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怎麼了?過去會親暱地和我分享學校、生活裡的大小事;偶爾還能跟我撒撒嬌的那個小孩跑哪去了?進入青春期後,不管問什麼,他總是說:「嗯、還好、沒有就那樣。」我們變得無話可說,他和我之間陌生而疏離,從前那個貼心的小棉襖好似轉瞬就消失了?您也曾遇到這樣的情況嗎?
113年第九屆善牧爸比媽咪節以「解鎖孩子的青春危機」為題,邀請連續多年蟬聯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的諮商心理師陳志恆;及曾為《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演講場次逾3000場的臨床心理師王意中,7月下旬起於高雄、台南、台北南北開講,和爸爸媽媽一起解密孩子的青春期風暴。
▌瞭解青少年階段子女的發展特徵
青春期是人體生殖及生理機能邁向成熟;心理和生理由兒童轉變為成人,同時發展自我認同的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以「我」為出發點進行思考;他們腦中有一群想像的群眾,總認為自己是全場矚目的焦點;卻又在意旁人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期待獲得他人的肯定,有些孩子甚至從旁人的眼光中來拼湊出自己的樣貌。
臨床心理師王意中表示,親子關係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將逐步產生變化。一般而言,幼兒園時期是彼此最親密的階段;上小學後,關係逐漸趨淡,到了高年級,孩子開始往同儕靠攏;升上國高中,功課壓力又接踵而來,見面機會已不多,有時甚至一天都說不上幾句話。
面對親子關係的改變,和正面臨身心轉變的孩子,王意中直言:「爸爸媽媽們,孩子上國中後,可以往後退就往後退吧。」他進一步指出,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微妙,對自己沒那麼熟悉,但身心的變化,又讓他們變得敏感,他們常常只想到自己,一點也不在乎你,但你「千萬別管他。」他建議父母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思考,學習看見、解讀行為表象後的原因,不要第一時間就批判、說教,久而久之,當孩子看見你的身教,他們也會依樣畫葫蘆。「我們怎麼對孩子,未來孩子就怎麼對我們,因此,若不想孩子做出你不喜歡的舉動,那麼就提醒自己別有那樣的行為表現。」王意中說。
諮商心理師陳志恆則表示,青春期的孩子大腦就像一處工地,整天乒乒乓乓,導致情緒陰晴不定,甚至跟父母對立,這是這個階段正常的生理反應,孩子也不好受。因此,提醒父母「請把自己當作家具」,別一直刷存在感,尋求孩子關注,這樣他們會覺得煩;然而,當他需要你時,不能找不到你幫忙。
▌我怎麼生氣 你才不生氣
「媽媽,我到底可以怎麼生氣,大聲你有意見;不看你,你有意見;跺腳你有意見;嘟嘴你有意見,我到底可以怎麼生氣?」王意中說,每個家庭對於孩子的情緒表達,標準界線不同,但偏偏許多家長和老師,壓根沒好好想過這個問題。大家常常是氣半天,卻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麼,就更別談孩子是否理解了,因為大人根本沒讓他們有跡可循。他提醒,任何情緒都有存在的必要,父母該做的是引導孩子好好地表達情緒。
陳志恆援引衝動行為循環的七個階段來說明,並提出每個階段的因應策略供父母參考。他說:「情緒變化一般從冷靜期開始,歷經誘發期、焦躁期、加速期逐步上升,直至高峰期爆炸,而後緩降期開始降溫,最後到恢復期平復情緒。孩子受到外在刺激,該爆未爆,情緒還處於冷靜期時,爸爸媽媽可透過正向聚焦,鼓勵期待行為;當情緒前進至誘發期,請嘗試移除或中斷誘發因素;進入焦躁期後,則試著同理,並提供選擇,協助轉移注意力;然而,若前面的策略都不見效,情緒已然進入加速期,此時請父母先穩定自己的情緒,不要跟著孩子一起爆,保持冷靜,靜待高峰期的出現。一旦情緒攀升至高點,若不會出現傷害,就讓它爆,但當傷害可能現身時,保護自己的安全是首要考量。過了高峰期後,則請記得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冷靜,千萬別在緩降期就講道理,誘發另一階段的衝突;最後,待孩子情緒完全平穩了,再與之回顧討論,切記討論並非指責,而是了解雙方的期待,讓下次衝突再現時,能更圓滿的解決。
如果情緒高漲,就快爆炸了,怎麼辦?陳志恆現場示範EFT情緒釋放術,邀請父母用力敲打身上穴位7-12下,並在心中默念「雖然我感覺到生氣、難過,但是我全然接納情緒。」同時給出解方-踩剎車、轉方向、走新路,協助父母拆解情緒未爆彈。「首先,覺察情緒時,在心裡喊停,強迫中斷情緒。接著,轉方向,轉移注意力,可以的話離開現場。最後,走新路,讓自己紓壓,將情緒安放,問問自己:「這是誰的情緒?」,別讓自己把沒處理好的情緒丟到孩子身上,用情緒勒索讓他害怕並配合自己。」陳志恆說。
▌用同理心及正向聚焦 開啟對話
瞭解青春期孩子暴衝的原因後,身為家長的我們該如何開啟對話?陳志恆利用一張椅子,演示當孩子被安排到輔導室後的情形-坐姿側背向人,面露不屑,滿臉的怨氣與拒絕溝通,此時他會跟孩子說:「我知道你被叫過來很不爽,如果你願意的話,請告訴我你怎麼了;但如果你不想說,我也會尊重你。」然後,十有八九,當他這樣破冰後,會發現孩子瞬間轉正身體,一臉驚訝的看著他。「我講這句話傳達出兩個訊息,第一,我是關心他的,我想知道他發生了什麼事,第二是尊重,我給了他選擇,說與不說。由於孩子周遭的大人常常是讓他講或讓他別講,沒想到居然有人給予選擇,於是瞬間有了不同體驗的孩子,會變得更願意配合。」陳志恆說。
陳志恆鼓勵家長多運用同理心及正向聚焦兩項技巧與孩子溝通。首先,用同理心同理孩子的狀態,接住他的情緒,使其感到被了解,就算情緒同理的不夠精準,孩子仍會感受到你的善意,有助於拉近彼此的關係。當同理心發揮效果後,父母可將眼光多聚焦在孩子正面與積極之處,這將成為給孩子帶來力量的肯定。陳志恆說,孩子的行為不會一成不變,與其在他沒做到時指責,不如在他做到時讚賞,「行為一旦被肯定就很容易保留」,就算孩子沒做到,退而求其次,只要有進步也行,久而久之,孩子會越來越好。請記得每個人的努力都需要被看見,因此,陳志恆也提醒爸爸媽媽,別忘了偶爾給自己一些肯定。
▌當個不落伍的父母
「現在青少年流行文化更迭速度快,爸爸媽媽別忘了定時、定期更新時下流行資訊,不懂的部份可以上網爬文,或不恥下問,千萬別無知,無知不可怕,但太無知很可怕。」王意中最後提醒父母,可以透過了解青少年流行文化,拉近彼此關係,藉由先分享自己,開啟對話,但請記得分享越生活越好,切忌說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