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19

感謝台灣科技大學 EDBA/EMBA 校友會熱心公益🥰

台灣科技大學EDBA/ EMBA 校友會,每年皆會舉辦大型慈善活動,然而因疫情的關係被迫中斷,今年因疫情緩和,特別邀請熱愛高球的學長姊們參與慈善高爾夫球賽,並於活動會後將售票收入扣除活動必要支出,將全數捐助給公益弱勢團體。

感謝校友們始終堅持一股熱情的善心,投入許多心力在回饋社會弱勢上,用行動力喚起社會大眾對於弱勢族群的關懷與支持。

善牧基金會幸得台灣科技大學EDBA/ EMBA 校友會的青睞,成為本屆的受贈公益團體。

感謝台灣科技大學EDBA/ EMBA 校友會及校友們的支持及協助,讓善牧能協助更多困境中的人們度過人生最無助的階段繼續往前邁進!!

2022-12-08

小小志工體驗營🎉台南場登場💖🙌

「老師你看我擦得很乾淨呢!」善牧小小志工體驗營12/3(六)來到善牧台南嬰兒之家舉行,一群5-7歲的小小志工們,與父母們合力打掃、消毒家園的環境與玩具,一起學習用復原力來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共度美好的週六下午時光。

善牧台南嬰兒之家安置0-2歲嬰幼兒,由於疫情管理的關係,每位參加的家長與孩子都必須先完成快篩,確定沒有感染疑慮才能進入家園裡活動,雖然目前還無法參觀1樓寶寶們的生活空間,大家為了保護寶寶們,都很努力地配合家園的規定事項。

台南場一共有6組家庭們參加,在工作人員的帶領下從認識善牧基金會的服務工作開始,進而了解善牧在台南在地的服務內容,並分組進行志工服務工作,有的孩子分配到消毒玩具,有的則是要負責打掃園區,還有的則是要負責照顧園區內的植物,爸爸媽媽與孩子們分工合作,將園區打掃得一塵不染、煥然一新,老師們都稱讚小朋友們是大幫手。

除了協助家園工作,工作人員也帶領小朋友認識善牧在社會工作中常用來幫助個案的「復原力」。小V老師用小朋友們喜愛的汪汪隊卡通來舉例,讓小朋友們了解當遇到挫折時,可以從看見自己的優點開始,進而發現新的方式來突破困難、重新站起來。

聽完復原力介紹後,小朋友們分成2組進行復原力闖關遊戲,一共有3關,分別是「猜情緒」、「支援前線」及「畫一個想像力」,每位孩子都順利完成闖關活動,談起這天印象最深刻的活動,有的小朋友說是協助家園打掃工作,有的則說是老師分享的汪汪隊故事,也有小朋友分享後面的闖關遊戲,每位孩子們都收獲滿滿地回家。

2022-12-06

要等我回來喔!

來到兒童之家的孩子,從進家園的第一天,就是希望幫他們找到回家的路,無論這個「家」是原生家庭的家、爸爸的家、媽媽的家、還是一個新家庭,都希望孩子們可以擁有專屬的愛與照顧,平安長大。今年,兒童之家陪伴一對雙胞胎姊妹,找到回家的路,經過一年和新爸媽漸進式相處,過年前順利完成國際收養手續,在荷蘭新爸媽的帶領下搭飛機回家,開始嶄新生活。

「本來是去年聖誕節前新爸媽會來到台灣,但媽媽從荷蘭要上飛機前的採檢確診,所以來台灣這件事情延遲了。」兒童之家主任陶明蕙說,因為疫情關係,來台灣的路一波三折,到後來媽媽解隔離、康復、媽媽爸爸一起到台灣入境篩檢陰性、進隔離所隔離期滿篩檢陰性……通過層層關卡之後,終於順利擁抱透過視訊看了一年多的孩子。見面當天孩子們看到新爸媽後露出靦腆笑容,媽媽張開雙臂緊緊把兩姊妹擁入懷,爸爸在一旁看著,默默拭淚。

<p>&nbsp;</p>

▋手搭手,陪伴走過人生歷程
三年前,兩姊妹剛來兒童之家年僅一歲半,正是需要餵奶包尿布的時期,一般孩子已經牙牙學語,他們卻「惜字如金」,家園盡力協助孩子獲得全面發展,安排早療課程。「他們都聽得懂,會點頭搖頭,不知道為什麼,都不講話,只有拿東西出來問要不要吃,他才跟你說好,其他都不講。」陶明蕙分享孩子剛來家園時候的狀況。為此,兒童健檢時,特別提出來與醫生討論,醫生看著兩個小姊妹說:「你們是故意不想講話吧」小姊妹傻傻地笑了起來。

一路陪著孩子練習表達,直到過了兩歲半,他們才漸漸願意說話,而且越講越多,到後來可以對答聊天停不下來,這段從不想開口到對答如流的路,走了整整一年。

好不容易讓孩子熟悉國語,在國際收養配對成功後,家園又再陪著孩子做環境轉換的練習。荷蘭的官方語言是荷蘭語,收養爸媽完全不會講中文,孩子剛開始語言不通沒辦法與父母溝通,該如何表達需求呢?「帶著孩子學習用圖卡溝通,例如肚子餓了,找出飯的圖卡或是吃的東西,若是想去廁所,就拿出廁所的圖卡,頭痛、不開心都是用圖卡表示,藉由圖卡重新學語言,希望能順利轉銜孩子未來生活。」陶明蕙說。

▋離開,需要好好說再見
收養無論對父母或是孩子來說,都是很慎重的事情,兒童之家從去年開始為這對雙胞胎姊妹準備「有新的爸爸媽媽要來照顧他們」這件事,也努力讓從小就在這裡長大的孩子明白「離開」兒童之家是什麼意思。

四歲的孩子對「離開」這個詞能夠理解多少呢?兒童之家的保育媽咪與孩子們做了一個倒數日曆,標上他們的行程:這一天會跟新爸媽視訊、這一天新爸媽已經到了台灣,正在隔離、這一天會和新爸媽碰面,隔天一起出去玩、然後倒數到了這一天,你們會離開兒童之家,不會再回來了、這天你會去搭飛機,接著你會跟新爸媽在家裡生活……,一天一天陪著孩子倒數在家園的最後生活。過程中孩子非常焦慮,懵懵懂懂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坐飛機會怎麼樣?」「搭飛機就不會回來了嗎?」面對他們的提問,社工和保育媽咪一次又一次講解、耐心的解答問題,並且不斷預告有新爸媽會到國外生活這件事情。

陶明蕙分享,「這對小姊妹從一歲半就在家園生活,和保育媽咪的依附關係是非常濃厚的,我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帶他們好好說再見、模擬可能的狀況,讓他們理解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當分離時間越來越近,某一天孩子突然問保育媽咪一句「那我長大可以回來嗎?」得到肯定的答覆後,隨即又說,「那你們要等我喔,長大之後回來喔。」聽見孩子的童語,保育媽咪哭成一片。那一刻我們知道,他明白自己即將會發生什麼事,也接受了這件事。
▋找到回家的路
小姊妹在原生家庭中是隔代教養,阿嬤身邊已經有三個小小孩需要照顧,加上兩姊妹,一個人要看顧五個小小孩,有時候必須要出門買東西,只好把兩個小娃獨留在家,速去速回。論起體力與經濟,阿嬤難以顧及兩姊妹,一直希望他們可以找到好人家,獲得更多資源與愛護。經過溝通與評估,不得已忍痛做出先將孩子安置在兒童之家、安排出養的決定。

「希望能幫兩個孩子找到一個好的家庭」是阿嬤最後的心願。兩姊妹入住當天,阿嬤特別和孩子一起來,看了家園環境,了解家園可以提供的資源,陪了他們好一陣子才搭車返家,而後阿嬤只要到花蓮看醫生,就會想順路來看看這兩個惦記在心頭上的孩子。

「去年年初阿嬤過世了,來不及看到這兩個孩子找到好家庭,但現在兩姊妹順利出養,已經在荷蘭有了新的生活,過得還不錯,我們也算是完成他一直以來的願望。」陶明蕙略帶感慨地說。

兒童之家不只是提供一個安全無虞的環境、安置孩子的地方,當孩子來到這裡的第一天,家園用許多愛的大手牽著小手,陪伴走往人生許多不同階段,幫他們找到回家的路,這條路也許要走得很長很久,卻始終持續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