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五大領域

2023-02-16

小媽媽萱萱的故事

文/寧心園
高中是我們正在發展同儕凝聚、課業升學的階段,但一位青春洋溢、活潑的17歲少女-萱萱,已經開始面對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課題「抉擇」。
年幼時,萱萱的父母便離異了,因此親子關係並非如此緊密,獨立的萱萱總是自己打理生活大小事,今年初她發現自己懷上了前男友的孩子,而且已經懷孕四個月了,除了害怕跟緊張,萱萱想不出任何方法解決,也不敢向家人求助,而每次產檢看著超音波照片,萱萱知道這個小生命逐漸在長大了,內心也多了一個想守護的對象。

孤立無援的萱萱無奈家中沒有人能協助關照即將生產的自己,因此萱萱來到了寧心園。寧心園是提供即將臨盆的孕婦待產及產後修復的場所,萱萱知道這裡的大家都是在幫助自己跟孩子的,因此總是相當配合團體所有作息及活動,也願意協助新來到的夥伴們,總是這麼穩重及獨立的萱萱,有了一個堅定且不願改變的決定,就是要扶養孩子一起生活,而這個決定引起家人的反對,憂心年幼的萱萱還沒有準備好照顧這個孩子,但萱萱還是沒有勇氣做出養的決定,她相信只要孩子在身邊,愛便可以永續。

 

「媽咪一直在猶豫是不是要把你留在身邊……」,家園陪伴著萱萱思考出留養的議題,盤點出各種優劣分析,筆記本裡,記錄了孩子每一張的超音波照片,也記錄萱萱身為媽咪的徬徨。孩子出生後,萱萱並沒有因為年幼的經驗缺乏而導致照顧不彰,而是更加用心的呵護孩子,「我這週總共只睡了5個小時」這是萱萱笑著和我們說的,我們都很明白,萱萱已經準備好當一個媽媽了。

萱萱清楚的知道想要自己帶著孩子生活,這並不是件輕易的事,因此家園陪著萱萱做了好多的準備,筆記本裡密密麻麻都是租屋、工作、補助還有保姆的筆記,甚至身體都還沒完全康復,就急著想要到外找尋工作機會,以更快銜接後續孩子的托育費用,期待孩子能平安、快樂的長大便是萱萱最大的願望。

 

但一位有穩定工作的成年人獨自照顧孩子都相當辛苦了,何況是尚未成年的萱萱,還得一邊完成學業,甚至還有龐大的經濟及照顧壓力,萱萱明白缺少了家人的支持,孩子得面臨到許多的困難,因此深思熟慮後還是選擇了讓孩子出養,萱萱雖然已經做好的吃苦的準備,但她不希望孩子陪著自己受苦。

每一天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萱萱都不斷的思考著甚麼才是對他最好的,家園也邀請了本會嬰兒之家出養領域的社工,讓萱萱更了解出養及收養的程序,未來也可以代替孩子選擇友善且合適的收養家庭,她期待讓孩子可以到另一個家庭獲得更多的愛,而萱萱也相信著,某一天一定也會再跟孩子相聚。萱萱在17歲的這年成為了母親,「抉擇」是個很難歷程,每個過程及環節都有背後的原因,家園陪伴著大家共同走過這段艱難的歷程,也創造屬於他們獨有的溫暖親子回憶,愛仍在心中永續,萱萱未來也仍舊會是一位深愛孩子的母親。

2023-01-19

過年不能回家的人系列── 打不走 罵不跑 因為那是家

遭受家暴的婦女,大眾常會問:「為何不離開?」但這個抉擇不容易;何況是年幼的孩子,他們的反應更直接:「我就是要回家!」每年過年前,社會局和安置家創兒少的善牧德幼之家社工們會評估每位安置的孩子回家過年的可能性,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孩子當下的重重失落,在所難免,因為社工知道:「無論發生過什麼事,孩子還是渴望能回家過年。」

大掃除是過年除舊佈新的起手式,家園也不例外,在社工及孩子們大展身手後,家園變得窗明几淨,媽咪們(孩子對善牧社工的稱呼)依慣例請孩子喝最受歡迎的珍珠奶茶,一起慶祝家園亮晶晶。另一方面,一般家庭的家長平日就會為孩子買衣買鞋,漸漸地,「穿新衣戴新帽」似乎不再顯得那麼特別;但對德幼之家的孩子來說,這是期待已久的「變身」願望,我們帶著孩子挑選喜歡的衣服,無論是卡通、動漫圖案或酷炫的,有些孩子等不及到過年,就穿著新衣新鞋在家園展示亮相,單純快樂的笑容是最燦爛的。

善牧德幼之家為安置6-18歲家創兒的庇護家園,每年到了這個時刻,如果孩子家裡的情況還沒準備好,就會留在家園過年。家園圍爐的年菜大多是善心人士捐贈,雖然沒有精緻的擺盤,但只要有魚有肉,加個暖呼呼的雞湯,跟社工們一起圍爐守歲,對孩子們來說就是溫馨豪華的年夜飯。

近期來到德幼之家的大多是小小孩,氣氛一直很「聒噪」,所以不用到過年,平時就很熱鬧了,圍爐時,孩子會透過視訊跟其他回家過年的社工媽咪們說:「新年快樂!」、「恭喜發財!」領到家園發的紅包,孩子們開心想著要買什麼,少女們則滿足湊在一塊兒,在客廳追劇、看除夕特別節目,想到剛領紅包又可以守歲晚點睡就興奮到不行,雖然無法回家圍爐,還好有家園彼此的陪伴。

有些孩子可以回到原生家庭過年,但時間多久就不一定了,要考量到孩子家庭目前的狀況,有些孩子會央求社工:「那我可不可以在家裡待久一點再回來?」聽到這些話讓我們好心疼,對孩子來說,小小年紀下意識覺得:「打不走、罵不跑,因為那是『家』。」

不捨之餘,我們會把實情轉化成孩子可以理解的話語,讓他們知道原因是什麼。在善牧德幼之家,所有善牧社工都理解,「真誠」是和孩子對話最好的途徑。只是在說明的過程中,不能讓孩子因此誤解是爸爸媽媽不要他,或是大人是不好的。每一個安置家園的目標都是期待有一天孩子能回到家人身邊平安長大,所以家園社工朝著有朝一日,家庭能儘快恢復功能,讓孩子們回家而努力著。

比方,善牧社工會好好的跟孩子說明:「每個人都有要學習的功課,爸爸媽媽為了維護你的安全,需要學習好好照顧孩子的功課,這個功課很難,需要比較多的時間來學習,在爸爸媽媽學習的時間,你可以在家園學習如何保護自己及如何和大人相處,等爸爸媽媽把功課學好,你回家才會得到好的照顧。」

除此之外,社工也會帶著他們認識自己的情緒及學習遇到問題時,如何找尋解決辦法。與一般孩子不同的是,在還未熟悉這個世界時,撲向他們的黑暗如洪水猛獸般張牙舞爪,造成他們幼小心靈有恐懼、扭曲、壓抑和憤怒等,層層疊疊襲捲而來,一不小心就會被吞噬。除了要學習團體生活外,許多孩子在倉促中進到家園安置,心中憤怒難平的問號是:「我沒有做錯事,為什麼我要離開?」我們明白孩子的苦:「生氣是很自然的。」但必須想讓孩子知道,這是一種不得已的保護,而家園媽咪們(善牧社工)會盡力給予愛與關懷。

有位女孩叫小雨(化名),從小就被賦予照顧弟弟妹妹的責任,而爸爸因病得常跑醫院,就要小雨跟學校請假跟他回診,在她的生活中完全沒有自己,照顧別人就是生活的一切。記得小雨剛到家園時,對於媽咪們的關心非常抗拒,看到小朋友跑來跑去,她會突然大聲斥責,直覺反應是:「我要管教你們!」後來在善牧媽咪們慢慢帶著她放輕鬆,好好愛自己。在家園,她不再得當個「大人」了,已經復學的她,會跟社工們撒嬌,主動討「抱抱」,過年看到她跟大家一起大掃除,一起挑新衣,對過年充滿了期待。

和孩子們一起練習生活、練習過新年。來這裡服務六年多,我深深感受到:「這裡的孩子好勇敢,擁有願意再次相信這個世界的勇氣!」而家園給予的溫暖陪伴,我們相信是很厚實的。看著孩子們感覺還沒學會走路,就要從泥沼中爬起來,我都不確定能做得到,但他們掙扎、嘗試的身影我們都看到了。如過年會「回娘家」的學姐所說:「出去才是真辛苦!」希望我們給予的溫暖後盾,會永遠陪伴著他們,透過這個連結,傳達復原力。

2022-12-20

【致台灣】與孩子一起進行生命之旅

文章轉自「民報」

被收養的孩子一定會好奇自已的原生家庭,但這個好奇是不會影響她們的關係,如果親子關係不好,即便是親生,也會不要自己的父母。

收養,不僅是接納了孩子本身,也與他一起共同面對他的身份;生命與生命的碰撞,每個人、每個家庭都不同,善牧期望能從不同收養家庭交流與經驗,分享、幫助還不知道如何做身世告知,或是想了解收養和剛進入收養的新手爸媽們。

▋因為愛 沒有血緣關係的人成了一家人

善牧台南嬰兒之家收養人玥玥說:「我也曾經想像過,如果孩子長大後要求回去原生家庭生活,我會很難過。」後來她發現,這個「擔心」只是自己心中想像的「假議題」,只要親子關係夠好,這個狀況就不會發生。

孩子一定會好奇想知道原生家庭,但這個好奇是不會影響她們的關係;如果親子關係不好,即便是親生,也會不要自己的父母。

對孩子來說,被出養/被收養是件事實「但我們不希望這件事,變成是他生命中的陰影。」玥玥的先生凱文補充:「即便我沒有辦法為她解答所有的身世之謎,但我希望孩子知道她是被愛的,她可以隨時跟我討論想法與感受,即便身世這個議題並不容易,但至少她能自在地面對它。」

▋身世告知不是收養的門檻

住在北部的玥玥,10年前從美國回到台灣,在善牧收養了寶貝女兒婷婷,她說:「我有兩個女兒,老大是我生的,我不太喜歡說『親』生,雖然老二不是我生的,但也是我們的『親』(註:如同己出)。」

生下老大後,玥玥一直想要有第2個孩子,卻一直無法懷孕。當時在美國的她,從其他收養人的分享中讓她理解到「只要能夠跳出自己的框架,用寬廣的態度來看待做父母這件事,其實想要做父母,什麼樣的方式都可以做。」

心中種下收養的想法後,玥玥與凱文討論過許多狀況,她說:「像身世告知這些我們都有討論,對我們來說,它不是個收養的門檻需要跨過去。」她分享,在收養過程中,身世告知絕對不是最困難的。問起最困難的是什麼,玥玥笑著說:「情緒管理!像是我因孩子不聽話而生氣等等,相較下身世告知簡直是『a piece of cake』!」

<p>&nbsp;</p>

▋建立與孩子的對話與關係

「老二從小我們用他懂的話開始說,像是婷婷不是媽媽的肚子生出來的,是從媽媽的心生出來的,這些在善牧上課時,機構都會教我們。」原以為身世告知是為婷婷準備的,他們卻從大婷婷4歲的姊姊身上,意識到身世告知的重要性。

「姊姊大概是5歲時,突然有一天問我說:『為什麼要接婷婷回家?』」玥玥解釋,孩子問的方式沒有負面的意思,純粹只是出於好奇「我也不知道她聽不聽得懂,我跟她解釋後,她滿意地離開,再也沒有問過這個問題。」

玥玥有個習慣,兩個女兒從小的資料她都會留下來,放在她們各自的檔案夾內「像是來善牧的車票、醫院看診的單子、善牧留給婷婷的小本子等等。」玥玥笑著說,這些資料都是很公開的,婷婷隨時都能在檔案中看到她的資料。

玥玥一家不會特別避諱收養家庭的身份,然而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有次在認識很久的牙醫面前,玥玥談話間自然地說出婷婷是他們收養的寶貝「當時她大概7、8歲,回家後她告訴我她不喜歡,因為她沒有準備好。」從那一個時間點開始,玥玥明白,收養這件事不能依大人的意思來說,而要依孩子的想法。

孩子的想法常常在轉變,今年婷婷升上五年級,玥玥聽到她主動跟她很喜歡的班導師說自己的身世「我很意外她主動告訴導師,這位老師很好,回應的方式很溫暖,讓孩子有正向的經驗;但後來又聽到她在課後社團裡也說,對跳舞的老師也說。」做媽媽的不免擔心,玥玥提醒孩子,不一定要把私人的事情完全地告訴所有信任的人「她有權利決定是否要說,但也要摸清楚說話的底線。」

<p>&nbsp;</p>

▋我們一起陪伴孩子面對身世

對自己的根源感到好奇,每個人都一樣,但並不是每次都能找到答案。凱文分享,去年婷婷問起更多生父母的資訊,問她是如何被收養的,甚至想知道法院收養程序是如何進行「她問了許多我無法回答的問題,我也很老實地告訴她我所知道的一切。」儘管過程中無法為孩子解答,但孩子知道,她隨時能開放地去問這些事。

玥玥與凱文一家經常參與善牧舉辦的課程與回娘家活動「機構提供的課程與收養後支持,也幫助我們許多。」今年他們參加製作生命之書的活動,為孩子準備一本生命之書「我們讓婷婷從她的檔案夾中,挑選想放進書中的素材,在做的過程中,她發現缺少生父的照片,開始對生父充滿好奇。」

這個活動不只是做書,還有在製作過程中父母與孩子的對話,了解孩子的想法,讓他們感受到父母的接納、陪伴與珍愛。面對婷婷對生父的疑問,玥玥告訴她說:「我們可以來問Claire阿姨(善牧社工),請她幫忙找找看有沒有生父的消息。」

善牧一直是收養家庭的堅強後盾,協助收養人與孩子一起面對身世的種種問題,或許這塊生命的拼圖需要花很多年才能拼上,相信這一路上給予的愛與陪伴,能減少生命中許多遺憾。

(作者為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南區宣導企劃部主任 鄭雅婷)

2022-12-06

要等我回來喔!

來到兒童之家的孩子,從進家園的第一天,就是希望幫他們找到回家的路,無論這個「家」是原生家庭的家、爸爸的家、媽媽的家、還是一個新家庭,都希望孩子們可以擁有專屬的愛與照顧,平安長大。今年,兒童之家陪伴一對雙胞胎姊妹,找到回家的路,經過一年和新爸媽漸進式相處,過年前順利完成國際收養手續,在荷蘭新爸媽的帶領下搭飛機回家,開始嶄新生活。

「本來是去年聖誕節前新爸媽會來到台灣,但媽媽從荷蘭要上飛機前的採檢確診,所以來台灣這件事情延遲了。」兒童之家主任陶明蕙說,因為疫情關係,來台灣的路一波三折,到後來媽媽解隔離、康復、媽媽爸爸一起到台灣入境篩檢陰性、進隔離所隔離期滿篩檢陰性……通過層層關卡之後,終於順利擁抱透過視訊看了一年多的孩子。見面當天孩子們看到新爸媽後露出靦腆笑容,媽媽張開雙臂緊緊把兩姊妹擁入懷,爸爸在一旁看著,默默拭淚。

<p>&nbsp;</p>

▋手搭手,陪伴走過人生歷程
三年前,兩姊妹剛來兒童之家年僅一歲半,正是需要餵奶包尿布的時期,一般孩子已經牙牙學語,他們卻「惜字如金」,家園盡力協助孩子獲得全面發展,安排早療課程。「他們都聽得懂,會點頭搖頭,不知道為什麼,都不講話,只有拿東西出來問要不要吃,他才跟你說好,其他都不講。」陶明蕙分享孩子剛來家園時候的狀況。為此,兒童健檢時,特別提出來與醫生討論,醫生看著兩個小姊妹說:「你們是故意不想講話吧」小姊妹傻傻地笑了起來。

一路陪著孩子練習表達,直到過了兩歲半,他們才漸漸願意說話,而且越講越多,到後來可以對答聊天停不下來,這段從不想開口到對答如流的路,走了整整一年。

好不容易讓孩子熟悉國語,在國際收養配對成功後,家園又再陪著孩子做環境轉換的練習。荷蘭的官方語言是荷蘭語,收養爸媽完全不會講中文,孩子剛開始語言不通沒辦法與父母溝通,該如何表達需求呢?「帶著孩子學習用圖卡溝通,例如肚子餓了,找出飯的圖卡或是吃的東西,若是想去廁所,就拿出廁所的圖卡,頭痛、不開心都是用圖卡表示,藉由圖卡重新學語言,希望能順利轉銜孩子未來生活。」陶明蕙說。

▋離開,需要好好說再見
收養無論對父母或是孩子來說,都是很慎重的事情,兒童之家從去年開始為這對雙胞胎姊妹準備「有新的爸爸媽媽要來照顧他們」這件事,也努力讓從小就在這裡長大的孩子明白「離開」兒童之家是什麼意思。

四歲的孩子對「離開」這個詞能夠理解多少呢?兒童之家的保育媽咪與孩子們做了一個倒數日曆,標上他們的行程:這一天會跟新爸媽視訊、這一天新爸媽已經到了台灣,正在隔離、這一天會和新爸媽碰面,隔天一起出去玩、然後倒數到了這一天,你們會離開兒童之家,不會再回來了、這天你會去搭飛機,接著你會跟新爸媽在家裡生活……,一天一天陪著孩子倒數在家園的最後生活。過程中孩子非常焦慮,懵懵懂懂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坐飛機會怎麼樣?」「搭飛機就不會回來了嗎?」面對他們的提問,社工和保育媽咪一次又一次講解、耐心的解答問題,並且不斷預告有新爸媽會到國外生活這件事情。

陶明蕙分享,「這對小姊妹從一歲半就在家園生活,和保育媽咪的依附關係是非常濃厚的,我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帶他們好好說再見、模擬可能的狀況,讓他們理解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當分離時間越來越近,某一天孩子突然問保育媽咪一句「那我長大可以回來嗎?」得到肯定的答覆後,隨即又說,「那你們要等我喔,長大之後回來喔。」聽見孩子的童語,保育媽咪哭成一片。那一刻我們知道,他明白自己即將會發生什麼事,也接受了這件事。
▋找到回家的路
小姊妹在原生家庭中是隔代教養,阿嬤身邊已經有三個小小孩需要照顧,加上兩姊妹,一個人要看顧五個小小孩,有時候必須要出門買東西,只好把兩個小娃獨留在家,速去速回。論起體力與經濟,阿嬤難以顧及兩姊妹,一直希望他們可以找到好人家,獲得更多資源與愛護。經過溝通與評估,不得已忍痛做出先將孩子安置在兒童之家、安排出養的決定。

「希望能幫兩個孩子找到一個好的家庭」是阿嬤最後的心願。兩姊妹入住當天,阿嬤特別和孩子一起來,看了家園環境,了解家園可以提供的資源,陪了他們好一陣子才搭車返家,而後阿嬤只要到花蓮看醫生,就會想順路來看看這兩個惦記在心頭上的孩子。

「去年年初阿嬤過世了,來不及看到這兩個孩子找到好家庭,但現在兩姊妹順利出養,已經在荷蘭有了新的生活,過得還不錯,我們也算是完成他一直以來的願望。」陶明蕙略帶感慨地說。

兒童之家不只是提供一個安全無虞的環境、安置孩子的地方,當孩子來到這裡的第一天,家園用許多愛的大手牽著小手,陪伴走往人生許多不同階段,幫他們找到回家的路,這條路也許要走得很長很久,卻始終持續努力著……

2022-11-22

🎉 台南嬰兒之家舉辨野餐party 🌸 闖關活動來歡迎露晞寶貝們回娘家

「哇!好可愛的野餐party!」善牧台南嬰兒之家今年露晞寶貝回娘家活動,以公益租借距離家園600公尺的台南振興里活動中心與開元振興公園,佈置成美麗的親子野餐闖關園區,來迎接每位回娘家的寶貝與家庭,同時,家園邀請高雄醫學大學陳政智副教授與家長們分享疫情下的3C教養方式,精彩的活動內容讓每個家庭與孩子們都滿載而歸。

善牧台南嬰兒之家自100年至111年6月已協助250個孩子順利在國內完成收養,為給予收養家庭支持與交流,每年11月感恩節前後,台南嬰兒之家都會精心籌劃收養家庭聚會活動,透過不同主題式的活動安排,邀請家庭們回到熟悉的家園一起歡聚同樂、聊聊陪伴孩子的心情與成長,同時收養父母可以藉此機會學習親職教養知能,父母間交流更適當的身世告知方式和技巧等。

今年露晞寶貝回娘家活動,台南嬰兒之家與「來來來野餐趴」合作,將開元振興公園佈置成時下流行的野餐派對,並邀請長期與家園合作的元品心理諮商所、禾心心理諮商所、張老師基金會、台南中心、職能治療師等網絡單位擺攤,提供有趣好玩的測驗與遊戲,幫助收養家庭更認識孩子的發展及接觸多元資源,同時也提供家長心理紓壓的機會。

此外,也有來自收養家庭擔任闖關關主,設計像是百變氣球、彩繪指甲、滾滾樂等遊戲,還有由來來來野餐趴邀請的港明中學桌遊社組成的桌遊攤位、來來來志工團隊組成的手作攤位,讓孩子們玩得不亦樂乎。完成闖關任務的家庭,現場還可以兌換好吃的手工漢堡及摸彩,家庭們拿著家園準備好的餐盒及活動紀念品,在公園裡享受美好的滋味。

下午親子分流,由高雄醫學大學醫學社會學與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陳政智與家長們談親職教養,孩子們則依年齡由Happy姐姐、來來來野餐團隊、小吳老師們帶領活動。今年親職教養的主題,特別針對這二、三年來因疫情的影響,學校被迫視訊教學,孩子接觸3C時間變長,如何來拿捏給孩子使用3C的時間與原則。

陳政智副教授分享,現在是多元化的時代,孩子在網路上就能找到很多知識,當父母已經很難扮演「教」的角色,反而需要多學習「陪伴」孩子,在日常生命中以身教的方式,教導孩子在學校學不到的「社會事」,也是日本人所說的「街頭智慧」,學習在社會上如何懂得進退應對,建立孩子品格與人際關係經營上的基礎。

在教養上,我們經常只教一半,比方說當訓斥孩子不要亂丟書包時,父母往往只會說:「書包不要亂丟!」,而少了後面那一句:「書包要放到櫃子裡。」稱讚時也常常是這樣,父母親會說:「你好棒!」但卻少了說明孩子做得很棒的原因。

3C孩子比我們走得更前面,不同國家對於孩子幾歲可以拿手機,也都有不同的看法,但問題並不在於何時要給子手機或是使用社群媒體,而是要教孩子如何聰明使用手機、社群軟體及上網行為,必須先讓孩子知道使用手機的責任,彼此間達到使用規範共識,才來思考要不要給孩子手機。

陳政智副教授建議家長們,平時可以多培養與孩子共同活動的時間,如:暑假出遊、假日溜狗、打球等,養成多元興趣,不要讓孩子因為無聊而轉向手機,此外,可以考慮將家裡的電腦放在公共的空間,可注意與了解孩子上網的情形與認識的朋友,如孩子有網路沉迷的情形,須審慎處理,並向專業人員求助。

台南嬰兒之家表示,收養後的家庭支持工作,是機構對於每個出養兒少的愛與責任,活動的籌備充滿艱辛,但能協助收養家庭在面對不同階段的教養任務更具信心,以及協助孩子們認識新朋友、認識自己是善牧寶貝,使得這場聚會深具價值與意義。

2022-11-21

復原的力量在愛中默默發酵 🌱

文/南區宣導企劃部專員 陳翰德

35年來,善牧在花蓮原鄉部落以在地人服務在地人的概念,透過部落獨特的生活方式及社會價值,協助族人看見自我價值,進而開展出自己的能力。

阿嵐,過去家裡總是堆積了垃圾與酒瓶,家裡的酒客來來去去,就讀國小的孩子也經常無故缺課,但阿嵐總是任由這樣生活下去,對未來、生活沒有任何想像,也不想有任何的改變。直到,二年前阿嵐的丈夫突然過逝,社工透過教會、社區的力量,陪伴阿嵐走出傷痛,並開始長出自己的能力,願意為生活奮鬥、打拼。

善牧光復中心社工徐韻婷,見證阿嵐一路上的成長與轉變,與我們分享阿嵐的生命故事。

▋混亂無章的生活

第一次到阿嵐家,是因為孩子多次未到學校上學而收到縣府的通報,一進到屋子,映入眼簾的是滿地的垃圾和酒瓶,衣物都丟在窗邊,碗盤堆置在水槽內,相當凌亂。阿嵐家不時聚集了很多酒客,他們是她丈夫以前在工地的同事,多半因工作中發生意外,沒有得到雇主妥善的處理,或是投資失敗、被詐騙等原因,而失去了工作。為了養家,他們四處借錢,求助無門的壓力大到天天藉酒消愁。也因為總是喝酒,這群人並未獲得社區的認同,常常招致鄰居及親戚的驅趕,唯獨阿嵐一家人願意收留他們。而當時阿嵐就坐在一旁,孩子在大人的旁邊玩手機。

其實,一開始和阿嵐一家接觸並不順利,常常約好時間,到家裡拜訪卻都不在,邀請阿嵐來中心,她也不太願意。直到有一次,中心募集到了一些衣物,我看她們一家人冬天到了卻都沒有可以禦寒的衣物,阿嵐才終於點頭答應來中心。第一次來中心時,她很緊張,雙手一直環抱著自己。我對她說:「很緊張嗎?我也滿緊張的,我也是第一次挑物資。」就這樣,我們兩個挑了一些衣物讓她帶回去。

阿嵐的小孩雖然知道自己要去上學,但每當有大人來喝酒時,便有手機可以借來玩,漸漸地,只要有大人來家裡,他就不會去上學。長期下來,孩子在學校的表現跟不上同齡的人,我們試著帶他去做了心理衡鑑,看是否能讓孩子在學校可以獲得更多資源或進入特教體系,雖然檢測結果孩子只是學習較緩慢,而無法獲得其他的資源協助,不過這也是件好事,讓我們知道孩子是有學習的能力。

我們透過善牧光復中心的資源,安排孩子進入課輔班,並利用晚上及假日的時間,從ㄅㄆㄇ開始,用唱歌、牌卡、遊戲等方式來陪伴著他學習,孩子很喜歡這樣的方式,也逐漸看到他的成長。

<p>&nbsp;</p>

▋我們願意陪你一起度過低潮

在社區,許多原住民都是天主教徒,阿嵐家也是,但她們一家人卻較少和堂區的教友互動。巧合的是,光復中心督導鄭惠美正巧與阿嵐在同一間教堂,得知他們家的情況後,常常帶著其他信友們到他們家中關懷、拜訪及聚會。

兩年前,阿嵐的丈夫因為意外而離世。我想,這對於她和孩子,肯定是很大的傷痛。那段時間,督導帶著我和其他教友到他們家中祈禱。那是我第一次看到阿嵐拿起歌本跟大家一起唱,或許對她來說很難熬,但我也看見她有被打動。

其實很可惜,當我可以開始理解她丈夫的生活時,人就這離開了,沒辦法好好地跟他聊聊天,真的很遺憾。但當時的我想讓媽媽知道:「我們願意陪妳一起度過低潮。」

後來,我邀請阿嵐參與中心的原住民技藝團體,很巧的,團員裡面有一位阿公曾是她國小同班同學的爸爸,阿嵐以前常常會去他家玩,這位阿公也很照顧她。有熟悉的人在團體內,阿嵐也比較願意接受這個團體。

▋從受助到助人

110年善牧為陪伴部落家庭共度疫情,發起了Rihaday/ Masvalaa善牧平安箱計劃。「Rihaday」在原住民族阿美族的語譯,即「平安」的意思,而「Masvalaa」是原住民族布農族語,即「好好過生活」的意思。平安箱透過部落互助的精神,將物資分裝送至需要的家庭。

當時我找阿嵐和我一起來當志工分裝平安箱的物資,她看起來喜歡這份工作,我便問她:「妳想工作嗎?」她回答說:「我想工作。」當下聽見時很開心,因為這是我第一次聽到她把自己想做的事情說出來。不僅如此,她還說她喜歡這樣幫助別人。

「做這樣的工作會不會很辛苦?」我接著問她。「不辛苦,平常都是你們在幫我,現在換我可以幫助別人了。」聽完我很感動,一路以來的陪伴開始在她心中產生影響。此刻,這個平安箱的工作也讓我們兩個都「Rihaday」了。

阿嵐的孩子在社工的陪伴後,現在在學校過得很快樂。雖然還不能完全跟上其他人的腳步,但能活得開心我想是最重要的,更何況現在他也都穩定到校上課了。而且阿嵐現在逐漸能為孩子篩選更好的資源,以往任何事都「你們決定就好了」。現在,當孩子的學校開設「夜間天使」課後輔導班,社工把參與意願表交給媽媽時,她會認真看內容,並且思考要不要讓孩子參加。

其實我認為在陪伴阿嵐的過程中,沒能幫助到她很多忙,社區上也有很多人關心她,現在看到她願意和別人交談,我感到很欣慰。有一次我經過菜市場,遇見她一個人在買菜,看著她和菜販的互動,和過去有很大的不同。以往阿嵐會蜷縮自己,別人和她講話就會嚇到抖一下。現在她可以很大方地和陌生人互動,這是多大的轉變。

▋構築未來的力量

我從阿嵐的身上見證復原力在作用,善牧與社區所形成的社會支持網絡,讓她感受到安全和包容。藉著111年度辦理Masasidama*互助成長團體工作,提供一個安全且溫暖的環境,讓她可以嘗試與他人互動和交談。漸漸地,社交技巧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慢慢在她的體內發酵。藉此,阿嵐能重新認識周遭的人,明白有人在意她、有人關心她,使她更加肯定自己的價值,更能因為這一切,讓她發現生命的意義。現在她會打理自己的生活,會去思考今天要吃什麼、穿什麼。以往她對別人的提議僅止於「嗯」、「好」、「哦」,現在丈夫的朋友要來家裡喝酒,她會懂得拒絕,也明白如何表達自己的想法。

我們後來帶阿嵐去做心理衡鑑,測出來她有輕度智能障礙,儘管可以申請補助,但她接受治療的意願並不高。不過現在她比以往更加努力生活,做家庭代工的活,叫到家裡的貨一年比一年還多。

Masasidama互助成長團體,從110年開辦期間,一開始由我不斷邀請,到今年111年,我都還沒開口,她就已經自己來報名了。她在今年的團體分享時說:「越來越喜歡參與這樣的活動,希望之後還能多多參加。」

我想,這樣也好,既然她現在知道如何表達自己的意願,那就讓她做願意做的事情就好,我們能給予她需要的陪伴和鼓勵,才是最重要的。最後,我也想對她說:「你已經知道如何生活了,未來就好好生活,我們永遠都在。」

*Masasidama 阿美族語,意為「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