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2-07

用家鄉味串起庇護所異國遊子的圍爐夜

文/轉自獨立評論@天下

善牧基金會自民國98年起,受內政部移民署委託,執行安置庇護人口販運被害者的「南投庇護所」,協助被害人於司法審理期間,能待在安全無虞的環境,並於期間媒合適合的就業機會。這群被害人往往是為了改善家計隻身來台工作的移工,過程中不幸淪為有心人士的犯罪工具,被迫進行勞力剝削或性剝削,處在危險的環境卻不知如何逃脫,直到被警政單位查獲才得以獲救。

以下,是在從善牧南投庇護所成立以來,15年來一直在所內擔任生輔員的張志緯,以第一人稱的方式訴說他與這群「異國遊子」一起生活、一起過年的日子。

▌庇護所裡不同國籍的服務對象

之前我在量販店工作,同事的媽媽在善牧擔任生輔員。正好善牧南投庇護所即將成立,在徵求生輔員,我知道工作內容大概是採買及料理三餐,因為對做料理本來就很有興趣,我也是餐飲科畢業的,直覺告訴我「那就去嘗試看看」。我去面試後,當天錄取、隔天就開始上班。

剛進來,一切都是全新的。庇護所內進了許多設備,還沒有就定位,「那就從頭開始吧!」所有同事跟著庇護所開始學習。印象很深刻的是,當時大家靠著一張大長桌就開始工作,工作手冊和家園規範都還沒有建立。我們參考每個庇護家園的做法後,再把適合南投庇護所的生活規範一步步確定下來。

沒多久,所內一下子進來22位人口販運被害人。雖然之前我也是從事與人互動的工作,但看著眼前這些服務對象都是外國人,來自孟加拉、印度、巴基斯坦等國籍,我連這些國家在哪裡都要想一下,更何況是跟他們一起生活?15年前,不像現在有手機翻譯軟體,頂多就是中英對照的翻譯機,更不可能有服務對象的母語翻譯,我們只好硬著頭皮,跟他們用簡單的英文溝通,再加上肢體語言,就這樣開始工作。

這群服務對象都有著辛苦的過去,為了賺錢被當地不肖業者騙來台灣,以為可以賺大錢,結果大家沒日沒夜在製衣廠趕工,休息時只能擠在夾層屋裡,後來被警方查獲,這群來台賺錢的外國人才得以重獲自由,先暫時在庇護所等待司法程序,同時協助他們在這段期間申請工作、或是爭取在台期間被不肖雇主勞力剝削的損失賠償。

▌除夕圍爐:沒有豬肉,卻有特別的調味料

第一批服務對象進來沒多久,就是春節。如何讓這群離鄉背井的人感受到熱鬧的過節氣氛?我們於是開啟了除夕圍爐的習慣。因為每年在所內過年的人國籍都不一樣,每次菜色都會依入住對象的喜好做調整,希望讓大家都有過節的溫暖感受。

我自己的拿手菜是清蒸蒜蓉蝦,盤緣以綠花椰菜做點綴,大夥兒吃完鮮甜的蝦子,下層還有用湯汁煲透的板條;還有象徵「年年有餘」的乾煎吳郭魚,大家可以自己搭配熟悉的家鄉佐料一起吃。每年只要有機會,我都會盡量做給大家當年夜飯加菜。

由於人口販運被害人以來自東南亞居多,所以在年菜食材上要避免豬肉,滷蹄膀、佛跳牆、紅燒獅子頭這些國人熟悉的年菜,就不太可能出現在我們的圍爐桌上。大家以吃火鍋為主,滿桌的海鮮、牛肉、雞肉和高麗菜,都是這群異鄉遊子們愛吃的。醬料則是食物美味的靈魂,每個人前面都是紅吱吱的調味料,包括辣椒、紅葱頭、蒜頭、檸檬、魚露,也是另一種熱鬧好彩頭。看著大家吃得開心盡興,我們也會用簡單的英文跟他們解釋,這是台灣每年很重要的傳統活動,大家聚在一起,有圓滿吉祥的意涵。

▌廚房裡的通關祕密

在南投庇護所的廚房裡,研磨缽盆和果菜攪拌機是最「辛苦」的料理器具。因為所內的服務對象以東南亞人為主,三餐喜歡搭配大量新鮮的辣椒、大蒜、紅葱頭、檸檬等,相對這些設備的耗損率也高。在不同的時間、同一個廚房裡,即使素未謀面的同鄉,看到這些器皿,就自然起了與家鄉的連結和味道傳承。

這時候,有些人也會分享自己在家鄉過年的回憶。像印尼在過年及慶典時,會炸蔬菜餅慶祝;回教慶祝開齋節,會準備牛、羊肉;馬來西亞特別的「撈魚生」,則是把魚肉、配料和醬汁倒在大盤裡,一群人圍著桌邊,用筷子把食材拌勻,再夾起來撈高高,象徵著新年「步步高昇」的好兆頭,都是很特別的圍爐體驗。聊著聊著,也希望大家透過訴說家鄉事想念家人,從而感覺溫暖。

其他的節慶像端午、中秋和冬至,如果忙得過來,我會帶著大家一起包三杯雞肉粽(因為回教不能吃豬肉),從刷洗粽葉到準備餡料、從捆粽到蒸煮,這群異鄉遊子們都充滿了興奮與好奇,直呼「怎麼有這麼怪的食物?」大家開心地拍照留念,對於親身體驗這樣特別的包粽習俗,感受到難得的輕鬆快樂。

▌庇護所裡美麗的風景

因為南投庇護所地處偏遠,擔心大家在所內會很悶,而我的個性是一提到美食,就有好多好多的想像,所以不只是節慶,平常我也喜歡跳下來教課,看到大家吃我做的美食露出滿足的笑容,那是我最大的快樂。像台灣有名的珍珠奶茶調製、中秋的蛋黃酥烘焙,我都會開課帶著大家做,而且事前準備好這些美食的英文怎麼講、以及節慶的來由介紹。另外,由於大部份服務對象都超愛吃甜的,只要是甜點,把糖加好加滿就一定大受歡迎。

在南投庇護所裡,與來自不同國度的人聚在一起過年是很難得的。我當然也會想家啊!但沒有關係,家人都能體諒我不是每年都能回家圍爐。身為「主廚」的我,一定會提前開始為心愛的家人準備年菜,像是紅燒蹄膀、香腸、獅子頭、烏魚子、鍋物等一應俱全,跟在庇護所服務一樣,我用我的手藝跟家人團圓。記得有一年除夕正好是我的生日,庇護所的大家還悄悄幫我準備了生日蛋糕,用各國語言祝我生日快樂,還有服務對象讓我到他房間挑我自己喜歡的玩偶,讓我度過一個難忘的生日。

這裡的人來來去去,每當我想念他們時,我就做些異國料理跟大家分享,像肉骨茶、蔬菜餅、泰式海鮮湯,有些是服務對象教我做的,有些是我為了更認識他們而去學怎麼做,這些回憶點滴對我來說都彌足珍貴,沒想到一轉眼已經15個年頭了。

「我什麼時候可以回家?」這是庇護所裡的服務對象最常問我們的一句話。看著他們奮不顧身地來台灣賺錢,一發薪水就馬上寄回家鄉,聽到這句話,心裡都會酸酸的、很心疼。我會跟他們說:「你放心,要相信這裡是可以幫助你回家的地方。」回國後,希望他們能好好平安過生活,如果還想來台灣工作,可以依正常合法的途徑,不要再被剝削而進到庇護所了。

(作者為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宣導企劃部專員 胡家韻。)

2024-01-29

陪伴,讓愛循環 💞

文/善牧基金會使命發展及培育辦公室 湯靜蓮修女

從民國76年開始,善牧應邀來到台灣服務安置少女,發現有許多被害少女來自花東地區,或被騙、或被賣,不幸案例屢見不鮮,於是,民國77年便開始耕耘花東的原住民工作,從事預防宣導活動、舉辦成長營,而後也設立服務中心,以家庭支持為主體,提供家庭諮詢、親職教育、原住民學生課後扶植計劃(簡稱課扶班課)等服務,至今超過30年。

善牧不只是給予地區資源,更是協助原住民員工取得社工學分,讓他們得以回鄉運用本身從土地長出的知能,幫助自己的族人,透過「原住民幫助原住民」的循環,更貼近部落在地文化。近幾年,我們發現有越來越多從前善牧服務過的孩子,長大了、茁壯了,返回中心幫忙,為正在服務中的孩子樹立典範,成為中心與孩子很大的力量,光復原住民族文化健康站的小瑜就是其中之一。

小瑜是早期善牧光復中心的課扶班孩子,家裡三代同堂,小時候父母忙於工作,爺奶忙於農作,下課後多半與鄰居同學在部落活動,來到課扶班之後,有同族社工帶著讀繪本、學傳統手作、唱族語歌……,彌補了父母辛苦工作無暇陪伴的童年時光。社工運用一對一或一對多的方式,付出時間與孩子建立良好關係,透過陪伴、關懷、瞭解孩子,並接納、傾聽他們的需求,提供細緻且專業的支持。小瑜說,在課扶班的日子是國小時期最快樂的時光,也因為有了當初的暖心陪伴,回到部落工作的她也加入照顧行列,為部落孩子創造美好的成長經驗。

在課扶班不僅是幫助孩子完成作業,更是給他們一個安全無虞的學習環境,同時落實CRC(兒童權利公約)精神,注重品格教育,培養文化敏感度,尊重各地文化,也結合原鄉環境,例如:把部落當成大教室,有族語課、傳統手工藝課、烘焙課、食農教育課,讓孩子接觸多樣化的課程,貼近成長的土地,期待增進他們的學習效能,建立自信及正向經驗。

善牧的服務也從孩子本身,延伸到其他家庭成員,以「家」為服務主體,針對家庭成員中的大人及兒童,服務中心舉辦系列活動,像融合教育、知識、娛樂的活動設計,以團體方式進行互動和分享,啓發個人潛在特質與能力,增進家庭成員之間的關係,陪伴孩子與家庭共同成長。

我們看到長期給予愛、陪伴以及專業幫助能夠形成善的循環,善牧能提供的服務有限,所以需要更多人的加入,累積眾人心力,匯集成社區中穩定孩子及家庭生活的力量,讓愛像星火燎原般燃燒不息並繼續傳承下去。

2024-01-26

善牧新增第4家原民中心—從花蓮中區走入卓溪山區

文/宣導企劃部主任 鄭雅婷

「台灣黑熊都會跑到部落裡吃農作物喔!」花蓮卓溪中心督導馬羽婷指著牆上的卓溪中心服務地圖,解釋著這裡的生態與族群的樣貌。卓溪中心是善牧承接第4家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它轄區包含玉山山區,族群以布農族為主,以及少數在山區的太魯閣族和賽德克族,與善牧過去主要服務花蓮中區的阿美族部落很不一樣。

談起走入山區服務的機緣,花蓮玉里中心督導林菁華說:「2年前(民國110年)正值疫情期間,原本承接卓溪鄉原住民族家庭服務的社福機構決定不再駐點,正好玉里的工作人員中有卓溪人,我們曾想過承接下來可能不容易,但也想讓同仁有機會能返鄉服務,便決定接下這份使命。」

然而,面對不同族群的「文化差異」,以及疫情期間資源的不足,善牧夥伴們坦言,前面的過程的確很辛苦,不過也很謝謝公所、代表會及網絡單位的協助,讓善牧在110年5月能正式進駐到卓溪,今年卓溪中心也正式從玉里中心獨立出來,成為善牧第45個服務據點。

▋ 用不同的眼光去服務不同的族群

從玉里中心轉調到卓溪中心的社工張俊傑,本身就是卓溪在地的布農族,他分享,布農族是非常重視家族的族群,有許多的儀式與禁忌,自己生活在部落的好處是很快就會看到部落發生什麼事,但也會看見每個家族需要處裡的議題也皆不盡相同。

面對布農族家族的特性,從屏東排灣/魯凱部落來卓溪服務的社工曾于庭心有戚戚焉,她分享,在這裡辦團體活動時,參與團體活動的多半是有親戚關係的學員,如果有人來參加後發現這個團體不是她所熟悉的,就很容易不再來參加。也因此在布農族部落工作,找到家族的重要他人比找到頭目重要。

然而,看似堅固的家族勢力,隨著時代變遷、外族通婚變多,也逐漸走向式微;新一代的部落青年開始意識到,傳統文化正面臨斷層,也努力想改變。

負責辦理兒童與青少年團體的社工蘇婕婕提到,中心看見部落有青年回流的現象,青年們想成立青年會,但可惜的是,布農族裡並沒有青年會這個架構,也不知道該如何著手,於是,去年我們著手恢復辦理布農族的嬰兒祭,這個是布農族很重要的祭典之一,我們邀請青壯年人來做布置、搭工寮,過程中很開心看見長者願意支持年輕人,也願意交棒給他們做,希望這會是文化傳承的開始。

▋從原住民傳統文化來看在地的社會議題

身為原住民社會工作者,有時候也會被挑戰到底是文化工作者還是社會工作者。馬羽婷說:「我們的工作夥伴都是當代原住民青年,也都生活在部落裡,當我們檢視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時,其實會發現文化跟社會工作也是有相關的。」

她舉例,布農族相當看重嬰兒祭,是因為早期醫療不發達,生產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相當看重嬰兒與母親,重視每一個生命的價值;然而,回到現代社會可能會看到有孩子被忽視、拋棄等問題,需要重新喚回人們找回傳統文化的美好價值。

而布農族也是個有非常多儀式與禁忌的族群,像是結婚就有很多的禁忌,雙方在結婚前必須看族名或是爸爸的名字,避免親族間結婚,萬一沒有查清楚結婚,布農族認為這會招致整個家族的不幸。

為此,中心開始與文化局合作族譜紀錄,嘗試為家族建起自己的族譜,張俊傑補充,族譜的紀錄只是一個工具,希望透過這個工作來增能族人對家族的意識,也能進一步恢復家族內的和諧。

▋部落裡隱藏的健康議題及家庭危機

醫療資源缺乏是偏鄉地區常見的現象,在卓溪鄉,山區是沒有醫院,而平地的3家醫院能看的科別也很少,平時只能依賴衛生所給藥。善牧夥伴們觀察,族人缺乏慢性疾病所帶來的家庭危機意識,比方像是突然中風、心肌梗塞、洗腎等,不僅是健康議題,也會造成家庭很大的負擔,而這些疾病多半跟沒有控制好慢性病有關。

社工曾于庭說:「不要吃檳榔,不要喝酒,某些程度就是等於讓族人沒有朋友,我們用貼近族人的方式,告訴他們健康怎麼做,比方三瓶變一瓶,或是以茶代酒,我們一起找個配套,讓大家都可以接受。」

馬羽婷說:「夥伴們都相當地努力,也需要有更多的支持,在部落當社工其實很挑戰,常面臨角色與情感上的壓力,像是遇到親戚來申請福利身分卻無法拿到時等。」而新的中心的成立也面臨許多資源不足的地方,很需要大家一起來支持原鄉工作。

2024-01-11

台北善牧學園成果發表會 暖心登場

「如果你遇到不友善的言語或處境,請用擁抱別人的熱情對待自己,或是來學園找社工們聊聊喔!」正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內心裡或多或少一定有不少衝撞和不被理解的苦處,來到台北善牧學園的孩子更需要被社工及師長們共同及時托住,讓他們可以跳脫學科成績的數字,在多元興趣的探索下,找到自信快樂的自己。

成發一開始,由五位學員帶來一場動感勁舞,為冷得直打哆嗦的寒冬注入一股暖流,學員們火力全開的肢體動作,很難想像他們原本的個性內向害羞,對於是開場表演的他們,心裡還是會不好意思的小小喊一下:「為什麼是我們跳舞開場啦?」但還是盡全力秀出苦練的舞蹈,得到成發第一個熱烈掌聲肯定。台北善牧學園社工形容:「這屆學員心思比較細膩,對事物要求可能絲毫不差,心裡才肯過得去,但也因為這樣的細心,他們總是樂於給予同學肯定和讚美,但卻總是忘了對自己好。」於是在主持人的登高一呼下,所有貴賓們一起跟孩子說聲:「你好棒!」

接著登場的是今年每位學員必修的飲調課,同學們可以透過這門課,學習如何品味咖啡以及如何在調飲的世界發揮創意。首先登場的是菜單組,也就是現場抽出三位幸運兒,可以享用學員設計的菜單中的一杯調飲。緊接著是創意組登場,由學員自由發揮做一杯調飲給現場對自己最重要的人,可愛的學員臻臻不出10秒就調好一杯送給媽媽的黑糖鮮奶,問她做這杯調飲的想法,她說:「牛奶就像是出生那樣單純的模樣,就像我的媽媽。」而甜甜的黑糖,她則神祕地不透露加了多少,她說:「黑糖的甜就是愛,愛是憑感覺不用被定義的。」這杯飲料在臻臻遞給媽媽後,喝在口中顯得格外濃郁香甜。還有學員的特調裡,加了精心製作的果釀,因為水果讓她想起爸爸削水果給她吃的幸福感。

活動中還有精彩的爵士鼓,社工分享學員們在練鼓時,常常「沈浸」在自己的小宇宙裡,剛開始練習的時候,整首歌曲還沒結束,學員已經很認真的打完了,讓大家覺得實在太可愛了。學習花式藍球的學員,有些已經有了基礎底子,這次挑戰難度更高的與觀眾一起協力完成表演,穩健的台風和功力,讓人彷彿置身「百老匯」,享受精彩的表演饗宴。還有電子琴和吉他演奏也是對學員們「不可能的任務」,孩子們一個個單音慢慢彈、一次次的刷弦,不斷地練習才能串成成發舞台上的曲子。除了內心要勇敢跨出那一步,在學習上也需要課後挪出時間不斷練習,發表會展現的成果,證明大家都很認真專注在所選的課程中,時而Solo、時而和同學搭配協作,讓整個成果發表會的下午時光洋溢青春也充滿繽紛。

2023-12-28

善牧雙溪聖誕派對🎄充滿感動和感謝

總在寒冬中送暖的雙溪扶輪社,一如過往在年底為善牧的孩子精心規劃了熱鬧精彩的聖誕活動,陪伴善牧家園的孩子們及離園的大孩子們「回娘家」,一起歡度每年最溫馨的時刻。今年活動在善牧修女院舉辦,孩子們和雙溪扶輪社、碧泉扶輪社及雙溪扶青社的社友們先一起享用美味豐盛的聖誕大餐,再移師到修院前的希望大草原聊天、玩遊戲,為了感謝這群陪伴孩子們長大的 Uncles 和 Anties,家園孩子和社工們準備精彩可愛的歌舞情境表演帶動現場氣氛,在台上表演的孩子熱情地邀請 Uncles 和 Anties 上台與他們共舞,把大家快樂的情緒帶到最高點。

活動開始前, Uncles 和 Anties 特地裝扮成聖誕老公公,站成兩排唱歌歡迎孩子們「回娘家」,讓孩子一下車就覺得驚喜連連,看到和藹可親的湯靜蓮修女,還有扶輪社熟悉的 Uncles 和 Anties 們,久違後對彼此的想念,在握手寒暄時滿足的笑容說明了一切。善牧基金會執行長黃淑婉在致詞中特別為大家獻上感謝和祝福:「這是個愉快歡樂的假期,也是一個感恩的季節,再次感謝雙溪扶輪社、碧泉扶輪社及雙溪扶青社的社長及社友們,謝謝你們這麼多年與善牧同在。謝謝你們每一年都沒有忘記家園的孩子們,我們要一起過這樣有意義的聖誕節。你們用心『施展魔法』,讓善牧的孩子們因為這樣的小確幸,在心中點燃許許多多的力量還有愛。」

活動中,Uncles 和 Anties 準備孩子愛吃的聖誕大餐,像是炸雞、薯條、熱雞湯、蛋糕、甜點,孩子們吮指回味,開心地分享「最涮嘴」的餐點,Uncles 和 Anties 看到孩子們吃得快樂,一切辛苦的準備都值得了。享受聖誕大餐後,大家移師到希望大草原上,隨著音樂一起唱歌跳舞,孩子們帶來的舞曲包羅萬象,表演裡精心安排的橋段,Uncles 和 Anties 跟著孩子揚起「舞海」熱情澎湃,帶起現場一波波的歡呼和掌聲,孩子在舞步中展現自信和光采,也有家園小小孩蹦蹦跳跳的超萌模樣,一場接一場的勁歌熱舞在寒冬中融化每位參與的大小朋友的心。

雙溪扶青社大朋友們一流的主持功力,讓孩子簡直樂翻了,只要哥哥姐姐們登高一呼,孩子就熱情回應。雙溪扶輪社、碧泉扶輪社社友們也化身為關主,帶著孩子猜拳接龍、比賽聖誕拳等,大夥兒玩得好盡興,歡笑聲此起彼落,整場活動下來,每個家園的孩子都滿載而歸,收到 Uncles 和 Anties 為他們準備的聖誕禮物多得兩手拿不完之外,心裡也注入了滿滿的溫暖,依依不捨地踏上歸途時,孩子們和 Uncles 和 Anties 揮手道別,大家相約明年聖誕派對還要再相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