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來找我的時候,我不開心,但是,現在爸爸要離我100公尺遠,我好像比較開心了。」他是小薰,在善牧台南中心服務的目睹兒之一。

大家都以為家是一個溫暖的避風港,但是在善牧台南中心針對目睹兒家庭所舉辦的「兒童情緒發展暨親職諮詢團體」課堂上,當老師以家的故事為題,讓參與活動的孩子,用樂高積木進行創作,每個孩子們分享著用自己經歷講出來的故事,卻看到這些小孩用著不同的方式武裝保護著自己的家或期待的樣子讓人不捨,「我的家裝了加速器,這樣壞人來時,可以快速逃跑」、「我家有媽媽、哥哥和自己,現在,在家能玩手機、拼圖,看電視和畫畫,我很開心」。

研究顯示,目睹家暴,將對孩童身心靈造成負面影響,儘管孩子只是在旁看見或聽見,但在目睹暴力的當下,已對孩子造成無法抹滅的創傷,這種創傷甚至會延續至成年。善牧台南中心自108年起每年舉辦「兒童情緒發展暨親職諮詢團體」課程,透過分別針對目睹兒及其家長設計的團體活動,期望協助孩子創造正向的新經驗,同時,讓家長在過程中,知道自己並不孤單,育兒路上大家可以彼此依靠,獲得力量。

兒童團體課程-情緒覺察及展現

「一開始我很害怕,因為爸媽吵架,後來,姊姊帶我躲到臥室,把門關起來,開始聊天,我不怕了,跟姊姊聊天,很開心。」老師邀請孩子以樂高積木,打造自己的家,講述家的故事,很多小孩用著自己的方式去宣洩自己的情緒,去逃避面對那個恐怖的畫面。

社工於實務上也會發現躲藏;大哭、吸引注意;或壓抑情緒、強裝無事,是很多孩子在目睹父母衝突後的反應。在團體中當小瑞分享害怕的感覺時,一旁的小薰,小小聲的不斷問著:「那你們有躲進棉被裡嗎? 」因為,曾經在父母衝突時,他和哥哥也躲進了房間,裹在棉被裡。所以,他也會這樣問其他孩子們,團體時,上善心理治療所諮商心理師陳彥合透過樂高、情緒牌卡等不同的媒材工具,讓這群目睹兒去延伸討論情緒的展現及覺察原來情緒的樣貌是這樣,

團體中,孩子們也展現了自身能量的分享力。當其中一個孩子因分離焦慮感,進了教室後,仍舊不想要加入團體哭著要找媽媽,這時候陳心理師在安撫之餘,也請大家討論這時候要怎麼辦,只見大家紛紛圍了過來,有人拍拍他的背;有人安慰保證說:「別擔心,你媽媽就在外面啊!」而其實此時在團體室門外聽到自己小孩哭泣的媽媽也百般不捨,但隨著其他成員的安慰,及老師的轉移注意力之後,漸漸的這個孩子也可以開始融入團體,一起參加活動。

陳心理師說:「我們讓孩子知道,只要你講出來,老師就會協助。」同時,陳心理師也鼓勵孩子們,在團體中,學習傾聽、分享,甚至給予支持、鼓勵。

家長團體課程-照顧自我的情緒為優先

在家長團體上,陳心理師除了了解父母為什麼會想要參加課程外,也讓彼此了解大家一路走來都有各自的不容易。家長們回想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也分享著自己的孩子發生過的事情。「孩子曾經目睹我和老公吵架,那次他哭得好大聲,因為不懂為何爸媽要吵架,後來,他常做惡夢,夢到我死掉了,要和他分開」、「我的孩子常常會注意力不集中,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他看到我們吵架後才變成這樣…」、「孩子變得好像只會用哭來表達需求…」,聽著家長們的焦慮,每一段的都有著各自的不容易,心理師同理的說了句「你們辛苦了!」然而,這句話,卻讓家長們紛紛落下淚來。當大人自己的傷也還在療癒,心裡都乘載著過去的脆弱與傷害時,仍是需要打起精神趕快處理孩子們的問題,這一段路他們也很積極的在陪伴著小孩長大,當某一天突然發現小孩好像跟別人不太一樣,而且還是因為大人間彼此的衝突波及到小孩,那種難過自責,也深深的綁架著這些家長。陳心理師表示,當家長的情緒被照顧及同理後,他們才能對小孩有更多的包容。因此,為期三周的課程,一開始,先提供平台,讓大家有一個情緒的出口,有機會了解自己小孩的狀況,也能稍微接觸自己心裡的疲憊與傷痕。

當家長能夠有一點能量的提升及情緒的宣洩後,接著就要協助家長建立相關的親職概念,讓他們更了解自家的孩子現今面臨的許多問題,並非他們故意為之,可能是過往目睹的創傷所遺留下來的行為,或者是他們這些孩子只能想到用這樣的方式來阻止父母們不要吵架等等,希望藉此建立正確的認知,而給予孩子更多的包容。

在家長團體的最後,陳心理師也和家長分享孩子們在課堂上的表現,鼓勵家長們抱持著好奇童趣的心態去了解孩子,避免一直用著大人的價值判斷的眼光看待孩子,如孩子們創作的樂高作品,讓與會的家長選擇,自己孩子的作品是哪一座,陳心理師說:「有時候我們都很忙碌,沒有什麼時間也無法了解孩子的主觀世界長得如何,但如果有機會的話,還是讓我們多花一點時間去陪伴小孩,了解各自的世界模樣。」

也許不論大人或小孩,都帶著過往那些暴力事件造成的傷害,但也相信,當可以好好陪伴著彼此時,就可以一起朝著那美好的未來共同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