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阿公帶大的,玩累了,看著他的背影,我就覺得很安心。」
「想著被欺負被排擠的痛苦,我只能一個人在公園哭…。」
「騎腳踏車是我最快樂的時刻,那瞬間,彷彿悲傷都被迎面而來的風帶走。」
「我孤獨慣了,但我不想習慣孤獨,跟朋友聊天這才是我最想要的。」

為了讓社區大眾有機會認識在善牧臺北市西區少年服務中心(簡稱西少)陪伴下成長的少年,在善牧社工及少年們的共同努力下,10/4-10/12於萬華剝皮寮展出以「家庭、學校、社區和內心」為四大主題,主題為「歸屬」的55幅攝影作品,透過畫面表達少年內心的深沈低吟或狂放吶喊。邀請大家跟著這群少年們在生命中這四個地方兜兜轉轉,找尋熟悉的記憶和感受,無論是進行式或是過去式。此次攝影展共吸引上千人次觀展,假日並特別邀請創作的少年到現場與觀影者,面對面分享他們的創作故事和生命歷程。

宇哥(化名)童年過得非常不快樂,從小在學校常被嘲笑排擠,但他阿嬤從不責怪他為什麼不去上學,而是常常帶著他到公園聊天走走。但是有一天,阿嬤出門後就沒有再回來了…。於是宇哥拍下當時跟阿嬤住的公寓樓梯間,作品中,走道上宇哥的身影一如以往阿嬤在的時候,想像沿著這條窄小的樓梯間走過去,多希望到了門口,一開門,祖孫就如昔日般彼此陪伴,那樣的日常是每天最美好的時光。

「我看過太多人事物,深刻體會到遇到事情時,還在你身邊的才是真朋友。」滷蛋(化名)喜歡用底片相機拍照,二十歲出頭的他,講著這幅在自己成長的萬華舊街上拍的黑白照片,語氣不帶任何悲傷地說:「你不覺得這畫面很悲傷嗎?」。經過人生的艱難洗禮,現在的他願望是幫媽媽在她最喜歡的宜蘭買房子,講到這件事,他的眼神充滿篤定和期待。

年少時進出少觀所七次,逃學、打架、混幫派什麼都來的小朱(化名),有天下班後發現家裡沒人應門,開門發現爸爸在家因心臟病走了,驚覺自己已來不及對爸爸盡孝道…。到現在對爸爸的離世仍無法釋懷的他,每天上班賺苦力錢,用盡全部的力氣以工作填滿生活,想用「不去想」讓自己對爸爸的虧欠感少一些。分享會中他不斷提到:「我願意對過去的『匪類行為』認錯,希望社會大眾給我們這樣的少年再一次機會,不要因為過去的荒唐歲月而把我們貼標籤,因為在那段迷茫歲月中,可能正經歷人生中椎心刺骨的難關…。改過自新後的我們,很渴望社會大眾給予少年們重生的機會。」

談到這次策展的初衷,善牧臺北市西區少年服務中心主任陳振穎表示:「也許有時他們被外界的強光照得睜不開眼;有時無助地瑟縮在深不見光的角落,我們在與少年討論後,決定一起用鏡頭拍下他們的生命故事,把很少被聆聽了解的心情表達出來,讓社會大眾理解他們都渴望被聆聽、被愛、被接納的。」透過這次的攝影展,大家就像一起穿越一座座時空長廊,透過聆聽、理解和接納,讓少年最終能找到自己的「歸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