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區宣導企劃部專員 胡家韻

在得力住宅的服務經驗中,善牧夥伴深感在安置或寄養家庭的孩子邁向自立之路時,提早做好充足預備的重要性,因此從109年開始,善牧得力住宅的服務向外延伸,前進安置機構或是深入社區,針對台北市家外安置(有自立需求)的孩子及相關網絡人員,透過開放式團體及課程、體驗等宣導活動,讓這群青少年對未來自立生活的模樣有個輪廓,並試著從自己的想望中,先做好朝向目標邁進的準備。

團體課程的第一堂課,通常會請青少年想像未來生活的模樣,也就是期待的生命樣貌,再帶著孩子對應到現實生活中,像是生活開銷、人際關係及生活規劃,讓青少年落實到生活中去做連結及練習。例如:財務管理,善牧社工會帶著孩子列生活開銷,做收支財務的管理。有些孩子不知道一瓶洗髮精多少錢?社工就會建議他:「下次去逛街,可以看看喜歡的沐浴乳一瓶多少錢?」、「你知道一個月瓦斯費多少錢嗎?可以回去問寄養媽媽喔。」,希望孩子們能開始打開生活瑣事的毛細孔,透過自己的行動或身邊的資源為生活找答案。

在對生活的想像中,曾有位青少年說,自立後她一個月開銷要10萬元,因為要養另一半和小孩,抽絲剝繭後,社工了解到在她的觀念裡,她透過擔起養家的全部責任來換取渴望的愛;另一位孩子則是想住30-40坪的房子,乍聽之下,大家可能會覺得他沒有現實感,但其實他的原生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寬裕,過去都是住在大大的房子裡,所以他才有這樣的想法,了解原因後,才能知道孩子為何這麼想?就知道如何陪伴青少年朝著目標前進。如果收入無法負擔,有什麼解決方法?如何退而求其次,找到自己覺得舒服但是又能夠負擔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帶他們去求職網站查詢,他們想要的收入的工作類型是什麼?自己是否能勝任?就這樣,一步步帶著青少年有預備自立的對話和思考。

談到青少年面對離園的心理準備,有時候孩子因為即將要自立的壓力,出現行為退化、鬧情緒、生氣甚至攻擊的行為,來到得力住宅時,當社工們帶著他們回想、整理自己離園的那段時間與家園的互動關係,自己也理解到當時是什麼原因造成心裡的不安和煩躁。

得力住宅主任游雅婷說:「準備自立的孩子,可能因害怕、擔心、捨不得,內心會有一些『小劇場』,這是必經的歷程,我們想讓青少年知道,多做準備就是希望讓他出去生活時,不至於手忙腳亂。」曾經有孩子們在這樣的對話中,發現自己誤會了當時機構的社工,還主動回機構跟社工道歉。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能學習認真思考每一段關係,如果有誤解的地方即早修復和好,會讓自己的肩膀更輕鬆,情緒也能得到開闊的釋放。

另一方面,在面對自立生活時,有些住民因為不習慣回家只有自己和空蕩蕩的房間,所以就一直找朋友在外面玩,或是玩手遊、掛機(跟朋友一直處於通話狀態),用這樣的方式來「面對自己的孤獨感。」以致於影響作息和電信費增加,那是因為他們渴望與人有連結。所以在宣導課程中,帶著孩子學習認識自己,創造不同的生活經驗,盤點自己周圍的資源,做為未來規劃時間的選項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要學習探索及尋找自己的價值所在,知道自己是重要珍貴的。

「在善牧的安置系統裡,在孩子進來家園時,社工們就在為他離開後的自立做準備。」游雅婷形容,去年的宣導活動,邀請四位曾在得力住宅生活的住民擔任「自立講師」,在團體及課程中,以學長姐的身份跟這群即將自立的青少年分享這段很不容易且還在進行中的自立生活,特別是心裡上的驚慌、恐懼、害怕等不安全感。「從沒有想過,存款一下就花完了!」、「半工半讀的日子裡,常因睡過頭,後來學業被當了。」自立生活難免會出現這些出乎意料的狀況,社工會跟青少年說:「這是每一個人長大都需要經歷的過程,學習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或許現在的你會覺得為何自己這麼早就要學這些事,但人生繼續往前走,你會發現自己比身邊其他的人更早學會,也學習更多生活必要的能力。」

進而透過支持及正向肯定,在青少年蛻變成「大人」的過程,給予即時重要的幫助,游雅婷說:「在這三堂自立生活課程中,這群青少年不需要學會所有東西,但至少有這個概念,當他在未來遇到問題時,想到曾經有聽過社工這樣說,就不會就卡在那裡,而是知道可以去問,好比手中有一個地圖,當時不一定走在那裡,但現在可以按圖索驥,知道方向,這樣就很棒了!」希望孩子上完這些課帶走的禮物是「對自己的認識和放心」。游雅婷鼓勵每位邁向自立的青少年:「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只是每個人的家,可能長得不一樣。看到自己的辛苦,是存在著另一層特別的價值和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