折的情緒,總是擔心做得不夠好,埋頭苦幹,對自己和身旁夥伴要求很嚴格,希望別人看見自己的價值與貢獻,但要知道,一個人走得快,一群人則能走得遠,要適度讓別人補位,才不會累垮。

▋ 親密關係就像是跳雙人舞

親密關係其實就是二個不同生命風格的人的交織,彼此是碰撞也是磨合,它就像是跳雙人舞,二人一起共好,知道什麼時候進,什麼時候退,什麼時候補位。當我們期待對方進來補位時,也需要讓對方知道,你要的是什麼,而你也願意知道對方要的是什麼。

根據統計,來諮商的伴侶們,其實大約只有四分之一的問題會被解決,但離婚率卻減少到四分之一,而這中間的差異,不在於解決問題本身,而是增加彼此之間的共識。

最後,李家雯心理師請大家想四個問題:
1. 最近三個月內,在生活裡最令你感動的一件事是什麼?
2. 如果突然老闆放大假,你有三個星期的假期時,你最想做一件事是什麼?
3. 你最近喜歡與不喜歡的食物是什麼?
4. 你最近對台灣或世界各地發生的一件事,你的感覺是什麼?
當把「你」改為你的「另一半」時,你能回答得出幾題呢?

2022-08-31

走進大自然,善牧蘆少營隊原野探索 🌳 團隊合作中,體驗尊重與理解和包容

善牧新北市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為善牧蘆少)今年暑假舉辦少年自然探索營隊活動,之前受到疫情影響,許多活動因而延期或取消,大家對這次活動更加引頸企盼,這次野外探索體驗社工帶著少年跳脫舒適圈,挑戰、突破平常沒有做過的事情。五天的營隊活動中,包括農場和生態體驗及馬場探索,透過親近土地、理解周遭人事物,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感動。在馬場,少年清理馬廄、為馬刷背、洗澡,從了解馬兒的個性和特質,進而學習如何跟馬兒相處,在彼此了解後,再讓少年們騎著馬,體驗不一樣的原野生活。

營隊體驗與原先想像的困難度不同,比方說看似簡單的刷馬背,刷時才知道馬毛比較硬,要做到真正的梳理,需要有相當的力道和技巧,同時也要觀察馬兒的反應做調整;加上馬廄的溫度跟戶外不相上下,只能用電風扇維持通風,看到馬廄裡成堆的馬糞要清理,平常不常做家事的少年第一個反應是「大傻眼」,後來在社工的支持下,大夥伴慢慢打起精神,嘗試這個超級任務。

除了成堆的馬糞要清掃,掃出來的馬糞要再用水泥車運到外面,請專車轉運回收再利用。善牧蘆少主任高珮熏形容:「揮汗如雨不足以形容少年的賣力,因為這都是扎扎實實的體力活,而且必須透過團隊一起完成。」另外,還有一個高難度工作是「刮馬蹄」,少年要試著把馬腳放在自己的腿上,再把馬腳底刮乾淨,因為馬兒在行動中會沾滿泥巴、馬糞或雜草,需要經常清潔才能讓馬兒身手矯健、行動自如。

農場的農耕體驗,則是農夫帶著少年在藺草園拔雜草,起初光是要分辨藺草與雜草的不同,少年就被硬刺的藺草刺得哇哇叫,還要進行除草和整理。農忙後,農夫熱情地帶少年們到旁邊的三合院焢窯,傍晚再相約到海邊撿垃圾,一起追逐招潮蟹。疲累的同時,也一起感受大自然裡別有洞天的趣味。

 

▋過程是一場場震撼教育

蘆少今年的活動以「尊重、理解和包容」為核心主軸,透過探索可以認識自己,也同時感受每一個人都會有的喜怒哀樂。在過程中大家可以充份溝通,比方活動規劃中,有些會讓青少年不舒服的情境,彼此身歷其境的同時,也學習「尊重、理解和包容」,社工也會適時創造空間讓少年們互動,接著團隊再共同攜手走下去。

社工帶著少年從理解的過程中認識自己,找尋自己的復原力,像是復原力五大積木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能在森林體驗中不斷驗證。原本一開始孩子以為野外體驗就像電視上看到的有趣、好玩,實際體驗後才發現,在炎熱溼黏的環境中嘗試新事物時,還有小黑蚊不斷攻擊,全身疲累又奇癢難耐,幸好少年們沒有氣餒,反而用「幽默的能力」,互相自嘲原來這就是體驗野外生活,釋懷這樣的考驗。

另一方面,社工在營隊活動中循序漸進讓少年享受「野味」,在大家親身體驗後,更是深刻了解到「得到野味的過程」是一場場震撼教育。每天晚上少年們要各自回到房間寫心情記事本,回想今天想感謝誰的協助?我沒有跟誰互動過?回到團體後再繼續發酵,為明天定下新的目標並做好準備與嘗試。

▋發掘擁有的內在能量
最後一天大家來到遊樂園挑戰極限,結果遊樂設施「壯觀」得讓社工「皮皮剉」,那天少年們反過來支持善牧社工:「抓緊我吧!不用怕!」鼓勵社工不要害怕,一起體驗極速、重力加速度帶來的難忘體驗。讓少年覺得:「我也有能力可以幫助社工、幫助別人!」

在這五天的營隊活動中,善牧社工帶著14位少年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過程也許會感到不舒服或挫折,但透過這樣的洗禮,大家一起學習在困境中不放棄,即便不是幾次嘗試就成功,但願意不斷找尋解決的方法,往前方的目標繼續走下去就是正解,而蘆少社工會一直陪伴在身邊。

這次的營隊活動挑戰性很高,但少年表現依然讓人刮目相看,善牧蘆少主任高珮熏想對這群少年說:「生活的樣貌很多元,擁有不放棄的精神就可以往前。就算偶爾想賴皮也無妨,只要記得可以的時候,給自己一點鼓勵,再繼續站起來嘗試,一路堅持下來會發現自己擁有許多內在能量,不僅可以支應自己克服困難,也能夠給別人力量。」

2022-08-24

善牧小小志工與璞玉孩子闖關冒險:學習用復原力來面對困難與挑戰

「當你生活遇到困難時,你會如何去面對它呢?」善牧小小志工體驗營第二場於8/20在嘉義舉辦,與其他場次很不一樣的是,這場小小志工們需要帶領善牧嘉義璞玉計劃的孩子們闖關,一起學習用復原力來面對生活的困難與挑戰,小朋友們同心協力解決關卡問題,過程中也能體驗到,在付出的過程中,也會得到許多別人的幫助與回饋。

嘉義場小小志工體驗營特別選在嘉義民權路天主堂舉辦,這裡也是善牧璞玉計劃—兒童週末多元學習班的場地,週末下午南台灣的太陽,熱情地迎接來自各地的家庭,有來自嘉義本地,也有來自台中及台南的家庭,一同帶著孩子來體驗服務學習。

 

為了讓小朋友了解善牧的助人工作,以及如何當一名志工,社工們繪製可愛的卡通來介紹嘉義在地服務內容,並運用5種愛的語言,教小朋友在服務的過程時,可透過像是讚美、擊掌等方式來鼓勵服務的對象,在社工老師的帶領下,讓小志工與璞玉孩子們一起進行分組闖關活動。

闖關活動一共分為六種關卡,每一組必須先完成藏寶地圖,才能到該組進行闖關遊戲,而六個關卡分別為「我紙杯疊的很高哦(疊紙杯遊戲)」、「猜猜我是誰(猜情緒)」、「快來幫我支援前線(支援前線)」、「閉上眼睛我來猜猜(矇眼遊戲)」、「畫一個想像力(繪圖接龍)」及「飛機的秘密基地(九官格連連看)」,讓孩子從中學習到問題解決的能力、幽默的能力、正向看待自我的能力、從情緒中學習社交技巧等復原力的技巧。

闖關活動後,社工老師用簡單的卡通,幫助小朋友認識什麼是復原力,並邀請大家想一想自己在面對困難時,可以用什麼方式來幫助自己面對,並把它畫在復原力小卡裡,有小朋友分享:「耶穌會幫我面對困難。」也有小朋友說:「我會用美食來安慰自己。」小朋友們一起分享面對困難的方式,將課程中學習到的寶藏帶回家運用在生活中。

2022-08-22

一種「慢慢來」的陪伴

文/北區宣導企劃部專員 洪詩琪;此文刊登於民報

現在社會運作得很快速,快速需要成就感、快速需要看到成果,彷彿大家影片都看兩倍速,趕著完成後進行下一個關卡。然而,來到善牧的孩子,多半都缺乏資源,也在不斷轉換環境中,經歷關係反覆撕裂,「是真的關心我嗎?」、「是真的為我好嗎?」……,孩子與人的信任關係非常破碎,要修復這些受傷的靈魂禁不起快,復原能力需要時間滋養,慢慢長出來。

德心之家主任黃韻蓉說,孩子內在經歷些什麼,沒有人知道,或許每次學期轉換或是找到新工作,腦中都是一次大爆發,混亂掙扎著是不是又要經歷被拋棄、是不是又要受傷,與人建立關係並不容易。我們把服務的時間拉長,讓孩子相信:你在谷底,德心陪伴你面對現在狀況,可以拉你一把,人生繼續走,未來會好轉,德心依舊繼續在。

「以前督導跟我們說,陪伴要以10年為一個單位,我想說怎麼要那麼久,工作這麼久之後終於明白,10年才可能是會轉換的時間點……」德心之家社工筱汶,已經在善牧少女庇護安置工作滿十年,陪伴許多少女長出自己的力量,感慨的說。
▋無論好或不好 陪伴一直都在
小Q,離園前有半年過著時下最流行的「躺平族」生活,不去上課也不去工作,除了偶爾跟朋友出去玩以外,一直把自己關在房間,躺在床上看完所有的哆啦A夢跟柯南,每天只喝水,或只吃一餐,把生活限度降到最低。細數整個頹廢期,將近一年時間,剛開始是在學校出現各種狀況,老師不斷來電反應小Q去建教實習時,突然曠職造成職場困擾,以及在職場中工作速度太慢,與現場工作人員無法合作等等,不適合繼續建教實習;後來協助小Q回到正規班上課,但跟不上課程進度,又無法融入正規班的人際互動關係,小Q開始以各種理由來表達無法去上課,最後學校下了最後通牒:若無法遵守上課時間,也不適合到正規班上課,因為會影響其他好好上課的同學。

從學校生活退回到安置機構,社工姊姊督促她去工作,曾進入餐飲業當服務員,收餐出餐要快速,小Q沒有辦法勝任;超商店員,結帳需要敏捷,或是需與同事搭班合作,很容易出現人的問題,常常工作一個月就離職,始終無法維持穩定長久,從學校、工作、人際等各個地方開始一節一節敗退。面對小Q不在乎的「無作為」,筱汶說著當時的心情:「那時候覺得這個孩子怎麼會這樣,你能力那麼好,有手有腳的,一度生氣到哭著跟她說『到底是怎樣你給我說啊』、『你要這樣過就這樣過,你出去會怎樣我就不要管你了』、……」罵到哭,孩子也哭。
小Q安置期滿(依社會局規定,安置年齡上限為18歲)不得不離園,在外自立生活前兩、三年仍呈現這樣「半躺」狀態。她租了間很潮濕又不通風的房間,只有一張單人床、一張桌子,一個月只需繳三、四千元房租;找了最低薪資且一天工作六小時的工作,每月工資付完房租之後,大概剩兩、三千元生活費足夠維持她「躺平」生存。

當時說「不管你了」終究是氣話,孩子離園後筱汶每個月都找她回來德心吃飯或是約出去外面請她吃飯,維持至少半年以上。「知道有個人這樣關心她,無論她現在的狀態是好或是不好,好像什麼狀態都可以,不用愧疚於我們,我們的關係沒有因為離開家園而斷掉。」筱汶說。

除了家園姐姐們(在德心的社工都稱為姐姐)的陪伴,許多同樣從家園自立的姊妹也成為另一個支持系統,扶持小Q慢慢找到喜歡且可以勝任的工作,進入常規生活,很幸運的,遇到很照顧小Q的老闆娘,漸漸地工作時數從六小時拉長到八小時,甚至十小時。確實穩定工作一、兩年之後,有能力可以貸款,小Q買了二手房車,完成自己夢想,這時候已經離園四、五年。去年她跟筱汶分享這個好消息,並載家園姐姐們出去玩,很有成就感。

「我說我一定要給你載!」以前都是我們載她,現在換她載我,筱汶說得有些感動。談起那段在家園衝突的經驗,小Q跟筱汶分享,當時覺得出去很可怕,生活就是沒有人愛她,媽媽都去照顧再婚家庭的小孩又不愛她,對人生是自暴自棄。然而,跟家園姐姐們互動之後,突然覺得有點愧咎,怎麼有人比她還用力看重她的生活、她的未來。雖然當時罵完,行為沒有馬上改變,依舊維持半年以上的軟爛生活,可是開始有點發酵在心裡,真的有人很在意她。筱汶有感而發分享一位精神科醫生的話:「人要有盼望和聯結很重要。」

 

▋理解孩子需要時間長出力量
在這影片都必須要在三分鐘內抓住觀眾目光的快速時代,「慢慢陪伴」顯得突兀,部分志工、學校老師覺得家園怎麼放任孩子、寵小孩,讓她們做決定不去學校;一般人也會難以理解,國家都給你讀書了,就該更努力為自己做更多。黃韻蓉解釋,我們是讓孩子選擇,比較不會世俗的要求一定要畢業。可能會跟孩子談要不要先休學先去工作,先穩定下來,而不是強迫自己去上課然後有更多更多的衝突。一直跟創傷工作的經驗明白,這個孩子就是憂鬱、沒有動力了,就是現在當機了,只能繼續保持跟孩子的關係與連結,對當機的孩子來說,現在畢業與否、上不上課在他現在的人生中是很小的一個事情,她連生存都有問題了。
如果回到16歲的年紀,沒有人照顧、沒有依靠,一邊念書一邊準備自立生活,什麼資源都沒有就要為「活著」而闖蕩,是什麼心情?「為什麼我要靠自己,我不是有家人嗎?」、「我的同學只要想念書玩手機就好,為什麼我要想我要怎麼繳手機費?」、「為什麼我要存自立的錢?」、「為什麼我要壓力這麼大?」……許多為什麼在孩子腦中盤旋抗議。「換成是我會很害怕,我們沒有經歷過跟孩子一樣的創傷,有沒有人願意慢下來理解,這個孩子真的好害怕。聽著孩子的訴求覺得很哀傷,可是怎麼辦呢?只能陪伴她走過那段歲月,即便要走很久很久。」黃韻蓉說。

 

▋拉長陪伴時間 點亮希望
心裡的傷不像是身體傷口一樣有癒合進程,若快速追求成效會侷限在當下,會覺得無論怎麼做都沒辦法把孩子拉起來,太容易感到絕望。把陪伴時間拉長一點,讓孩子有時間長出復原力,就可能看到希望感、看到慢慢變好的過程。黃韻蓉說明,不放棄、不牽動情緒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釐清自己生什麼氣、孩子怎麼了,如何用認識跟理解這個人的困難,多拉一些資源,讓大家一起來幫忙。」

家園在過程裡,不斷從生活小事讓孩子練習找回自己決定的權利,始終期待著,過去孩子無力阻止創傷發生,但現在孩子可以開始為自己未來做決定或是努力,走出想要的人生藍圖,這漫長路程裡,不是孤軍奮戰,而是有一群人在孩子心田裡灑上復原力種子後,用一種慢慢的藝術陪著,無論孩子的狀態好與壞,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