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兒童保護與支持服務

2022-10-13

她不是壞,只是需要被溫柔對待:走進街頭少女的心,把生命拉往光明

文章轉自「獨立評論@天下」

凌晨兩點半,夜幕低垂,整座城市漸漸沈睡。少女沅沅(化名)和朋友們正在常去的籃球場聊天徘徊。

在跟媽媽一次大吵後,沅沅選擇翹家表達不滿。對她來說,翹家後的白天黑夜並沒有不同,就學不穩定的她,整天不是在朋友家睡覺,就是在外面到處晃,生活沒有目標,但有一群朋友在一起。沅沅說:「這樣讓我感覺到世界上,至少是有人在乎我的。」

▋ 走進街頭少年少女的生活
善牧新北市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以下簡稱蘆少)的社工們,就是在尋找這群青少年,讓他們了解,如果遇到困難或需要幫助,善牧社工很願意成為他們的肩膀,在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持。那天,是善牧蘆少社工組長劉玹羽和同事第一次看到沅沅,文靜的她總用濃密的瀏海掩住臉龐。彼此在籃球場上「相處」一個多月後,正好遇到情人節,玹羽和其他社工拎著一袋巧克力,與大家一起分享。這是善牧社工和這群青少年的第一次「破冰」。

漸漸地,大家開始一起打籃球、玩手遊、拍抖音,玹羽更有機會認識這個女孩:「她常搞失蹤,即便遇到了也話不多、感覺沒睡飽。跟她聊天時,回答不超過5個字。」後來,從朋友口中得知沅沅因為車禍摔斷了腿,得住院開刀並在家休養好一陣子,擔心沅沅無人照顧的玹羽有空就去探望她,才知道在家裡,因為不喜歡念書,沅沅在爸爸眼中就是個叛逆的孩子,動不動就叫她滾,罵她「沒救了啦!」而媽媽的身體不好,能照顧好自己已經很不容易,更沒心力去理解孩子的心情,陪伴她成長。

<p>&nbsp;</p>

有陣子,善牧社工們一直不見沅沅蹤影,其他人說,因為那陣子她在朋友圈「燒話」(網路用語「亂傳話」)弄得滿城風雨,所以跟大家疏遠了。正當社工玹羽擔心沅沅是否就此斷了線,有天早上,她突然接到沅沅的電話:「我被打了!」只說這幾個字,電話那頭的她,一如往常沈默不語。

原來,沅沅是跟男網友相約「跑山」(網路用語,指在山上騎車競速),結果卻被對方載到偏遠處暴力對待。玹羽建議她「先跟爸媽說!」原本擔心因此受責備的沅沅鼓起勇氣跟父母說,結果不但沒有被責難,爸媽也立刻帶傷痕累累的沅沅去派出所報案、就醫及驗傷。「跑山」事件在她生命留下深刻的烙印,但卻也是沅沅第一次和父母一起把事情處理好。

這次可怕烙印造成的陰影,加上之前的「燒話事件」讓沅沅在校園被排擠,後來她乾脆不去學校了,年紀輕輕就過著「繭居」的日子。眼看她消沈下去不是辦法,玹羽鼓勵她報名蘆少舉辦的「小夢想圓夢計劃」,選擇有興趣的彩妝課程。幾堂課下來,沅沅變得不一樣了,不但願意與外界接觸,表情也柔和許多,還會把課堂上練習的作品貼到IG跟朋友分享。這時候玹羽才發現,原來沅沅的瀏海,是為了遮蓋小時侯跌傷,尖銳的石塊在她額頭上劃開的傷痕。

<p>&nbsp;</p>

在平行時空找到交集
慢慢找回自信後,沅沅也有了重拾書本的念頭。回歸校園後,同學們很喜歡找她聊保養、彩妝等漂亮心事;另一方面,她也主動向家人靠近。前陣子,沅沅帶著媽媽一起參加蘆少舉辦的乾燥花手工藝課程,課程後,母女開心地把作品帶回家。

疫情嚴峻期間,蘆少有個活動,原本是邀請青少年帶著家人團聚吃大餐,後來改成叫外送到少年家中。在沅沅回傳給蘆少社工的照片中,看到沅沅、爸媽跟美食,一起靦腆地對著鏡頭合照。沅沅說:「我喜歡吃花壽司、媽媽愛吃鍋燒麵,爸爸愛喝珍珠奶茶。」屋簷下原本平行的三條線,生活漸漸有了交集。

前陣子沅沅生日,善牧社工們一起寫了一張祝福卡片送給她,當晚,在沅沅的限動中,第一次出現「謝謝」兩個字。一直在身邊陪伴她的善牧社工玹羽欣慰地說:「她還是那個不多話、做自己的女生,但從她的蛻變中,我們看到了花樣年華的她該有的模樣。」

(作者為善牧基金會北區宣導企劃專員 胡家韻。)

2022-09-07

年輕爸媽不求助,善牧出擊接住 3 Young家庭!

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統計資料,25歲以下生育人數每年約2萬人左右,占總出生率12-13%,人數不可小覷。天主教善牧基金會長期在服務青少年、未成年懷孕、未婚媽媽中發現,這群年輕父母多半缺乏原生家庭支持系統及資源,受到本身成長背景的影響,可能面臨育兒技巧不足或是兩性婚姻經營的困難,加上他們不會主動求助,需及時看見需求給予支持。

善牧基金會近年來在服務中發現,不論是在社區或是安置機構中,青少年懷孕選擇留養比例增加,然而這群年輕爸媽多半缺乏原生家庭支持系統,資源條件上相形弱勢,在經濟、育兒、親密關係等多重壓力下,需要有人及時支撐住3 YOUNG (小孩、年輕媽媽、年輕爸爸) 家庭,善牧自108年起在新北市、新竹、台南及高雄等地提供3 YOUNG家庭服務,給予家庭支持外,也致力於預防未成年懷孕服務。

善牧基金會表示,服務中我們也看見,有些年輕爸媽或許已經成年,但因從小未得到良好的照顧,缺乏正確的育兒觀念,以為「小孩自己就會長大」,加上經濟弱勢,孩子不一定有機會能唸幼兒園,當發現孩子有發展上的議題時,已經錯過發展黃金時期。曾經有個個案,以為孩子有過動的狀況,後來發現原來孩子沒有上過幼兒園,因為聽不懂而產生誤會。
除此之外,社工亦發現到,年輕爸媽在親密關係中容易遇到關係暴力,特別是小孩很容易在這過程中,成為一方權力控制的工具,需要協助他們意識到這樣的狀況,避免走入家庭暴力的情形。

善牧基金會指出,年輕爸媽比較不會主動求助,善牧培家中心與新北市政府合作,針對20歲以下年輕爸媽發送愛兒包,社工可以實際接觸到孩子,了解孩子被照顧的狀況,進而提供其家庭協助,以新北市來說,每年進案量就超過300個家庭。

年輕爸媽服務工作,主要提供3方面的協助:第一部分,新生兒的照顧支持及發展評估,協助年輕爸媽有良好的照顧品質;第二部分,協助年輕爸媽,整理生命經驗,協助他們看見自我的價值,並且陪伴他們生涯規劃、培力發展他們的長才。第三部分:針對整個家庭,提供支持、提升家庭功能、優化親子關係。
社工在訪視時,會透過兒童發展檢核表,定期協助年輕爸媽評估孩子的成長與發展,瞭解並掌握孩子發展的情形,如果有疑似發展遲緩的情況,社工可協助轉介相關專業醫療單位進行兒童發展評估鑑定,讓孩子妥善進入早療系統,並陪同家庭進行就醫、後續的評估及早期療育,避免孩子錯失最佳黃金時期。除此之外,也提供嬰幼兒物資分享、活動邀約、托育資訊、福利補助等,讓未成年年輕爸媽在育兒之路隨時交流經驗並獲得支持。

善牧基金會分享,曾有一名患有多重罕見疾病的孩子,原被評估活不過一歲,家庭也不知道該如何是好,透過社工不斷媒合相關資源、並且持續陪同就醫,提供年輕爸媽情緒支持,目前寶寶持續穩定的成長。也有年輕媽媽在學習育兒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對照顧嬰幼兒的興趣,進而參加保母考照培訓,成為一名保母。
善牧基金會表示,社會大眾對於年輕爸媽仍普遍帶有偏見與標籤,常見像是「養不起為什麼要生」、「小孩養小孩,又沒能力照顧」等等,甚至無法理解為什麼要去幫助他們。事實上,在服務中我們也看到不少的年輕爸媽,很用心地照顧孩子,他們多半缺乏支持系統,更需要社會用溫暖的眼光支持他們願意照顧生命的勇氣,讓孩子有機會在原生家庭中健康地成長。

生養孩子不是一件容易、輕鬆的事情,特別是未成年年輕爸媽要支撐生活、課業或生涯規劃,步步都是艱難辛苦,甚至得被迫放棄自我理想。為減少非預期懷孕發生,善牧不斷進行宣導工作,培養青少年健康安全的性觀念,降低非預期懷孕的可能,並推動親職講座,協助家長在面對子女非預期懷孕時可以如何應對。

2022-08-31

走進大自然,善牧蘆少營隊原野探索 🌳 團隊合作中,體驗尊重與理解和包容

善牧新北市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以下簡稱為善牧蘆少)今年暑假舉辦少年自然探索營隊活動,之前受到疫情影響,許多活動因而延期或取消,大家對這次活動更加引頸企盼,這次野外探索體驗社工帶著少年跳脫舒適圈,挑戰、突破平常沒有做過的事情。五天的營隊活動中,包括農場和生態體驗及馬場探索,透過親近土地、理解周遭人事物,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感動。在馬場,少年清理馬廄、為馬刷背、洗澡,從了解馬兒的個性和特質,進而學習如何跟馬兒相處,在彼此了解後,再讓少年們騎著馬,體驗不一樣的原野生活。

營隊體驗與原先想像的困難度不同,比方說看似簡單的刷馬背,刷時才知道馬毛比較硬,要做到真正的梳理,需要有相當的力道和技巧,同時也要觀察馬兒的反應做調整;加上馬廄的溫度跟戶外不相上下,只能用電風扇維持通風,看到馬廄裡成堆的馬糞要清理,平常不常做家事的少年第一個反應是「大傻眼」,後來在社工的支持下,大夥伴慢慢打起精神,嘗試這個超級任務。

除了成堆的馬糞要清掃,掃出來的馬糞要再用水泥車運到外面,請專車轉運回收再利用。善牧蘆少主任高珮熏形容:「揮汗如雨不足以形容少年的賣力,因為這都是扎扎實實的體力活,而且必須透過團隊一起完成。」另外,還有一個高難度工作是「刮馬蹄」,少年要試著把馬腳放在自己的腿上,再把馬腳底刮乾淨,因為馬兒在行動中會沾滿泥巴、馬糞或雜草,需要經常清潔才能讓馬兒身手矯健、行動自如。

農場的農耕體驗,則是農夫帶著少年在藺草園拔雜草,起初光是要分辨藺草與雜草的不同,少年就被硬刺的藺草刺得哇哇叫,還要進行除草和整理。農忙後,農夫熱情地帶少年們到旁邊的三合院焢窯,傍晚再相約到海邊撿垃圾,一起追逐招潮蟹。疲累的同時,也一起感受大自然裡別有洞天的趣味。

 

▋過程是一場場震撼教育

蘆少今年的活動以「尊重、理解和包容」為核心主軸,透過探索可以認識自己,也同時感受每一個人都會有的喜怒哀樂。在過程中大家可以充份溝通,比方活動規劃中,有些會讓青少年不舒服的情境,彼此身歷其境的同時,也學習「尊重、理解和包容」,社工也會適時創造空間讓少年們互動,接著團隊再共同攜手走下去。

社工帶著少年從理解的過程中認識自己,找尋自己的復原力,像是復原力五大積木的「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能在森林體驗中不斷驗證。原本一開始孩子以為野外體驗就像電視上看到的有趣、好玩,實際體驗後才發現,在炎熱溼黏的環境中嘗試新事物時,還有小黑蚊不斷攻擊,全身疲累又奇癢難耐,幸好少年們沒有氣餒,反而用「幽默的能力」,互相自嘲原來這就是體驗野外生活,釋懷這樣的考驗。

另一方面,社工在營隊活動中循序漸進讓少年享受「野味」,在大家親身體驗後,更是深刻了解到「得到野味的過程」是一場場震撼教育。每天晚上少年們要各自回到房間寫心情記事本,回想今天想感謝誰的協助?我沒有跟誰互動過?回到團體後再繼續發酵,為明天定下新的目標並做好準備與嘗試。

▋發掘擁有的內在能量
最後一天大家來到遊樂園挑戰極限,結果遊樂設施「壯觀」得讓社工「皮皮剉」,那天少年們反過來支持善牧社工:「抓緊我吧!不用怕!」鼓勵社工不要害怕,一起體驗極速、重力加速度帶來的難忘體驗。讓少年覺得:「我也有能力可以幫助社工、幫助別人!」

在這五天的營隊活動中,善牧社工帶著14位少年經歷前所未有的挑戰,過程也許會感到不舒服或挫折,但透過這樣的洗禮,大家一起學習在困境中不放棄,即便不是幾次嘗試就成功,但願意不斷找尋解決的方法,往前方的目標繼續走下去就是正解,而蘆少社工會一直陪伴在身邊。

這次的營隊活動挑戰性很高,但少年表現依然讓人刮目相看,善牧蘆少主任高珮熏想對這群少年說:「生活的樣貌很多元,擁有不放棄的精神就可以往前。就算偶爾想賴皮也無妨,只要記得可以的時候,給自己一點鼓勵,再繼續站起來嘗試,一路堅持下來會發現自己擁有許多內在能量,不僅可以支應自己克服困難,也能夠給別人力量。」

2022-08-24

善牧小小志工與璞玉孩子闖關冒險:學習用復原力來面對困難與挑戰

「當你生活遇到困難時,你會如何去面對它呢?」善牧小小志工體驗營第二場於8/20在嘉義舉辦,與其他場次很不一樣的是,這場小小志工們需要帶領善牧嘉義璞玉計劃的孩子們闖關,一起學習用復原力來面對生活的困難與挑戰,小朋友們同心協力解決關卡問題,過程中也能體驗到,在付出的過程中,也會得到許多別人的幫助與回饋。

嘉義場小小志工體驗營特別選在嘉義民權路天主堂舉辦,這裡也是善牧璞玉計劃—兒童週末多元學習班的場地,週末下午南台灣的太陽,熱情地迎接來自各地的家庭,有來自嘉義本地,也有來自台中及台南的家庭,一同帶著孩子來體驗服務學習。

 

為了讓小朋友了解善牧的助人工作,以及如何當一名志工,社工們繪製可愛的卡通來介紹嘉義在地服務內容,並運用5種愛的語言,教小朋友在服務的過程時,可透過像是讚美、擊掌等方式來鼓勵服務的對象,在社工老師的帶領下,讓小志工與璞玉孩子們一起進行分組闖關活動。

闖關活動一共分為六種關卡,每一組必須先完成藏寶地圖,才能到該組進行闖關遊戲,而六個關卡分別為「我紙杯疊的很高哦(疊紙杯遊戲)」、「猜猜我是誰(猜情緒)」、「快來幫我支援前線(支援前線)」、「閉上眼睛我來猜猜(矇眼遊戲)」、「畫一個想像力(繪圖接龍)」及「飛機的秘密基地(九官格連連看)」,讓孩子從中學習到問題解決的能力、幽默的能力、正向看待自我的能力、從情緒中學習社交技巧等復原力的技巧。

闖關活動後,社工老師用簡單的卡通,幫助小朋友認識什麼是復原力,並邀請大家想一想自己在面對困難時,可以用什麼方式來幫助自己面對,並把它畫在復原力小卡裡,有小朋友分享:「耶穌會幫我面對困難。」也有小朋友說:「我會用美食來安慰自己。」小朋友們一起分享面對困難的方式,將課程中學習到的寶藏帶回家運用在生活中。

2022-08-22

一種「慢慢來」的陪伴

文/北區宣導企劃部專員 洪詩琪;此文刊登於民報

現在社會運作得很快速,快速需要成就感、快速需要看到成果,彷彿大家影片都看兩倍速,趕著完成後進行下一個關卡。然而,來到善牧的孩子,多半都缺乏資源,也在不斷轉換環境中,經歷關係反覆撕裂,「是真的關心我嗎?」、「是真的為我好嗎?」……,孩子與人的信任關係非常破碎,要修復這些受傷的靈魂禁不起快,復原能力需要時間滋養,慢慢長出來。

德心之家主任黃韻蓉說,孩子內在經歷些什麼,沒有人知道,或許每次學期轉換或是找到新工作,腦中都是一次大爆發,混亂掙扎著是不是又要經歷被拋棄、是不是又要受傷,與人建立關係並不容易。我們把服務的時間拉長,讓孩子相信:你在谷底,德心陪伴你面對現在狀況,可以拉你一把,人生繼續走,未來會好轉,德心依舊繼續在。

「以前督導跟我們說,陪伴要以10年為一個單位,我想說怎麼要那麼久,工作這麼久之後終於明白,10年才可能是會轉換的時間點……」德心之家社工筱汶,已經在善牧少女庇護安置工作滿十年,陪伴許多少女長出自己的力量,感慨的說。
▋無論好或不好 陪伴一直都在
小Q,離園前有半年過著時下最流行的「躺平族」生活,不去上課也不去工作,除了偶爾跟朋友出去玩以外,一直把自己關在房間,躺在床上看完所有的哆啦A夢跟柯南,每天只喝水,或只吃一餐,把生活限度降到最低。細數整個頹廢期,將近一年時間,剛開始是在學校出現各種狀況,老師不斷來電反應小Q去建教實習時,突然曠職造成職場困擾,以及在職場中工作速度太慢,與現場工作人員無法合作等等,不適合繼續建教實習;後來協助小Q回到正規班上課,但跟不上課程進度,又無法融入正規班的人際互動關係,小Q開始以各種理由來表達無法去上課,最後學校下了最後通牒:若無法遵守上課時間,也不適合到正規班上課,因為會影響其他好好上課的同學。

從學校生活退回到安置機構,社工姊姊督促她去工作,曾進入餐飲業當服務員,收餐出餐要快速,小Q沒有辦法勝任;超商店員,結帳需要敏捷,或是需與同事搭班合作,很容易出現人的問題,常常工作一個月就離職,始終無法維持穩定長久,從學校、工作、人際等各個地方開始一節一節敗退。面對小Q不在乎的「無作為」,筱汶說著當時的心情:「那時候覺得這個孩子怎麼會這樣,你能力那麼好,有手有腳的,一度生氣到哭著跟她說『到底是怎樣你給我說啊』、『你要這樣過就這樣過,你出去會怎樣我就不要管你了』、……」罵到哭,孩子也哭。
小Q安置期滿(依社會局規定,安置年齡上限為18歲)不得不離園,在外自立生活前兩、三年仍呈現這樣「半躺」狀態。她租了間很潮濕又不通風的房間,只有一張單人床、一張桌子,一個月只需繳三、四千元房租;找了最低薪資且一天工作六小時的工作,每月工資付完房租之後,大概剩兩、三千元生活費足夠維持她「躺平」生存。

當時說「不管你了」終究是氣話,孩子離園後筱汶每個月都找她回來德心吃飯或是約出去外面請她吃飯,維持至少半年以上。「知道有個人這樣關心她,無論她現在的狀態是好或是不好,好像什麼狀態都可以,不用愧疚於我們,我們的關係沒有因為離開家園而斷掉。」筱汶說。

除了家園姐姐們(在德心的社工都稱為姐姐)的陪伴,許多同樣從家園自立的姊妹也成為另一個支持系統,扶持小Q慢慢找到喜歡且可以勝任的工作,進入常規生活,很幸運的,遇到很照顧小Q的老闆娘,漸漸地工作時數從六小時拉長到八小時,甚至十小時。確實穩定工作一、兩年之後,有能力可以貸款,小Q買了二手房車,完成自己夢想,這時候已經離園四、五年。去年她跟筱汶分享這個好消息,並載家園姐姐們出去玩,很有成就感。

「我說我一定要給你載!」以前都是我們載她,現在換她載我,筱汶說得有些感動。談起那段在家園衝突的經驗,小Q跟筱汶分享,當時覺得出去很可怕,生活就是沒有人愛她,媽媽都去照顧再婚家庭的小孩又不愛她,對人生是自暴自棄。然而,跟家園姐姐們互動之後,突然覺得有點愧咎,怎麼有人比她還用力看重她的生活、她的未來。雖然當時罵完,行為沒有馬上改變,依舊維持半年以上的軟爛生活,可是開始有點發酵在心裡,真的有人很在意她。筱汶有感而發分享一位精神科醫生的話:「人要有盼望和聯結很重要。」

 

▋理解孩子需要時間長出力量
在這影片都必須要在三分鐘內抓住觀眾目光的快速時代,「慢慢陪伴」顯得突兀,部分志工、學校老師覺得家園怎麼放任孩子、寵小孩,讓她們做決定不去學校;一般人也會難以理解,國家都給你讀書了,就該更努力為自己做更多。黃韻蓉解釋,我們是讓孩子選擇,比較不會世俗的要求一定要畢業。可能會跟孩子談要不要先休學先去工作,先穩定下來,而不是強迫自己去上課然後有更多更多的衝突。一直跟創傷工作的經驗明白,這個孩子就是憂鬱、沒有動力了,就是現在當機了,只能繼續保持跟孩子的關係與連結,對當機的孩子來說,現在畢業與否、上不上課在他現在的人生中是很小的一個事情,她連生存都有問題了。
如果回到16歲的年紀,沒有人照顧、沒有依靠,一邊念書一邊準備自立生活,什麼資源都沒有就要為「活著」而闖蕩,是什麼心情?「為什麼我要靠自己,我不是有家人嗎?」、「我的同學只要想念書玩手機就好,為什麼我要想我要怎麼繳手機費?」、「為什麼我要存自立的錢?」、「為什麼我要壓力這麼大?」……許多為什麼在孩子腦中盤旋抗議。「換成是我會很害怕,我們沒有經歷過跟孩子一樣的創傷,有沒有人願意慢下來理解,這個孩子真的好害怕。聽著孩子的訴求覺得很哀傷,可是怎麼辦呢?只能陪伴她走過那段歲月,即便要走很久很久。」黃韻蓉說。

 

▋拉長陪伴時間 點亮希望
心裡的傷不像是身體傷口一樣有癒合進程,若快速追求成效會侷限在當下,會覺得無論怎麼做都沒辦法把孩子拉起來,太容易感到絕望。把陪伴時間拉長一點,讓孩子有時間長出復原力,就可能看到希望感、看到慢慢變好的過程。黃韻蓉說明,不放棄、不牽動情緒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釐清自己生什麼氣、孩子怎麼了,如何用認識跟理解這個人的困難,多拉一些資源,讓大家一起來幫忙。」

家園在過程裡,不斷從生活小事讓孩子練習找回自己決定的權利,始終期待著,過去孩子無力阻止創傷發生,但現在孩子可以開始為自己未來做決定或是努力,走出想要的人生藍圖,這漫長路程裡,不是孤軍奮戰,而是有一群人在孩子心田裡灑上復原力種子後,用一種慢慢的藝術陪著,無論孩子的狀態好與壞,一直都在。

2022-08-03

跨越那道檻 讓復原力在心中流動

文/北區宣導企劃部專員 胡家韻

小乖是一位情緒壓抑且少語沉默的孩子,家裡還有一對弟妹,在她小時候就看著爸爸常常外遇、金錢及管教議題,爸媽爭執不斷,家裡都籠罩在爭吵、憤怒的氣氛中,很難有歡樂的時光,本來就不快樂的她,以為最糟的情況就是這樣了。但有一天她放學回家,一進門她看到最令她震驚的一幕:「傢俱從鞋櫃一路倒塌到客廳,安全帽被扔在地上,散落一地的物品上血跡斑斑…。」媽媽在哪裡?小乖不敢想,但又害怕媽媽的安危…。

一直以來,小乖因為不像妹妹們般愛撒嬌,在家中總是被嫌棄,爸爸常罵她笨或動輒動手打小乖的頭…。善牧台中中心組長王稚菁剛見到她時,小乖總是眉頭深鎖、鬱鬱寡歡,一直低著頭不說話,偶爾搖搖頭、點點頭,眼睛注視雙手且不知所措,回想當時的景況,稚菁說:「感覺她心靈承載的委屈,被藏在很深層。」


▋原本害怕只敢肚裡吞

幾次遊戲後,小乖終於願意互動,如果桌遊玩輸了,她總喃喃自語:「你怎麼這麼可憐!」「你好倒楣喔!」對於輸贏的反應總是輕描淡寫,但用詞都是負面消極的。後來稚菁漸漸帶著她,把注意力放在自已身上,同樣的情境,過程中稚菁會向小乖請求協助,希望她幫忙想想辦法;或透過共同討論與合作的遊戲,建立彼此信任友善的關係。於是小乖開始主動,臉上漸漸有了笑容,當一起完成任務時,她會開心地分享:「老師,我是不是很厲害呀!」有了自信心的小乖,也會開始關心週遭的人事物,遊戲中細心觀察社工需要的協助,主動幫忙或提醒社工,在她小小的心靈裡,她找到方法讓自己跨越心中的那道「檻」,不再是當初那個「害怕只能往肚裡吞」的孩子。


▋許下心中三個願望

經過了好長一段日子,小乖會跟社工聊天,也會分享和媽媽及弟妹在家裡的相處點滴。有一次會談中,稚菁請小乖想想心中的「三個願望」,她寫下:「希望爸爸不要亂發脾氣、媽媽可以再溫柔一點、希望爸爸媽媽能和好。」,於是稚菁和小乖一起把三個心願做成卡片,稚菁與小乖討論:「卡片寫好了,妳希望怎麼讓爸媽知道妳的心願呢?」,小乖希望轉交給爸爸。由於當時爸媽已經分居,小乖請媽媽將卡片轉交給爸爸,小乖的卡片就像種子開始發芽,讓爸爸對小乖的親子態度有所改變,小乖表示爸爸變得溫柔。


物換星移但感情不變
在大人的世界裡,也許「物換星移」了,但孩子們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媽媽考慮到,如果孩子轉學得重新適應新環境,於是尊重孩子的決定減少轉學異動,小乖在學校的生活過得很快樂充實,會分享:「爸爸脾氣有變比較好喔!」「爸媽帶我們一起去騎腳踏車、到公園玩耍。」後來台中中心舉辦親子活動,稚菁邀請媽媽帶小乖來參加,沒想到媽媽主動詢問:「我可以請爸爸一起來參加嗎?」進一步了解,才知道小乖的媽媽很用心,雖然雙方離婚了,但是他們對孩子的愛是不會改變的,只是用不同的形式呈現。雖然沒有做夫妻的緣份,但彼此都想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好爸爸媽媽的角色,朝著友善合作父母的概念共同努力。


▋復原力在心中流動

活動中,善牧社工們看到一家五口和樂融融,大家耐心聆聽著彼此的需要,並以溫柔正面的方式回應。闖關時,這一家子會相互打氣,從不斷地嘗試中找尋為共同達標而努力。心中沒有恐懼或芥蒂,太陽照得大家神清氣爽,在這個溫暖的午後,「復原力」在這個家庭中串連流動,滋養他們的內在和心靈。


▋回到對家的想望

「中心活動當天是我們第一次看到小乖的爸爸。」稚菁內心有所感觸地說,在那次看見全家共同參與親子闖關活動之後,小乖也圓滿結案了。回想與小乖相處的那段日子,稚菁說:「社工先安定孩子的內心,接著就是家庭關係的修復,找出日後相處的平衡點。」而在過程中,媽媽選擇再次相信爸爸,善牧社工選擇相信這家人,於是這次的家庭親子活動成為了一個嶄新的契機,讓這家人回到「這個家」最初想望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