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協助目睹兒家長改善面對孩子行為和情緒上的束手無策,台南中心於今年初成立親職與兒童情緒團體,邀請兩位心理師分別帶領,讓家長在參與團體的同時,其孩子也能一併學習,透過長時間的帶狀團體,讓家長在培養親職技巧的同時,又能形成彼此間支持的力量。
「我的兒子常常早上爬不起來,我自己也要去上班,早餐他來不及吃,情急之下真的很容易生氣!」針對媽媽在分享時提出的案例,心理師陳彥合帶著大家練習設限溝通的ACT三部曲,邀請家長們先確認孩子的感受,避免孩子產生羞愧感而附加的敵意和防衛,讓孩子知道自己的感受需求是可以被接納,如:「我知道你沒睡飽還很想睡,我也希望你能多睡一點。」但因為不是所有行為都如此,因此進入第二步,提出具體且清楚的限制,告訴孩子說:「不能起不來導致上學遲到,媽媽上班也遲到。」最後一步就是提供孩子替代方案,「你想要多睡一點就要早一點睡覺,或者你要睡晚一點就不能在家裡吃早餐了。」提供孩子可以完成最初意圖的次要行為,讓孩子面臨選擇時,有一個練習自我控制的機會。
隨著團體的推進,台南中心社工組長蔡淑慧觀察到家長們口中分享的內容,開始產生變化。從原本對於孩子行為的不解與無助,聚焦到看見孩子的需要,以及自己在處理事態的步伐。他們也發現,家長們能將前期所學的技巧,應用在後來的課程演練中,知道在與孩子溝通時也要同理孩子,揣摩孩子的感受。不僅在面對孩子時有更多的策略和方法,也能促近親子間的關係與孩子正向地成長。
在兒童情緒團體方面,心理師陳易申以「善牧動物園裡的動物跑走了,讓我們一起努力把他們找回來!」作為本年度團體的引言,每種動物代表不同能力,透過捕捉不同的動物帶領孩子看見自己的能力並加以強化,像是老鷹代表專注力,活動裡設計觀察遊戲讓孩子能在完成目標的同時,能全神貫注地在活動當下;而螞蟻雄兵則是在談團隊合作,孩子們藉由分工合作來完成任務,嘗試向夥伴表達和交流;還有擅長覺察情緒的小狗,搭配情緒圖卡遊戲來讓孩子練習辨識情緒。孩子們在課堂上還會輪流擔任不同職責的小隊長,不僅秩序越來越好,成就感也油然而生。
其中有位被診斷為注意力不集中過動症的孩子,因無法專心參與當下活動,經常影響其他的同學。在社工的陪伴和老師引導之下,同學們開始能理解他的行為,也學習包容他,社工林宣汎也觀察到孩子在經過10次的團體後,漸漸放下原本較執著的情緒,開始理解每個人對事情會有不同的情緒感受,並逐漸投入於團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