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情境,你熟悉嗎?
不給手機,小孩就大哭大鬧;說好就看5分鐘,孩子總有藉口一再拖延;都說了給手機會成癮,孩子哭鬧還是用3C安撫。這些場景,是否天天在你家上演?讓你遊走於爆炸邊緣?

112 年第八屆善牧爸比媽咪節以「聰明教養滑世代」為題,邀請連續多年蟬聯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的諮商心理師陳志恆;及擅長親子教養、情緒調適等議題的諮商心理師陳雪如,8 月起於高雄、台南、台北南北開講,和爸爸媽媽一起解鎖 3C 育兒困境。

▋網路成癮是假議題 背後成因是重點

「我家孩子成天抱著 3C 產品不放,他,成癮了嗎?」對於憂心小孩網路成癮的父母,諮商心理師陳志恆拋出了這樣的問題,「孩子讀書讀到廢寢忘食,你會煩惱嗎?」他說:何以大部分的父母並不擔心孩子熱衷於讀書,那是因為讀書可讓人功能提升,因此,雖然因「無法控制」而廢寢忘食,但還不能稱之為成癮。真正的成癮,必須是「無法控制」外加「功能降低」,亦即一個人因無法控制,投入大量時間、精力去從事一件事,導致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或身心健康,才算成癮。所以,爸比媽咪們不用太緊張,大部分的孩子可能只是過度使用網路或 3C 產品。

陳志恆進一步指出,網路成癮其實是個假議題,背後真正隱藏的議題是,孩子在生活中的人際連結斷裂了,因為關係斷裂,孩子不知何去何從,於是便連結到能夠滿足他所有一切的網路。他說:「網路成癮往往是由拉力與推力兩股力量作用而成。拉力指的是網路世界的吸引力;推力則是孩子在現實生活中所遭遇的困境,例如,成績不好,學習沒有成就感;人際關係差,被孤立或霸凌;親子關係緊張,總是被罵,感受不到愛。這些長期累積的負能量,讓孩子情緒低落、焦躁不安,但現實生活中卻無處發洩、無人理解、無人協助,所以,當虛擬世界裡,有更吸引人的拉力存在,讓人暫時忘卻煩惱時,也就因此淪陷了。」只有拉力不會導致成癮,真實的機制是推力,陳志恆呼籲,當看到孩子網路成癮時,不要只想著讓孩子脫癮而出,而是必須直視背後的成因。

諮商心理師陳雪如則建議父母將關注焦點從「孩子一直用手機」,轉移到「孩子為什麼要一直用手機?」她說不妨試試用「好奇的詢問」來切入了解孩子的心境,「所謂好奇的詢問不是預設任何立場,帶著先入為主的觀念去處理問題,而是將靈魂入到孩子身體裡,透過假如我是他的角度,去理解他的想法、了解他的困境,及需要協助的地方。」以使用手機為例,孩子使用手機是因為太無聊嗎?還是有需求?有時候孩子看影片、玩手遊是因為沒有其他更有趣的事情可做;但有時候卻是為了在學校和同學有共同的話題可聊。如果是前者,孩子漫無目的地悠遊在網路世界裡,可能漸漸地形成一種依賴,進而沉迷,上得去卻下不來。因此,從小培養興趣非常重要,這可以讓孩子在休閒娛樂的時間,不只有玩手機這個選項,還有更多諸如看書、運動、聽音樂等有興趣的事情可做。

▋用同理心及正向聚焦 重啟連結

網路成癮是孩子因應生活困境的機制,因此,縱使明知不對,但因為這個行為能幫我解決問題,讓我暫時擺脫煩惱,心情變好,於是有效的行為便被保留了下來,形成一個惡性循環。那麼,在了解孩子的困境後,爸比媽咪該如何幫助孩子脫癮而出呢?陳志恆說:「長期抗戰,重啟連結,沒有特效藥!」他進一步補充,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孩子會進到網路世界中出不來,是逐漸形成的,所以,要讓他從虛擬世界中退出,也需要時間,甚至是加倍的時間,這段長期抗戰可能需耗時半年、1年、3年…,過程中甚至會進進退退,非常難熬。

陳志恆鼓勵爸媽用同理心與正向聚焦和孩子重啟連結。「同理心可提升信任關係,因為同理心是表達理解,一個人被懂了,自然願意敞開心扉信任你;正向聚焦則可提升一個人的自我價值,讓人感覺自己是啵棒的,是一種正面的自我肯定。一旦一個人能夠信任你,又有正面的自我價值,那麼,此時你對他說的話就有力量,成了激勵型的話語。」

因此,當孩子碰到挫折時,父母第一時間不該是講道理、指責、要求他自我檢討,或正向思考安慰他,只要好好聽他說,接住他的情緒,運用同理心表達對其情緒的感同身受,並將此理解說出來讓他知道即可。陳志恆強調:「先同理,再處理,當孩子被理解,情緒安頓好了,才知道接下來該怎麼做,雙方才能理性討論。」至於正向聚焦則是將肯定的焦點放在孩子積極與正向之處,而給出能帶來力量的肯定。他提醒父母:「行為不會一成不變,不要把孩子的表現良好視為理所當然。舉例來說,孩子天天上網,但時間長短可能不一;雖然和你的約定,他常常不能做到,但偶爾還是能夠達標。所以,當孩子偶爾做到了,父母要給予肯定,經過多次肯定後,這個行為會被增強進而鞏固下來。就算沒做到,但以往必須多次提醒才能制止的行為,現在提醒次數減少了,父母也可以給予讚賞,把焦點放在孩子的進步上。」

▋願意求助更勝於事前預防

「到底能不能給孩子手機?」這是讓多數家長頭痛的問題,孩子的同學、朋友都有,不給,他會生氣,但給了手機,又怕他沉迷。陳雪如說:「沒有人天生就能自律,尤其是年紀還小的孩子,正處於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因此,家長對於孩子的管教是必要的,可以透過借給孩子自己的手機、約定返還時間等方式,陪伴孩子練習自我控制。在孩子使用完畢後,也要給予緩衝時間,不建議立刻讓孩子去從事寫作業,或協助做家事等不利於孩子銜接娛樂後浮動心情的安排,如此一來不僅孩子沒辦法專心,心情也會從天堂秒跌到谷底。

身處於資訊發達的年代,幾乎所有資料都可從網上取得,所以潛在危險也多,如血腥暴力、詐騙或霸凌等,許多父母總是煩惱,如何避免讓孩子接觸到這些危險因子。陳雪如表示,其實比起預防,更重要的是當孩子遇到危險時,願不願意向家長求助,表達自己的需要。畢竟不論在現實生活中,或是虛擬世界裡,危險永遠是防不勝防的。倘若孩子能在遇到困難、受到傷害時,鼓起勇氣與家長分享,了解父母將會陪他度過難關,相對而言父母也就能更放心的讓孩子使用3C產品。

▋身教重於言教 高品質的陪伴是最終解方

「數位教養成功的關鍵,在於父母雙方的一致性。」對孩子的規範,其他家庭成員也要一起遵守,當然,核心組成人物─爸爸媽媽要先建立共識,標準一致才能事半功倍。陳志恆表示,專家學者說的未必適用每個家庭,學員還是得回去跟另一半討論,依照家裡條件、孩子本質訂出最好的模式。這些教養的方式聽起來很理想,是個標準,但往往做不到,他鼓勵家長,做不到也沒關係,不需要做到完美,盡力即可,無論是90分或80分,都比沒做好。

「以身作則」則是家長需要讓孩子看見的事,當家長都做不到,很難要求孩子做到,然而,所謂的以身作則並非不能使用3C,而是要讓孩子知道你的上網不是在玩、追劇,而是工作、學習。當父母願意減少自己看電視及滑手機的時間,對於要求孩子減少使用3C才更具說服力,而高品質的陪伴永遠是讓孩子遠離網路成癮的最終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