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宣導企劃部主任 鄭雅婷

「台灣黑熊都會跑到部落裡吃農作物喔!」花蓮卓溪中心督導馬羽婷指著牆上的卓溪中心服務地圖,解釋著這裡的生態與族群的樣貌。卓溪中心是善牧承接第4家原住民族家庭服務中心,它轄區包含玉山山區,族群以布農族為主,以及少數在山區的太魯閣族和賽德克族,與善牧過去主要服務花蓮中區的阿美族部落很不一樣。

談起走入山區服務的機緣,花蓮玉里中心督導林菁華說:「2年前(民國110年)正值疫情期間,原本承接卓溪鄉原住民族家庭服務的社福機構決定不再駐點,正好玉里的工作人員中有卓溪人,我們曾想過承接下來可能不容易,但也想讓同仁有機會能返鄉服務,便決定接下這份使命。」

然而,面對不同族群的「文化差異」,以及疫情期間資源的不足,善牧夥伴們坦言,前面的過程的確很辛苦,不過也很謝謝公所、代表會及網絡單位的協助,讓善牧在110年5月能正式進駐到卓溪,今年卓溪中心也正式從玉里中心獨立出來,成為善牧第45個服務據點。

▋ 用不同的眼光去服務不同的族群

從玉里中心轉調到卓溪中心的社工張俊傑,本身就是卓溪在地的布農族,他分享,布農族是非常重視家族的族群,有許多的儀式與禁忌,自己生活在部落的好處是很快就會看到部落發生什麼事,但也會看見每個家族需要處裡的議題也皆不盡相同。

面對布農族家族的特性,從屏東排灣/魯凱部落來卓溪服務的社工曾于庭心有戚戚焉,她分享,在這裡辦團體活動時,參與團體活動的多半是有親戚關係的學員,如果有人來參加後發現這個團體不是她所熟悉的,就很容易不再來參加。也因此在布農族部落工作,找到家族的重要他人比找到頭目重要。

然而,看似堅固的家族勢力,隨著時代變遷、外族通婚變多,也逐漸走向式微;新一代的部落青年開始意識到,傳統文化正面臨斷層,也努力想改變。

負責辦理兒童與青少年團體的社工蘇婕婕提到,中心看見部落有青年回流的現象,青年們想成立青年會,但可惜的是,布農族裡並沒有青年會這個架構,也不知道該如何著手,於是,去年我們著手恢復辦理布農族的嬰兒祭,這個是布農族很重要的祭典之一,我們邀請青壯年人來做布置、搭工寮,過程中很開心看見長者願意支持年輕人,也願意交棒給他們做,希望這會是文化傳承的開始。

▋從原住民傳統文化來看在地的社會議題

身為原住民社會工作者,有時候也會被挑戰到底是文化工作者還是社會工作者。馬羽婷說:「我們的工作夥伴都是當代原住民青年,也都生活在部落裡,當我們檢視傳統文化的核心價值時,其實會發現文化跟社會工作也是有相關的。」

她舉例,布農族相當看重嬰兒祭,是因為早期醫療不發達,生產是一件不容易的事,因此相當看重嬰兒與母親,重視每一個生命的價值;然而,回到現代社會可能會看到有孩子被忽視、拋棄等問題,需要重新喚回人們找回傳統文化的美好價值。

而布農族也是個有非常多儀式與禁忌的族群,像是結婚就有很多的禁忌,雙方在結婚前必須看族名或是爸爸的名字,避免親族間結婚,萬一沒有查清楚結婚,布農族認為這會招致整個家族的不幸。

為此,中心開始與文化局合作族譜紀錄,嘗試為家族建起自己的族譜,張俊傑補充,族譜的紀錄只是一個工具,希望透過這個工作來增能族人對家族的意識,也能進一步恢復家族內的和諧。

▋部落裡隱藏的健康議題及家庭危機

醫療資源缺乏是偏鄉地區常見的現象,在卓溪鄉,山區是沒有醫院,而平地的3家醫院能看的科別也很少,平時只能依賴衛生所給藥。善牧夥伴們觀察,族人缺乏慢性疾病所帶來的家庭危機意識,比方像是突然中風、心肌梗塞、洗腎等,不僅是健康議題,也會造成家庭很大的負擔,而這些疾病多半跟沒有控制好慢性病有關。

社工曾于庭說:「不要吃檳榔,不要喝酒,某些程度就是等於讓族人沒有朋友,我們用貼近族人的方式,告訴他們健康怎麼做,比方三瓶變一瓶,或是以茶代酒,我們一起找個配套,讓大家都可以接受。」

馬羽婷說:「夥伴們都相當地努力,也需要有更多的支持,在部落當社工其實很挑戰,常面臨角色與情感上的壓力,像是遇到親戚來申請福利身分卻無法拿到時等。」而新的中心的成立也面臨許多資源不足的地方,很需要大家一起來支持原鄉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