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五大領域

2021-10-14

善牧台南中心兒童親職活動 陪伴目睹兒家庭走過創傷

「爸爸來找我的時候,我不開心,但是,現在爸爸要離我100公尺遠,我好像比較開心了。」他是小薰,在善牧台南中心服務的目睹兒之一。

大家都以為家是一個溫暖的避風港,但是在善牧台南中心針對目睹兒家庭所舉辦的「兒童情緒發展暨親職諮詢團體」課堂上,當老師以家的故事為題,讓參與活動的孩子,用樂高積木進行創作,每個孩子們分享著用自己經歷講出來的故事,卻看到這些小孩用著不同的方式武裝保護著自己的家或期待的樣子讓人不捨,「我的家裝了加速器,這樣壞人來時,可以快速逃跑」、「我家有媽媽、哥哥和自己,現在,在家能玩手機、拼圖,看電視和畫畫,我很開心」。

研究顯示,目睹家暴,將對孩童身心靈造成負面影響,儘管孩子只是在旁看見或聽見,但在目睹暴力的當下,已對孩子造成無法抹滅的創傷,這種創傷甚至會延續至成年。善牧台南中心自108年起每年舉辦「兒童情緒發展暨親職諮詢團體」課程,透過分別針對目睹兒及其家長設計的團體活動,期望協助孩子創造正向的新經驗,同時,讓家長在過程中,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育兒路上大家可以彼此依靠,獲得力量。

兒童團體課程-情緒覺察及展現

「一開始我很害怕,因為爸媽吵架,後來,姊姊帶我躲到臥室,把門關起來,開始聊天,我不怕了,跟姊姊聊天,很開心。」老師邀請孩子以樂高積木,打造自己的家,講述家的故事,很多小孩用著自己的方式去宣洩自己的情緒,去逃避面對那個恐怖的畫面。

社工於實務上也會發現躲藏;大哭、吸引注意;或壓抑情緒、強裝無事,是很多孩子在目睹父母衝突後的反應。在團體中當小瑞分享害怕的感覺時,一旁的小薰,小小聲的不斷問著:「那你們有躲進棉被裡嗎? 」因為,曾經在父母衝突時,他和哥哥也躲進了房間,裹在棉被裡。所以,他也會這樣問其他孩子們,團體時,上善心理治療所諮商心理師陳彥合透過樂高、情緒牌卡等不同的媒材工具,讓這群目睹兒去延伸討論情緒的展現及覺察原來情緒的樣貌是這樣,

團體中,孩子們也展現了自身能量的分享力。當其中一個孩子因分離焦慮感,進了教室後,仍舊不想要加入團體哭著要找媽媽,這時候陳心理師在安撫之餘,也請大家討論這時候要怎麼辦,只見大家紛紛圍了過來,有人拍拍他的背;有人安慰保證說:「別擔心,你媽媽就在外面啊!」而其實此時在團體室門外聽到自己小孩哭泣的媽媽也百般不捨,但隨著其他成員的安慰,及老師的轉移注意力之後,漸漸的這個孩子也可以開始融入團體,一起參加活動。

陳心理師說:「我們讓孩子知道,只要你講出來,老師就會協助。」同時,陳心理師也鼓勵孩子們,在團體中,學習傾聽、分享,甚至給予支持、鼓勵。

家長團體課程-照顧自我的情緒為優先

在家長團體上,陳心理師除了了解父母為什麼會想要參加課程外,也讓彼此了解大家一路走來都有各自的不容易。家長們回想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也分享著自己的孩子發生過的事情。「孩子曾經目睹我和老公吵架,那次他哭得好大聲,因為不懂為何爸媽要吵架,後來,他常做惡夢,夢到我死掉了,要和他分開」、「我的孩子常常會注意力不集中,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看到我們吵架後才變成這樣…」、「孩子變得好像只會用哭來表達需求…」,聽著家長們的焦慮,每一段的都有著各自的不容易,心理師同理的說了句「你們辛苦了!」然而,這句話,卻讓家長們紛紛落下淚來。當大人自己的傷也還在療癒,心裡都乘載著過去的脆弱與傷害時,仍是需要打起精神趕快處理孩子們的問題,這一段路他們也很積極的在陪伴著小孩長大,當某一天突然發現小孩好像跟別人不太一樣,而且還是因為大人間彼此的衝突波及到小孩,那種難過自責,也深深的綁架著這些家長。陳心理師表示,當家長的情緒被照顧及同理後,他們才能對小孩有更多的包容。因此,為期三周的課程,一開始,先提供平台,讓大家有一個情緒的出口,有機會了解自己小孩的狀況,也能稍微接觸自己心裡的疲憊與傷痕。

當家長能夠有一點能量的提升及情緒的宣洩後,接著就要協助家長建立相關的親職概念,讓他們更了解自家的孩子現今面臨的許多問題,並非他們故意為之,可能是過往目睹的創傷所遺留下來的行為,或者是他們這些孩子只能想到用這樣的方式來阻止父母們不要吵架等等,希望藉此建立正確的認知,而給予孩子更多的包容。

在家長團體的最後,陳心理師也和家長分享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表現,鼓勵家長們抱持著好奇童趣的心態去了解孩子,避免一直用著大人的價值判斷的眼光看待孩子,如孩子們創作的樂高作品,讓與會的家長選擇,自己孩子的作品是哪一座,陳心理師說:「有時候我們都很忙碌,沒有什麼時間也無法了解孩子的主觀世界長得如何,但如果有機會的話,還是讓我們多花一點時間去陪伴小孩,了解各自的世界模樣。」

也許不論大人或小孩,都帶著過往那些暴力事件造成的傷害,但也相信,當可以好好陪伴著彼此時,就可以一起朝著那美好的未來共同前進。

2021-10-07

當青少年走向自立

善牧「得力住宅」是全台第一個青少年自立住宅,以模擬租屋提供自主開放的居住空間,協助16-20歲剛離開寄養家庭或安置機構,無法返家的青少年,進行自立生活轉銜。

對自立少年來說,他們是從被照顧的青少年角色走到完全自我照顧的成人角色,在過渡的時期,需要很多參與跟練習的部分,包括是不是對自己的自立計畫,能夠全然參與、表達意見跟決定的權利,當然過程裡面,還包含著財務管理、工作、就學、或是生活技能的養成等等,在教育健康、經濟上面或者跟整個社區資源連結上面,是不是也能夠有充份理解跟參與其中,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漫長不容易的自立道路

「我什麼時候才完全自立?」當我在陪這一群青少年走自立的路時,也會這樣問自己。關於自立這件事情,大家的想像跟經驗會不太一樣,也會思考:自立很難嗎?為什麼不能(或是應該)就怎樣怎樣就好……。以我自己來說,可能是大學畢業後,才是我完全經濟獨立、居住獨立,離開原生家庭的開始,但那時候我已經22、23歲了,然而,這群孩子可能是16、17歲就要開始面對我們20幾歲在大學畢業後才要面對的一個歷程。從我們的角度去思考跟看,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實際上能不能也去看或聽到,他們在做這些事的過程裡面,去理解那個心裡面很不容易的感受,進而多點包容及關懷,支持他們繼續走下去。

計畫趕不上變化才是人生

我們大部分在安置階段的孩子們,不管少女、兒童或是少年,對未來他們要離開機構之前,都有美好的期待跟想像,像是:我希望我離開以後,能很順利地找到工作,有穩定的收入,可以好好完成我的學業,然後找到一個喜歡我的伴,彼此相互扶持,也希望能夠認識不同的人,能賺很多錢,有住得很舒服的地方,很順利地朝著自己夢想前進,可以好好的照顧自己、有好的作息、健康的身體。

然而,我們發現現實狀況常常是:平常穩定作息的,換個地方就開始起不了床;離開機構一個月兩個月,把存的錢都花光光……。事情還沒發生時,我們對那個的未來,可以規劃出一套非常完美的藍圖,但實際上回到日常運作跟實踐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的狀況,跟原本期待不一樣。

玲玲,離開寄養家庭來到得力做自立準備,在寄養家庭的時候,家人都起來準備上班上課,自然而然跟著起來,或是有人會叫起床,所有生活作息被安排好,按表操課;當她開始自力的時候,什麼事情都要自己來,時間上要自己安排,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起床,自己決定,同時也不會有人叫她,就發現生活作息開始紊亂。另一方面,離開了一個有人關照的地方,過去她可能不需要支應的生活開銷,像是房租、水電瓦斯、三餐等,自立生活後全部回到身上來;身邊多了以往的存款,感覺手頭寬裕,很快就花光積蓄,加上工作遲到、不穩定,錢怎麼樣都不夠,進入惡性循環。

能力、心理準備協助回應困境

我們的孩子沒有計畫嗎?他有計畫,但是有時候計畫趕不上變化。我們發現,大部分陪伴跟協助青少年做自立的時候,很容易著眼在一些他的「能力」評估:生活自理能力、工作能力、求職能力、租屋能力,或者是自我照顧能力,然而內在的心理準備比較容易被忽略。自立少年準備要離開熟悉、覺得安全、信任的環境,會覺得焦慮、憂慮,因為面對這個分離,一些過去的創傷事件或情緒又再回來,重新再去面臨像經濟安全或者就學就業的準備、適應等等議題,是不是可以讓孩子回應或是可以準備好,對他們來講是很重要且需要思考跟練習的過程。

累積自立經驗,努力活下去

從被照顧到開始要自立,是一個歷程,大家可能會理所當然覺得:你已經出去了,不能依靠了,應該要靠自己了。可是心情的轉換跟現實上面的接軌都需要有一些時間轉圜,讓他們去銜接,從我不想,到願意嘗試,進而邁向我可以做得到,最後,我願意做,慢慢增加意願與能力,這歷程真的需要等待。像今年剛遷出的住民小瑜,在自立的旅程中第一次離開原本的照顧單位善牧德蓓時,租房子不會考量租金壓力,硬是要租在距離德蓓相隔一條街的位置,讓自己覺得還跟阿姨叔叔們在一起,而這一次從得力住宅遷出,則能夠依著自己更多生活空間、交通、經濟負擔能力等等條件去選擇自己想要住的房子了,這就像斷奶一樣有慢慢離乳的程序,我覺得很棒,至少看到現在的她跟兩年前的她已經不一樣了。有時候看著這群自立的少年,他們發展歷程不是立竿見影,但是,一個月兩個月、半年一年二年過後,再回頭去看孩子,他們真的都長大了。我們沒有辦法用「現在」的他去評估他是什麼樣的人,因為這群孩子每天活生生在累積自立生活經驗,努力活下去。

文/得力住宅主任游雅婷口述 宣導企劃部企劃洪詩琪整理

2021-09-24

放手 攜手

威力是個活力十足的3歲孩子,在一次睡夢中,被父母的爭吵聲驚醒,當天還有警察的出現,那混亂的場面與聲音,讓年幼的威力嚇呆了…,之後的生活,威力陸續出現攻擊性行為,例如,只要媽媽跟別人說話,他就會用玩具打媽媽;在學校無故打同學或是用力抓小狗等。當媽媽安撫他時,威力不僅沒有停止,反而以哭鬧抗拒安撫,這些改變都讓媽媽深感擔心。

因為家暴事件,媽媽第一次接觸善牧基金會,也因此認識目睹兒少服務。一開始媽媽充滿矛盾,一方面擔心會造成威力更大的壓力;但又希望能改善威力的情況,於是她將這樣的擔心告知目睹社工,社工也盡量提供充足的資訊供媽媽參考,降低媽媽的焦慮。

「我不想放棄!」

這是媽媽接受服務時,不斷表達的信念。

「為了孩子好,為了我們的未來,我不能放棄這個婚姻,希望給威力一個完整的家。」

此後,媽媽盡力配合中心的處遇計畫,排除萬難帶威力接受社工服務。年幼的威力,雖然願意進到遊戲室,但社工感受得出來,他所散發出的警戒心,以及常用不當的行為或言語試探社工的反應。社工以接納的態度讓威力知道『這裡是安全的』,於是威力逐漸卸下防衛。往後的每次會談,社工都會訂下不同的目標,透過設定界線,讓威力更有自控感,也能更投入於遊戲會談。這段時期,威力從閉口不語,到後來逐漸能主動開心地分享自己的玩具與近況,甚至與爸爸、媽媽的生活經驗。

起初,媽媽面對威力的不當行為對社工感到抱歉,也顯得特別焦慮。社工先給予媽媽同理與支持,同時也讓媽媽了解,這些衝撞過程的必要性與重要性。媽媽也在每次的會談,透過向社工說出對婚姻的期盼以及對威力的虧欠過程中,慢慢整理清楚自己的情緒與想法。某日,媽媽帶著堅定與自信表示,決定要成為友善父母,並與爸爸和平溝通,雙方決定協議離婚。

當爸爸與媽媽決定放手彼此,進而願意攜手合作成為友善父母時,威力顯得越來越開心。雖然現在只能輪流跟父母住,但這樣的相處似乎能讓大人之間的衝突消失。威力再也不擔心會失去誰,或者只能選擇誰,而是擁有爸爸及媽媽各別的愛。

目睹家庭暴力的幼童,經常因為無法用言語做詳盡的表達,只能彰顯在情緒與行為上。當大人無法理解時,就容易以成人的角度詮釋而做出錯誤的判斷。但透過社工專業且有系統的服務,除了能讓目睹兒少邁向復原的道路,也能與父或母進行親職上的討論,加快關係修復的步伐。

善牧基金會多年來不斷關注目睹家庭暴力兒童及少年,希望陪孩子們走過這一段黑暗的時刻,讓他們找尋到自己的復原力,也經常接觸像威力這樣需要被接納與關懷的孩子。去年善牧基金會建置See More目睹兒復原計畫網站,可以讓民眾以及專業人員,透過資訊化及淺顯易懂的方式,進一步了解目睹兒少的相關資訊,也更可以及時提供協助給身邊需要幫助的孩子們。

高雄中心社工 林怡萱

2021-07-01

疫情來了,別讓4種負向互動模式破壞我與家人的關係

「我出去採買食物,為什麼回家看到你還在睡覺?」

「我請假在家照顧孩子已經夠累了,為什麼不幫我做家務呢?」

「為什麼只會讓孩子玩,不會盯孩子線上上課?」

疫情持續上升後,大家按照政府公告盡量待在家,與另一半共處的時間增加了,加上疫情帶來的焦慮與不安,彼此可能因經濟、生活習慣、小孩教養等問題發生歧異或爭吵或暴力行為,本來應該是避風港的「家」,彼此的關係變得緊繃了。

4種負向互動模式,有助於我們辨識彼此的現況/關係,當發現與另一半彼此間出現破壞關係的行為,需要重新檢視雙方互動模式。若有相關暴力行為發生,則可向警察局、嘉義市政府社會處或家暴事件服務處求助,以維護自身安全。

參考資料: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3725

※求助資源:

★嘉義市政府駐臺灣嘉義地方法院家庭暴力事件服務處

服務內容:主要提供保護令相關諮詢,協助當事人了解訴訟程序及法律權益告知,並與當事人討論人身安全計畫及問題澄清,必要時協助聲請保護令以維護人身安全。

05-2779493

★嘉義市政府

05-2254321#121、122

★婦幼保護專線 113

👉善牧嘉義中心FB原文

2021-06-15

善牧小學堂│不能公開地址!? 原來是保護家暴受害者的地方,庇護所裡原來都在做這些事!

每年六月是家暴防治月,今天來跟大家談談家暴安置工作。 大家知道嗎?全台第一間家暴庇護所—安心家園,正是由善牧所設立的。 至今善牧在全台有6間收容受暴婦幼的庇護所。

為保護個案的安全,庇護所都是採保密原則—地址保密、電話保密, 有些縣市甚至連市府社工也不知道庇護所在哪裡。

庇護所內收容許多個案,大家生活在一起,必須遵守一些基本的生活規範, 就好比我們住背包客旅館一樣,也須要遵守生活公約,彼此尊重個人的生活。 然而,這樣的規範在現今社會中, 總是容易被貼上「限制自由」、「管理嚴格」等負面標籤。

今天善牧小學堂帶大家進入庇護所內, 實際來認識一下庇護所, 看看這個不能公開的秘密地方, 是在做什麼工作?

善牧FB:
https://www.facebook.com/goodshepherd.org.tw

#善牧基金會 #善牧小學堂 #家暴庇護所 #婦幼保護

2021-06-11

善牧擴大原鄉服務範圍至卓溪 立體書帶您走進部落生活

善牧擴大原鄉服務範圍至卓溪 立體書帶您走進部落生活

從事原住民家庭服務30多年的天主教善牧基金會,今(4/28)日公佈承接花蓮縣卓溪鄉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使善牧原住民族家庭外展服務範圍從原有的壽豐鄉、鳯林鎮等7個鄉鎮,擴大至卓溪鄉第8個服務鄉鎮,涵蓋花蓮六成以上的地域面積;服務對象也從阿美族擴展至布農族、太魯閣族及賽德克族。

有感於社會大眾對於原住民族的刻板印象,以及愈多部落孩子無從認識自身文化,7年前善牧基金會即與花蓮太巴塱部落的INA們一起工作,紀錄、傳承阿美族文化,善牧今天也同步推出「Rayray no Tafalong你要回來了嗎?─手作立體書」及系列講座,邀請民眾動手做、聽故事,一同體驗太巴塱INA與族人的生活智慧。

捐款滿1200,索取限量立體書套組

善牧基金會承接花蓮縣卓溪鄉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擴大原鄉服務範圍。(左起為善牧花蓮光復中心督導鄭惠美、善牧基金會湯靜蓮執行長、善牧花蓮縣市區主任曾梅玲)。善牧將舉辦五場立體書巡迴講座;捐款滿$1200還可索取限量立體書套組。(左起為善牧花蓮光復中心督導鄭惠美、善牧基金會湯靜蓮執行長、臺灣喜佳蔡敏智總經理、善牧花蓮縣市區主任 善牧立體書巡迴講座邀請民眾動手做、聽故事,一同體驗太巴塱INA與族人的生活智慧。


湯修女與ina們的開心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