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22

一種「慢慢來」的陪伴

文/北區宣導企劃部專員 洪詩琪;此文刊登於民報

現在社會運作得很快速,快速需要成就感、快速需要看到成果,彷彿大家影片都看兩倍速,趕著完成後進行下一個關卡。然而,來到善牧的孩子,多半都缺乏資源,也在不斷轉換環境中,經歷關係反覆撕裂,「是真的關心我嗎?」、「是真的為我好嗎?」……,孩子與人的信任關係非常破碎,要修復這些受傷的靈魂禁不起快,復原能力需要時間滋養,慢慢長出來。

德心之家主任黃韻蓉說,孩子內在經歷些什麼,沒有人知道,或許每次學期轉換或是找到新工作,腦中都是一次大爆發,混亂掙扎著是不是又要經歷被拋棄、是不是又要受傷,與人建立關係並不容易。我們把服務的時間拉長,讓孩子相信:你在谷底,德心陪伴你面對現在狀況,可以拉你一把,人生繼續走,未來會好轉,德心依舊繼續在。

「以前督導跟我們說,陪伴要以10年為一個單位,我想說怎麼要那麼久,工作這麼久之後終於明白,10年才可能是會轉換的時間點……」德心之家社工筱汶,已經在善牧少女庇護安置工作滿十年,陪伴許多少女長出自己的力量,感慨的說。
▋無論好或不好 陪伴一直都在
小Q,離園前有半年過著時下最流行的「躺平族」生活,不去上課也不去工作,除了偶爾跟朋友出去玩以外,一直把自己關在房間,躺在床上看完所有的哆啦A夢跟柯南,每天只喝水,或只吃一餐,把生活限度降到最低。細數整個頹廢期,將近一年時間,剛開始是在學校出現各種狀況,老師不斷來電反應小Q去建教實習時,突然曠職造成職場困擾,以及在職場中工作速度太慢,與現場工作人員無法合作等等,不適合繼續建教實習;後來協助小Q回到正規班上課,但跟不上課程進度,又無法融入正規班的人際互動關係,小Q開始以各種理由來表達無法去上課,最後學校下了最後通牒:若無法遵守上課時間,也不適合到正規班上課,因為會影響其他好好上課的同學。

從學校生活退回到安置機構,社工姊姊督促她去工作,曾進入餐飲業當服務員,收餐出餐要快速,小Q沒有辦法勝任;超商店員,結帳需要敏捷,或是需與同事搭班合作,很容易出現人的問題,常常工作一個月就離職,始終無法維持穩定長久,從學校、工作、人際等各個地方開始一節一節敗退。面對小Q不在乎的「無作為」,筱汶說著當時的心情:「那時候覺得這個孩子怎麼會這樣,你能力那麼好,有手有腳的,一度生氣到哭著跟她說『到底是怎樣你給我說啊』、『你要這樣過就這樣過,你出去會怎樣我就不要管你了』、……」罵到哭,孩子也哭。
小Q安置期滿(依社會局規定,安置年齡上限為18歲)不得不離園,在外自立生活前兩、三年仍呈現這樣「半躺」狀態。她租了間很潮濕又不通風的房間,只有一張單人床、一張桌子,一個月只需繳三、四千元房租;找了最低薪資且一天工作六小時的工作,每月工資付完房租之後,大概剩兩、三千元生活費足夠維持她「躺平」生存。

當時說「不管你了」終究是氣話,孩子離園後筱汶每個月都找她回來德心吃飯或是約出去外面請她吃飯,維持至少半年以上。「知道有個人這樣關心她,無論她現在的狀態是好或是不好,好像什麼狀態都可以,不用愧疚於我們,我們的關係沒有因為離開家園而斷掉。」筱汶說。

除了家園姐姐們(在德心的社工都稱為姐姐)的陪伴,許多同樣從家園自立的姊妹也成為另一個支持系統,扶持小Q慢慢找到喜歡且可以勝任的工作,進入常規生活,很幸運的,遇到很照顧小Q的老闆娘,漸漸地工作時數從六小時拉長到八小時,甚至十小時。確實穩定工作一、兩年之後,有能力可以貸款,小Q買了二手房車,完成自己夢想,這時候已經離園四、五年。去年她跟筱汶分享這個好消息,並載家園姐姐們出去玩,很有成就感。

「我說我一定要給你載!」以前都是我們載她,現在換她載我,筱汶說得有些感動。談起那段在家園衝突的經驗,小Q跟筱汶分享,當時覺得出去很可怕,生活就是沒有人愛她,媽媽都去照顧再婚家庭的小孩又不愛她,對人生是自暴自棄。然而,跟家園姐姐們互動之後,突然覺得有點愧咎,怎麼有人比她還用力看重她的生活、她的未來。雖然當時罵完,行為沒有馬上改變,依舊維持半年以上的軟爛生活,可是開始有點發酵在心裡,真的有人很在意她。筱汶有感而發分享一位精神科醫生的話:「人要有盼望和聯結很重要。」

 

▋理解孩子需要時間長出力量
在這影片都必須要在三分鐘內抓住觀眾目光的快速時代,「慢慢陪伴」顯得突兀,部分志工、學校老師覺得家園怎麼放任孩子、寵小孩,讓她們做決定不去學校;一般人也會難以理解,國家都給你讀書了,就該更努力為自己做更多。黃韻蓉解釋,我們是讓孩子選擇,比較不會世俗的要求一定要畢業。可能會跟孩子談要不要先休學先去工作,先穩定下來,而不是強迫自己去上課然後有更多更多的衝突。一直跟創傷工作的經驗明白,這個孩子就是憂鬱、沒有動力了,就是現在當機了,只能繼續保持跟孩子的關係與連結,對當機的孩子來說,現在畢業與否、上不上課在他現在的人生中是很小的一個事情,她連生存都有問題了。
如果回到16歲的年紀,沒有人照顧、沒有依靠,一邊念書一邊準備自立生活,什麼資源都沒有就要為「活著」而闖蕩,是什麼心情?「為什麼我要靠自己,我不是有家人嗎?」、「我的同學只要想念書玩手機就好,為什麼我要想我要怎麼繳手機費?」、「為什麼我要存自立的錢?」、「為什麼我要壓力這麼大?」……許多為什麼在孩子腦中盤旋抗議。「換成是我會很害怕,我們沒有經歷過跟孩子一樣的創傷,有沒有人願意慢下來理解,這個孩子真的好害怕。聽著孩子的訴求覺得很哀傷,可是怎麼辦呢?只能陪伴她走過那段歲月,即便要走很久很久。」黃韻蓉說。

 

▋拉長陪伴時間 點亮希望
心裡的傷不像是身體傷口一樣有癒合進程,若快速追求成效會侷限在當下,會覺得無論怎麼做都沒辦法把孩子拉起來,太容易感到絕望。把陪伴時間拉長一點,讓孩子有時間長出復原力,就可能看到希望感、看到慢慢變好的過程。黃韻蓉說明,不放棄、不牽動情緒是很不容易的事情,「要釐清自己生什麼氣、孩子怎麼了,如何用認識跟理解這個人的困難,多拉一些資源,讓大家一起來幫忙。」

家園在過程裡,不斷從生活小事讓孩子練習找回自己決定的權利,始終期待著,過去孩子無力阻止創傷發生,但現在孩子可以開始為自己未來做決定或是努力,走出想要的人生藍圖,這漫長路程裡,不是孤軍奮戰,而是有一群人在孩子心田裡灑上復原力種子後,用一種慢慢的藝術陪著,無論孩子的狀態好與壞,一直都在。

2022-08-16

善牧新北小羊藝術治療團體|成果發表到戶外野餐趣 ♫

延續新北小羊舉辦多年的藝術治療初衷,讓孩子在全然放鬆的情境下,透過五感體驗自然帶出參與營隊的孩子們的創作與表達,目標以創傷復原為主。今年暑假營隊活動經過心理師與社工們的討論和發想,從五感體驗出發,透過正念活動、音樂治療及自然體驗,增加目睹兒少不同面向的刺激。

社工準備場地卯足全力
為了讓孩子於營隊課程中擁有感到安全放心的環境,社工們在確認場地後,決定把租借的教室變成或躺或坐都怡然自得的地方,新北小羊社工們卯足力氣,花了一整個早上,把原本穿鞋進出的教室,地板擦洗至少五次以上,水桶裡的水從黑色漸漸清澈,可以打赤腳進去的乾淨程度才放心。

活動開始那一天,當孩子們報到時,大家一進來就很開心地找自己想坐的地方坐下來,另外,教室的一隅也特別規劃「安心角落」,如果孩子有不舒服的感受,可以到「安心角落」,有社工陪伴及照顧。

▋建立默契與共融氣氛
課程由心理師帶著大家融入呼吸、肢體伸展、音樂聆聽、體驗大自然、創作,讓孩子的身心靈都受到照料,善牧新北小羊邱主任邱郁茹說:「感受到環境、課程的貼心安排,今年活動中,孩子、心理師和社工很快就建立默契和共融的氛圍,在接送孩子的時候,他們會主動跟社工分享他們的生活和家裡發生什麼事,讓今年暑假藝術治療進行得很順利圓滿。」

今年帶孩子走大自然,由於天氣很襖熱,孩子們滿身汗水,但還是彼此幫忙,會主動詢問其他同學:「要不要擦防蚊液呢?」正好那天被蚊蟲叮咬得最嚴重的是一位實習生,孩子們就主動關心他,也漸漸忘卻天熱蚊咬的溼黏難耐。走進大自然那天,正好是一位孩子生日,大家在攻頂後共享蛋糕,給超愛棒球的壽星一顆簽滿大家名字的棒球,孩子開心得回家都還雀躍不已。

▋徜徉草地仰望天際
去年的營隊壓軸是大家帶著家人一起野餐,但因為疫情改成線上,今年終於能成行,孩子們拿著這幾天創作出的環保樂器,無論是運用紙箱、寶特瓶、瓶蓋或小石頭的組合,一起協奏出「告白汽球」,當天每個家都帶了野餐墊,還有前一天一起採買的零食,大家分享美食也沈浸在這個舒服的假日早晨。心理師後來帶著孩子選擇一個最舒服的地方和姿勢,安心徜徉在草地上,抬頭仰望天際,從不一樣的視角看世界,與目所見是湛藍的天空及樹葉與陽光相互掩映,每個人都安靜享受難得的輕鬆時刻。
<p>&nbsp;</p>

▋帶孩子找尋復原力
回顧這幾天充滿藝術氣息的感官之旅,無論是繪畫、玩氣球傘、走進大自然一直到最後一天的快樂野餐,孩子們學習和自己相處,也主動向周遭釋出友善和關懷,一次次的練習都是帶著孩子們找尋復原力的「五大積木」,同時也讓孩子感受到原來生活中有這麼多事情是可以自己掌握的,未來在遇到挫折或難過的時候,知道可以哪裡汲取能量與支持。

2022-08-12

目睹兒可能被誤會有發展遲緩、過動、泛自閉的議題!台南中心親職活動,陪伴孩子與家庭走出傷痛

為協助目睹兒少及其家庭走出傷痛,善牧台南中心自108年起每年舉辦「兒童情緒發展暨親職諮詢團體」課程,協助目睹兒認識自我情緒,並學習用正確的方式來表達,同時,在親職教養中支持家長面對教養議題,並從中獲得支持與力量。

 

「昨天哥哥走過去時故意撞我,我覺得生氣!」今年兒童情緒團體及親職諮詢團體課程由禾心心理治療所劉人豪心理師來帶領,將課程設計成勇者初心者訓練營,要幫大家建立冒險技能,讓孩子討論安全面對情緒的方式。

課程中心理師帶著孩子們透過基本情緒臉譜、生氣湯繪本、黏土塑形,讓孩子表達「開心」、「難過」、「生氣」時的模樣,也請孩子們討論,當他們生氣時,可以用哪些安全生氣的方式。孩子們嘰嘰喳喳,有人說:「他生氣時會打枕頭」,也有人說:「可以用力搓黏土」,老師也讓成員們知道,負面的情緒代表著不開心,但不是壞事,怎麼去處理這樣的情緒很重要,對勇者在面對未來冒險旅途上也是需要學習的東西。


▋ 帶家長認識過動、自閉與創傷反應的不同

目睹家庭暴力的兒少,有時他們的外顯行為會被誤以為是過動、發展遲緩或有泛自閉的問題,課程中,心理師特別與家長們分享,當孩子遇到重大創傷時,比方像是父母車禍、受到嚴重家暴,他們可能會沉默不語,或是突然性的情緒爆炸,使人誤會是否有過動或是自閉的情形。

事實上,以自閉症來說,這個病症是因為左右腦連結很差,導致他們的反應與一般人很不一樣,比方自閉症患者是透過視覺來學習,你會發現你怎麼說都教不好孩子,是因為對患者來說,用說的很難讓他們理解,在教養技巧上需要多透過視覺體驗,來讓孩子了解。

此外,自閉症患者的小肌肉發展特別不好,像是握筆寫字,就會比一般人來得辛苦,從這些動作上評估,也可以了解孩子是否患有自閉症。而泛自閉症也可能出現多種合併症狀,比方泛自閉加上過動,患者不如他意時,也容易產生焦慮,因此醫生也會針對不同的症狀,給予藥物上的協助。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則是與基因遺傳有關,但可以透過後天發展出的社會技巧來彌補,一般來說,約有5%的孩子有這個症狀,男女生比例約為4:1,有些人表現是專注力不足,有些則表現出過動,另外也有人是兩者都有,ADHD主要是因為大腦前額葉控制功能差,而容易衝動,此外,他們的視覺空間與語言記憶功能差,容易迷路或聽不懂他人說什麼,在教養上傾向即時獎賞,而不是等待延遲去得到較大的獎賞,不過,ADHD的診斷是需要收集孩童在各跨情境下的人際互動、情緒行為表現、各種功能的呈現,再加上相關的專業檢查、衡鑑測驗與行為觀察綜合才能診斷。

現今的生活環境刺激較以前多,也容易讓人分心難以專注,但這並非是過動症。家長在教養過程中,可以多留意孩子的飲食,避免讓孩子喝太多飲料及吃過多高糖的食物,這些容易讓孩子情緒過度高亢,而血糖上升後,也會容易感到睏,不容易集中精神。

每個孩子的受創反應都不同,當孩子有嚴重創傷經驗或處在高壓或是不安全的環境下而出現的行為,比方無法集中注意力、突發性衝動表現等,有可能是創傷反應,而不是ADHD,疾病的診斷需要由專家進行診斷與評估,如果家長在教養上發現孩子有注意力不足中過動、泛自閉的狀況,都可以先與善牧社工一起討論,評估孩子是因為先天的影響或是創傷後反應,提供孩子最適切的需要。

2022-08-11

寧心園的年輕小爸媽|為母則強的小玉,被錢追也不放棄!

文/北區宣導企劃部 胡家韻
小玉是隔代教養的孩子,由阿公阿嬤帶大的她,擁有善解人意和刻苦耐勞的特質,表現於外的是堅強的「阿信」形象。看著同學擁有父母給的溫暖,她心中對家的渴望油然而生,希望儘早也能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自己生命中缺少的那一塊,不要讓下一代也有遺憾,她一定會竭盡所能地呵護好不容易建立的溫暖的家。後來遇到了阿強…

兩個孤單的靈魂有了停靠的港岸,很快陷入愛情泡泡中,得知小玉懷孕時,熱戀中的小倆口想共組家庭、迎接下一代的誕生。家計方面,很有生意頭腦的小玉,曾經跟男友一起經營網拍,看著訂單源源不絕地進來,讓他們對未來有許多憧憬,小玉希望之後能攢點錢創業,開一家屬於自己的店。

<p>&nbsp;</p>

▋結婚沒有想像中容易
但婚姻大事,年輕的他們想得太單純。長輩對這段婚姻有所遲疑,因此婚事一直延宕著,加上阿強的媽媽常找他出去,好一陣子不見人影,留下小玉獨自照顧小寶寶;另外,當阿強媽媽詢問生活費時,沒有經濟基礎的他們,開銷已捉襟見肘,又不小心借錢借到高利貸,小強無心的回答:「錢被小玉拿去用了!」讓這樁不被祝福的婚姻更雪上加霜。

小玉和阿強是在打工時認識的,交往後,阿強就不准她跟男同事說話,後來有了小孩,只要小玉跟男生講話,阿強就醋勁大發。有一次小玉剛進家門,阿強狠狠摑了她一巴掌,懷疑她在外結交新歡,這掌摑下去,徹底撕裂了彼此的感情,小玉想驗傷,但全身湊不到300元驗傷費的她,也只能無奈作罷。

<p>&nbsp;</p>

▋經歷讓她遍體麟傷
事過境遷,當小玉連絡善牧社工時,才知道家暴的驗傷是不需要費用的,但已錯失採證時機,但緊接上演的是阿強與小玉對孩子監護權的「爭奪戰」,男方一直想把孩子「要回來」,幾經波折小玉好不容易把孩子留在身邊。當她正想喘口氣時,看到之前生活入不敷出時簽下的高利貸,連本帶利已滾出驚人的數字,接踵而來的遭遇,把她折磨得遍體麟傷。

孩子還小的時候,小玉做過餐飲、燒烤、代工廠、擺攤等,迫於無奈地頻繁換工作,過程中又遇到雇主欠薪…等。心灰意冷、身無分文的她向善牧社工求助,才知道遇到勞資糾紛可以向勞工局申訴…。善牧寧心園尹雅群主任心疼地說:「看著小玉一年到頭被錢追著跑,我們都好不忍心,但小玉的韌性超乎想像。」為了孩子,她為母則強,咬著牙挺了過來。

對於人生中,臨時插進來的課題,來得早了些,但那是她人生渴望的目標之一,即使得付出加倍心力來呵護這個小生命。轉眼間,孩子現在上幼兒園了,她也開始規劃想找一個靠近學區的住處,以及一份正職工作安定下來,這樣下班就有時間專心陪孩子。

<p>&nbsp;</p>

▋掩不住為人母的喜悅
也許快節奏的生活步調,讓20多頭的小玉沒辦法想太遠,但她小心翼翼地處理好眼前遇到的困難,該堅持、要求助的部份,她義無反顧、從無怨言的去克服。漸漸地,小玉成長路上的雜草、碎石愈來愈少了,善牧寧心園尹雅群主任說:「當青少年成為年輕爸媽,他們的經濟基礎可能沒有成人穩定,但為人母的喜悅和權利,不應該被相對地剝奪或特別看待。」小玉這一路走來十分辛苦,但她沒有後悔或想放棄過:「遇到事情就樂觀面對。」

▋遇挑戰樂觀以對
想起她帶孩子來善牧上的第一堂課是「親子瑜珈」,小玉暫時拋下生活中的煩擾,社工們看著母女動動手、搖搖腳,沈浸在甜美的親子時光中,臉上散發著為人母的快樂與滿足,燦爛笑容跟她的堅持一樣,沒有改變過甚至更加閃閃發亮。跟所有媽媽一樣,也許生活的變動是育兒必經的歷程,但是小玉知道唯有內心強大著,擁有「復原力」的她,對接下來的挑戰樂觀以對,因為孩子是支持她勇敢往前的最大力量。

2022-08-10

移 • 善 Migrant Friendly|社區宣導防制人口販運

響應「世界反人口販運日」的「藍心行動」,今年善牧預防人口販運社區宣導「移‧善Migrant Friendly」的首場於7月24日在台北舉行,六名新住民姊妹經過一年多培訓,成為傳遞資訊的種子,走入社區針對移工進行預防人口販運概念及勞動權益宣導,「一起守護人權、杜絕人口販運」!

負責宣導的新住民姊妹分成三組尋找同鄉移工,關懷他們目前在台灣生活的狀況並邀請參與互動遊戲,從遊戲中了解移工經驗或是其他同鄉遭遇的問題,給予資源連結及諮詢回應。過程中,新住民姊妹一開始有點擔心會被誤認成詐騙集團而被拒絕,然而迅速地在交流中找到取信對方的方式後,增加了信心,接下來的宣導越來越「順口」,更勇於挑戰。移工接收到團隊的善意,也很熱心地願意將正確的訊息散播出去,讓更多在台灣工作的朋友了解,如果發生類似被剝削的狀況,可參考手冊內容諮詢求助。

「移˙善 Migrant Friendly」是善牧於109年開始展開的防制人口販運計畫,訓練在台灣有一定生活經驗,語言溝通無礙的新住民姊妹,成為社區宣導大使,讓移工可以經由同鄉的新住民姊妹得到正確資訊。善牧研發專員楊雅華表示,移工在台灣生活時間不長,對台灣信任感不足,比較會相信同鄉的友人;加上移工族群傳遞資訊有自己的方式,比方說移工彼此間的社交軟體Line或是臉書群組、或是在小吃店、雜貨店交流等等,訊息有時候不是很正確,也會有同鄉欺騙同鄉的狀況發生,所以在台灣居住時間較長的新住民姊妹成為很好溝通的橋樑,搭起母國與台灣連結;尤其,許多新住民姊妹也曾經是移工身分,有相同飄洋過海工作經驗,更能明白移工處境及求助阻礙是什麼。

許多移工是花了很多錢,甚至是借貸款才取得到台灣工作的機會,他們有時知道雇主行為是違法的,可是擔心求助之後沒有解決問題,也沒有被判定為人口販運,而雇主生氣不雇用他了,若又找不到下一個雇主就得回國,對移工來說都是很大的風險,因此選擇默默忍耐。楊雅華指出,宣導曾遇到這樣的困境,那至少移工要知道有求助的管道、如何蒐集證據比較恰當,為保障權益多做一點事情,也許時候到了就能夠保護自己。

善牧在防制人口販運的服務中,提供被害人庇護安置服務、全方位學習與成長環境服務外,也強調重視人權及預防宣導的重要性,我們期待移工對自身權益意識的提升,擁有正確清楚的重要資訊,避免自己落入被販運的危機。

2022-08-03

跨越那道檻 讓復原力在心中流動

文/北區宣導企劃部專員 胡家韻

小乖是一位情緒壓抑且少語沉默的孩子,家裡還有一對弟妹,在她小時候就看著爸爸常常外遇、金錢及管教議題,爸媽爭執不斷,家裡都籠罩在爭吵、憤怒的氣氛中,很難有歡樂的時光,本來就不快樂的她,以為最糟的情況就是這樣了。但有一天她放學回家,一進門她看到最令她震驚的一幕:「傢俱從鞋櫃一路倒塌到客廳,安全帽被扔在地上,散落一地的物品上血跡斑斑…。」媽媽在哪裡?小乖不敢想,但又害怕媽媽的安危…。

一直以來,小乖因為不像妹妹們般愛撒嬌,在家中總是被嫌棄,爸爸常罵她笨或動輒動手打小乖的頭…。善牧台中中心組長王稚菁剛見到她時,小乖總是眉頭深鎖、鬱鬱寡歡,一直低著頭不說話,偶爾搖搖頭、點點頭,眼睛注視雙手且不知所措,回想當時的景況,稚菁說:「感覺她心靈承載的委屈,被藏在很深層。」


▋原本害怕只敢肚裡吞

幾次遊戲後,小乖終於願意互動,如果桌遊玩輸了,她總喃喃自語:「你怎麼這麼可憐!」「你好倒楣喔!」對於輸贏的反應總是輕描淡寫,但用詞都是負面消極的。後來稚菁漸漸帶著她,把注意力放在自已身上,同樣的情境,過程中稚菁會向小乖請求協助,希望她幫忙想想辦法;或透過共同討論與合作的遊戲,建立彼此信任友善的關係。於是小乖開始主動,臉上漸漸有了笑容,當一起完成任務時,她會開心地分享:「老師,我是不是很厲害呀!」有了自信心的小乖,也會開始關心週遭的人事物,遊戲中細心觀察社工需要的協助,主動幫忙或提醒社工,在她小小的心靈裡,她找到方法讓自己跨越心中的那道「檻」,不再是當初那個「害怕只能往肚裡吞」的孩子。


▋許下心中三個願望

經過了好長一段日子,小乖會跟社工聊天,也會分享和媽媽及弟妹在家裡的相處點滴。有一次會談中,稚菁請小乖想想心中的「三個願望」,她寫下:「希望爸爸不要亂發脾氣、媽媽可以再溫柔一點、希望爸爸媽媽能和好。」,於是稚菁和小乖一起把三個心願做成卡片,稚菁與小乖討論:「卡片寫好了,妳希望怎麼讓爸媽知道妳的心願呢?」,小乖希望轉交給爸爸。由於當時爸媽已經分居,小乖請媽媽將卡片轉交給爸爸,小乖的卡片就像種子開始發芽,讓爸爸對小乖的親子態度有所改變,小乖表示爸爸變得溫柔。


物換星移但感情不變
在大人的世界裡,也許「物換星移」了,但孩子們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媽媽考慮到,如果孩子轉學得重新適應新環境,於是尊重孩子的決定減少轉學異動,小乖在學校的生活過得很快樂充實,會分享:「爸爸脾氣有變比較好喔!」「爸媽帶我們一起去騎腳踏車、到公園玩耍。」後來台中中心舉辦親子活動,稚菁邀請媽媽帶小乖來參加,沒想到媽媽主動詢問:「我可以請爸爸一起來參加嗎?」進一步了解,才知道小乖的媽媽很用心,雖然雙方離婚了,但是他們對孩子的愛是不會改變的,只是用不同的形式呈現。雖然沒有做夫妻的緣份,但彼此都想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扮演好爸爸媽媽的角色,朝著友善合作父母的概念共同努力。


▋復原力在心中流動

活動中,善牧社工們看到一家五口和樂融融,大家耐心聆聽著彼此的需要,並以溫柔正面的方式回應。闖關時,這一家子會相互打氣,從不斷地嘗試中找尋為共同達標而努力。心中沒有恐懼或芥蒂,太陽照得大家神清氣爽,在這個溫暖的午後,「復原力」在這個家庭中串連流動,滋養他們的內在和心靈。


▋回到對家的想望

「中心活動當天是我們第一次看到小乖的爸爸。」稚菁內心有所感觸地說,在那次看見全家共同參與親子闖關活動之後,小乖也圓滿結案了。回想與小乖相處的那段日子,稚菁說:「社工先安定孩子的內心,接著就是家庭關係的修復,找出日後相處的平衡點。」而在過程中,媽媽選擇再次相信爸爸,善牧社工選擇相信這家人,於是這次的家庭親子活動成為了一個嶄新的契機,讓這家人回到「這個家」最初想望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