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牧「得力住宅」是全台第一個青少年自立住宅,以模擬租屋提供自主開放的居住空間,協助16-20歲剛離開寄養家庭或安置機構,無法返家的青少年,進行自立生活轉銜。

對自立少年來說,他們是從被照顧的青少年角色走到完全自我照顧的成人角色,在過渡的時期,需要很多參與跟練習的部分,包括是不是對自己的自立計畫,能夠全然參與、表達意見跟決定的權利,當然過程裡面,還包含著財務管理、工作、就學、或是生活技能的養成等等,在教育健康、經濟上面或者跟整個社區資源連結上面,是不是也能夠有充份理解跟參與其中,都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

漫長不容易的自立道路

「我什麼時候才完全自立?」當我在陪這一群青少年走自立的路時,也會這樣問自己。關於自立這件事情,大家的想像跟經驗會不太一樣,也會思考:自立很難嗎?為什麼不能(或是應該)就怎樣怎樣就好……。以我自己來說,可能是大學畢業後,才是我完全經濟獨立、居住獨立,離開原生家庭的開始,但那時候我已經22、23歲了,然而,這群孩子可能是16、17歲就要開始面對我們20幾歲在大學畢業後才要面對的一個歷程。從我們的角度去思考跟看,是很容易的事情,但實際上能不能也去看或聽到,他們在做這些事的過程裡面,去理解那個心裡面很不容易的感受,進而多點包容及關懷,支持他們繼續走下去。

計畫趕不上變化才是人生

我們大部分在安置階段的孩子們,不管少女、兒童或是少年,對未來他們要離開機構之前,都有美好的期待跟想像,像是:我希望我離開以後,能很順利地找到工作,有穩定的收入,可以好好完成我的學業,然後找到一個喜歡我的伴,彼此相互扶持,也希望能夠認識不同的人,能賺很多錢,有住得很舒服的地方,很順利地朝著自己夢想前進,可以好好的照顧自己、有好的作息、健康的身體。

然而,我們發現現實狀況常常是:平常穩定作息的,換個地方就開始起不了床;離開機構一個月兩個月,把存的錢都花光光……。事情還沒發生時,我們對那個的未來,可以規劃出一套非常完美的藍圖,但實際上回到日常運作跟實踐的時候,就會發現很多的狀況,跟原本期待不一樣。

玲玲,離開寄養家庭來到得力做自立準備,在寄養家庭的時候,家人都起來準備上班上課,自然而然跟著起來,或是有人會叫起床,所有生活作息被安排好,按表操課;當她開始自力的時候,什麼事情都要自己來,時間上要自己安排,什麼時候睡覺、什麼時候起床,自己決定,同時也不會有人叫她,就發現生活作息開始紊亂。另一方面,離開了一個有人關照的地方,過去她可能不需要支應的生活開銷,像是房租、水電瓦斯、三餐等,自立生活後全部回到身上來;身邊多了以往的存款,感覺手頭寬裕,很快就花光積蓄,加上工作遲到、不穩定,錢怎麼樣都不夠,進入惡性循環。

能力、心理準備協助回應困境

我們的孩子沒有計畫嗎?他有計畫,但是有時候計畫趕不上變化。我們發現,大部分陪伴跟協助青少年做自立的時候,很容易著眼在一些他的「能力」評估:生活自理能力、工作能力、求職能力、租屋能力,或者是自我照顧能力,然而內在的心理準備比較容易被忽略。自立少年準備要離開熟悉、覺得安全、信任的環境,會覺得焦慮、憂慮,因為面對這個分離,一些過去的創傷事件或情緒又再回來,重新再去面臨像經濟安全或者就學就業的準備、適應等等議題,是不是可以讓孩子回應或是可以準備好,對他們來講是很重要且需要思考跟練習的過程。

累積自立經驗,努力活下去

從被照顧到開始要自立,是一個歷程,大家可能會理所當然覺得:你已經出去了,不能依靠了,應該要靠自己了。可是心情的轉換跟現實上面的接軌都需要有一些時間轉圜,讓他們去銜接,從我不想,到願意嘗試,進而邁向我可以做得到,最後,我願意做,慢慢增加意願與能力,這歷程真的需要等待。像今年剛遷出的住民小瑜,在自立的旅程中第一次離開原本的照顧單位善牧德蓓時,租房子不會考量租金壓力,硬是要租在距離德蓓相隔一條街的位置,讓自己覺得還跟阿姨叔叔們在一起,而這一次從得力住宅遷出,則能夠依著自己更多生活空間、交通、經濟負擔能力等等條件去選擇自己想要住的房子了,這就像斷奶一樣有慢慢離乳的程序,我覺得很棒,至少看到現在的她跟兩年前的她已經不一樣了。有時候看著這群自立的少年,他們發展歷程不是立竿見影,但是,一個月兩個月、半年一年二年過後,再回頭去看孩子,他們真的都長大了。我們沒有辦法用「現在」的他去評估他是什麼樣的人,因為這群孩子每天活生生在累積自立生活經驗,努力活下去。

文/得力住宅主任游雅婷口述 宣導企劃部企劃洪詩琪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