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6

《孩子心得分享》玻璃桌碎掉的剎那,成了永恆的記憶

受訪者:小麵 整理撰文:善牧台中中心社工 趙亭傑
(圖文轉自臺中市目睹家暴兒少防治網)

我們常說孩子目睹暴力是看不見的傷,可能會有人感到困惑,如果孩子們沒有被針對,會如何傷害到他們呢?或許從小麵的故事能讓我們看到事情是怎麼發生的。

小麵是我之前服務過的目睹暴力的孩子,大概在一年前順利的結案,選擇到外地讀書,因為某些原因他暫時回到台中,並且接受了我的邀約,希望透過他分享過往的故事,讓更多人看見,孩子們對於目睹家長們爭執甚至家暴後對自己有什麼影響,甚至這經驗將伴隨著自己成長…。

▐ 家庭暴力的圖像
暴力發生的剎那,成了無法抺滅的記憶,即使經過多年後,當時的景像依然鮮明。

圖說:我準備了許多牌卡,先讓小麵選擇一張代表關於代表家庭暴力的感受。

圖說:小麵選擇了這張,然後告訴我他在牌卡上看到的。

小麵:「嗯…怎麼說…很像兩隻魚被關起來,他們倆都失去自由,被困住逃不出去。」
我:「你記得你看見的第一次衝突嗎?」
小麵:「大概在我國小的時候吧,確切的時間我記不起來,當時爸媽吵得很大聲,阿公阿嬤都在客廳,外公外婆也被我爸叫過來,激烈爭吵中,我爸氣得用手捶破玻璃桌,家人們叫了救護車…。」

圖說:我請小麵畫出當時目睹家暴時,他人在哪裡?

我:「你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張桌子嗎?」
小麵:「對!ㄎㄨㄤ ㄌㄤ!那個畫面很震撼,我一直躲在牆角邊看著他們吵,突然我爸用拳頭捶破玻璃桌…,救護車來了,原本的喧譁爭吵,加上救護車的鳴笛聲,感覺一切好紊亂失控,我一直在哭覺得好累好累,我能做的只是一直看、一直看,後來救護車把爸爸接走,媽媽叫我回去睡覺,一切似乎才告一段落。」

害怕無助的童年

家裡的爭吵讓我的童年常在害怕無助、孤單與悲傷中度過。到了青少年時期則轉為焦慮煩悶、失望與痛苦,反而是到了學校,可以讓我暫時忘掉家裡的紛擾,找回快樂與放鬆的感覺。

圖說:我拿出情緒卡讓他挑選,每一次他爸媽爭吵時,他的心情變化,他選擇了悲傷、孤單、無奈、焦慮、煩悶、失望、痛苦這七種情緒。

我:「你還記得那段日子的感受嗎?」
小麵:「從那次之後他們很常爭吵,直到離婚後分開住,他們幾乎很少講話了。剛開始,我會覺得很『孤單』,因為他們在吵架時,我就沒人陪,接著想到家裡發生的恐怖事情就感到『悲傷』和『無奈』,但我什麼都沒辦法做。升上國中後,『焦慮、煩悶、失望、痛苦』出現了,但其實我在學校很快樂,只是回到家就要看狀況,通常吃完飯、洗完澡,我就回到自己的房間,無論他們在怎麼吵,我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到外面觀察他們了。」
我:「我記得你曾經提到你有主動幫忙叫警察,還把你爸拉走,不要再打你媽。」
小麵:「吵架我可以忍受,但如果有一方失控,我不希望有人受傷。」
我:「所以你在房間時,還是會注意外面的狀況,只是認為出去沒什麼幫助,不如不要介入是嗎?」
小麵:「嗯!」
我:「爸媽吵架時,如果你有任意門,你會想去哪裡呢?」
小麵:「我還是在房間就好,因為如果發生什麼事,至少有我可以幫忙。」
我:「他們吵完後,情況會有改善嗎?」
小麵:「吵完很容易又再吵,而且在他們吵架期間,原本約好全家一起參加的活動,我爸就會只帶我妹去,因為我爸最疼她。」「後來,我搬去隔壁房間睡之後,就更少跟我爸說話了,而且我越來越抗拒他的管教方式,他太愛碎碎念了,因此我在學校的生活反而很開心,可以逃避家裡的紛擾。」

可以自己決定的未來

我想成為一家之主,做一個成熟穩重的大人,有自己的事業,可以照顧好我的家人。

圖說:我運用了「扮家家遊」桌遊,讓他選擇未來期待自己能住的地方以及想同住的家人。

小麵:「這張是我自己,這是我妹、我媽還有我未來的女朋友,我希望我們可以住在同一層,這樣大家都可以有個照應。」
我:(對他選擇自己的人物感到好奇,便詢問他選擇的動機。)
小麵:「感覺就是有一個自己的事業,很成熟穩重,而且是一家之主,可以照顧好我的家人。」
我:「你爸呢? 」
小麵:「我沒辦法接受他跟我們住在一起,如果我有能力的話,會買一棟房子給他,我們還是不要住在一起比較好,雖然我爸媽離婚分居後,我和他沒有再那樣誓不兩立了,但我還是沒辦法接受他講話的方式。」

家庭暴力不是我的錯

長大才知道,大人的暴力不是我的錯;我也可以勇敢嘗試,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訪談尾聲,我讓小麵寫一張送給過去自己的卡片,讓他思考想對以前的自己說什麼。

小麵:「發生這些事情跟你沒有關係,你只要早點知道自己的興趣,勇敢爭取學習的機會,幫助自己如何看待事情的輪廓,然後要多點自信、勇於嘗試。」

與久違的小麵談話,想起過往與他會談時,他總是先為家人著想以及對未來感到迷惘的模樣,這次的訪談,小麵依然是個體貼的孩子,但多了幾分自信與成熟;不被過去束縛的他,很勇敢的為自己做了許多嘗試,希望能夠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身為小麵的目睹社工,很開心看到他的轉變與成長,相信未來當他遇到挑戰時,會有更多勇氣和能量去面對;更希望和小麵有一樣經歷的孩子,知道自己不孤單,有人願意陪你一起找到屬於自己的復原力與希望感。

註:訪談中使用牌卡及媒材:

1. 妙語說書人 Dixit(Jean-Louis Roubira設計)

2. 百變情緒卡(高淑貞教授設計)

3. 伴家家遊(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設計)

看不見的傷最重,目睹暴力受傷的心需要被包紮,善牧希望透過您的關懷、肯定與支持,凝聚這份力量成為孩子們的「傷痛復原力」。

✦ 支持See more 目睹兒復原計畫:https://goodshepherd.eoffering.org.tw/contents/project_ct?page=1&p_id=29

✦ 捐款索取「採蜜大冒險」:https://goodshepherd.eoffering.org.tw/contents/goods_ct?g_id=593

2024-09-24

嘉義小小志工營壓軸登場 小志工攜手璞玉學童玩懂復原力

2024年善牧復原力節小小志工體驗營嘉義場,在嘉義市聖若望主教座堂圓滿結束。活動當天雖然下著雨,小志工和家長共十多位夥伴風雨無阻,與璞玉計畫的學童攜手闖關,透過復原力來完成遊戲挑戰,在活動中互相扶持合作,激盪出寶貴又純真的情誼。

善牧嘉義中心璞玉計劃長期以來陪伴在地需要幫助的家庭,在週末提供多元學習課程,讓孩子在假日有地方可以學習,也減輕家庭在照顧孩子上的壓力。活動當天小志工們在認識了善牧的由來以及善牧在嘉義的服務後,起身展開今日的志工服務,陪伴璞玉孩童進行接下來的復原力闖關活動。

復原力(resilience)是善牧在協助服務對象時所運用的核心概念,是每一個人天生就擁有、能對抗逆境並正向建構未來的能力。在小小志工營當中,也期盼小志工們透過活動發覺自己體內所蘊含的能力,在與璞玉學童的相互合作及照顧中學習運用復原力。

活動闖關搭配復原力的五大積木,透過與其他人合力擺出特別隊形的「一拍即合」,學習社會支持網絡及無條件接納;以「碰出好時機」連線不同的讚美字卡,認識正向看待自我的能力;藉由「想像力就是超能力」的我畫你猜,發揮幽默的能力。還有「快來幫幫我」及「寶物保衛戰」分別帶著小志工們體驗社交與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探索生命的意義。

善牧嘉義區主任李旻珊分享:「有位璞玉的孩子平時需要服用ADHD藥物,但當天他剛好和比自己年紀還小的小志工同組,全程看著這孩子細心地照顧小志工,不僅幫忙撐傘避免同伴淋到雨,更專心地一起合作完成任務,儘管天氣不美麗,卻留下了許多暖心的畫面。」

善牧復原力節小小志工營來到第三年,在活動結束後的家長意見表單中收到許多鼓勵與讚美的回饋,非常感謝所有來賓留下的寶貴回應,也同時感謝過往參加的大家在活動結束後替善牧建立良好的口碑,讓每年小志工營報名的越來越踴躍,也讓每次的活動可以帶給孩子更多元的體驗。

2024-08-27

「今天很開心,因為我有幫助別人!」善牧小小志工台南場暖心落幕

善牧復原力節小小志工營台南場於8月10日順利落幕,當天有14位小志工含家長共計30多人來到善牧台南嬰兒之家,孩子們學習如何成為一名優秀的志工,幫助嬰兒之家的小寶寶們整理環境,同時透過活動認識善牧助人服務的核心—復原力。

善牧台南嬰兒之家提供0-2歲的嬰幼兒安置服務,以及0-12歲國內外收出養媒合。善牧台南區主任謝惠真向小志工們分享:「我們每個人都很幸福,有愛我們的爸爸媽媽,但在嬰兒之家的小寶寶們,可能就沒那麼幸運,因為不同的原因他們必須離開自己的家。不過,在這裡也是有愛他們的保育人員和社工,他們會幫孩子慶生,陪孩子玩,就像他們的父母一樣。」

小志工們認識了善牧台南嬰兒之家的服務工作後,就要開始進行志工服務囉!「老師我知道!志工就是自願來幫忙的。」雖然年紀還小,但小志工們都很清楚志工服務的意涵,大家分配完各自負責的區域、拿起掃具,有人負責擦窗台,有人負責掃地,也有的小志工負責把小朋友的玩具一個一個的擦拭乾淨,一起加入善牧的行列,共同維護寶寶們生活空間的整潔。

在完成服務工作之後,謝惠真帶著大家參觀寶寶們的活動空間,小志工們隔著窗戶跟寶寶們揮揮手,眼神中散發出滿滿的關愛。透過現場導覽,小志工們更了解寶寶們的生活與居住環境,也讓剛剛的志工服務工作增添了更多意義。

結束導覽後,善牧的夥伴帶著小志工們認識每個人天生就擁有的復原力,善牧一直運用「復原力」(resilience)的概念來協助服務對象,我們也期盼小志工能透過認識復原力,在生活中能獲得更多的能量來面對困難,藉由生動的故事與簡單的遊戲,小志工們認識善牧復原力五大積木中:社交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社會支持網路及無條件接納。

在活動尾聲的有獎徵答中,小志工們對於活動中的所見所聞都印象深刻,不論是善牧會祖的名字或善牧台南嬰兒之家的服務內容都能快問快答,更有孩子分享到「今天很開心,因為我有幫助別人!」為活動畫下完美的句點。

2024-08-22

高雄中心暑期生活營 帶孩子走讀文化體驗環保

善牧高雄中心長期服務新住民和單親家庭,在一線服務過程中看見許多家長為顧及家計,暑假期間難以照顧到孩子全方面的需求。為減輕家長的負擔,善牧高雄中心於07/22-08/02透過暑期生活營給予孩子多元學習的機會。為能讓新住民的孩子有機會認識在地社區發展的文化脈絡,營期第一週以實際走訪社區,學習當地文化背景,透過歷史的角度觀察鳳山街區內的寺廟、古蹟和商店,認識其背後所蘊含的人文故事。

 領隊老師有文史工作的背景,又同時具有導遊的身分,還特別會畫畫,很快就和孩子們打成一片。大家從鳳山婦幼館出發,走過曹公圳、鳳山車站、鳳儀書院、平成砲台等地。原本善牧夥伴還擔心天氣炎熱,孩子們會不會太辛苦,結果他們不僅不會累,還全程緊跟老師的腳步。回到教室後,老師帶著孩子們回顧到訪景點的照片,邀請孩子挑選並將其畫下來,最後全班的同學一起完成一幅鳳山地景圖。作畫時老師給了孩子們一點挑戰,讓他們直接使用簽字筆在白紙上畫出骨架,再進行著色,有孩子分享雖然有圖片參考,但無中生有的過程並不容易,不過在完成的當下感到十分有成就感。

 而隨著近年全球環保意識不斷提升,第二週邀請到啥咪玩藝美術教學團隊,以環境保育為概念引導孩子完成不同的作品。孩子來到戶外觀察花草樹木的樣貌,並蒐集落葉、樹枝等天然素材搭配老師事先準備好的樹皮,進行大樹的創作。除此之外,也帶著孩子用布料搭配白紙上的小人進行服裝設計、以保育類動物為主題來創作刮墨畫、透過使用過後清洗乾淨的養樂多罐來製作泡泡土容器。

此外,這週孩子們前往高雄旗山,在糖廠內的香蕉園學習其栽種的方式、不同的品種以及香蕉樹生長週期每個部位是如何被完整善用的永續概念。下午也有香蕉包、竹蟬等手作時間,孩子們能藉此親身體驗到香蕉除了食用以外,它的葉子、根莖也都能發揮不同功用,達到資源再利用。

 雖然連續兩年營隊都有遇到颱風的侵擾,確實打亂許多營隊的安排,也造成善牧夥伴們及家長們的諸多不便與辛勞,但當看見孩子在營隊中願意互相幫忙,原本內向的孩子變得更勇敢,願意主動舉手上台分享課程中的感受以及所學所獲,一切的努力都值得了。

2024-08-14

善牧第九屆爸比媽咪節 解鎖孩子的青春危機💣

這是怎麼了?過去會親暱地和我分享學校、生活裡的大小事;偶爾還能跟我撒撒嬌的那個小孩跑哪去了?進入青春期後,不管問什麼,他總是說:「嗯、還好、沒有就那樣。」我們變得無話可說,他和我之間陌生而疏離,從前那個貼心的小棉襖好似轉瞬就消失了?您也曾遇到這樣的情況嗎?

113年第九屆善牧爸比媽咪節以「解鎖孩子的青春危機」為題,邀請連續多年蟬聯博客來百大暢銷書作家的諮商心理師陳志恆;及曾為《親子天下》嚴選部落客,演講場次逾3000場的臨床心理師王意中,7月下旬起於高雄、台南、台北南北開講,和爸爸媽媽一起解密孩子的青春期風暴。

▌瞭解青少年階段子女的發展特徵
青春期是人體生殖及生理機能邁向成熟;心理和生理由兒童轉變為成人,同時發展自我認同的階段。這個時期的孩子,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以「我」為出發點進行思考;他們腦中有一群想像的群眾,總認為自己是全場矚目的焦點;卻又在意旁人對自己的看法與評價,期待獲得他人的肯定,有些孩子甚至從旁人的眼光中來拼湊出自己的樣貌。

臨床心理師王意中表示,親子關係隨著孩子年齡增長,將逐步產生變化。一般而言,幼兒園時期是彼此最親密的階段;上小學後,關係逐漸趨淡,到了高年級,孩子開始往同儕靠攏;升上國高中,功課壓力又接踵而來,見面機會已不多,有時甚至一天都說不上幾句話。

面對親子關係的改變,和正面臨身心轉變的孩子,王意中直言:「爸爸媽媽們,孩子上國中後,可以往後退就往後退吧。」他進一步指出,這個階段的孩子很微妙,對自己沒那麼熟悉,但身心的變化,又讓他們變得敏感,他們常常只想到自己,一點也不在乎你,但你「千萬別管他。」他建議父母試著站在孩子的立場上思考,學習看見、解讀行為表象後的原因,不要第一時間就批判、說教,久而久之,當孩子看見你的身教,他們也會依樣畫葫蘆。「我們怎麼對孩子,未來孩子就怎麼對我們,因此,若不想孩子做出你不喜歡的舉動,那麼就提醒自己別有那樣的行為表現。」王意中說。

諮商心理師陳志恆則表示,青春期的孩子大腦就像一處工地,整天乒乒乓乓,導致情緒陰晴不定,甚至跟父母對立,這是這個階段正常的生理反應,孩子也不好受。因此,提醒父母「請把自己當作家具」,別一直刷存在感,尋求孩子關注,這樣他們會覺得煩;然而,當他需要你時,不能找不到你幫忙。

▌我怎麼生氣 你才不生氣
「媽媽,我到底可以怎麼生氣,大聲你有意見;不看你,你有意見;跺腳你有意見;嘟嘴你有意見,我到底可以怎麼生氣?」王意中說,每個家庭對於孩子的情緒表達,標準界線不同,但偏偏許多家長和老師,壓根沒好好想過這個問題。大家常常是氣半天,卻不知道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麼,就更別談孩子是否理解了,因為大人根本沒讓他們有跡可循。他提醒,任何情緒都有存在的必要,父母該做的是引導孩子好好地表達情緒。

陳志恆援引衝動行為循環的七個階段來說明,並提出每個階段的因應策略供父母參考。他說:「情緒變化一般從冷靜期開始,歷經誘發期、焦躁期、加速期逐步上升,直至高峰期爆炸,而後緩降期開始降溫,最後到恢復期平復情緒。孩子受到外在刺激,該爆未爆,情緒還處於冷靜期時,爸爸媽媽可透過正向聚焦,鼓勵期待行為;當情緒前進至誘發期,請嘗試移除或中斷誘發因素;進入焦躁期後,則試著同理,並提供選擇,協助轉移注意力;然而,若前面的策略都不見效,情緒已然進入加速期,此時請父母先穩定自己的情緒,不要跟著孩子一起爆,保持冷靜,靜待高峰期的出現。一旦情緒攀升至高點,若不會出現傷害,就讓它爆,但當傷害可能現身時,保護自己的安全是首要考量。過了高峰期後,則請記得給孩子空間和時間冷靜,千萬別在緩降期就講道理,誘發另一階段的衝突;最後,待孩子情緒完全平穩了,再與之回顧討論,切記討論並非指責,而是了解雙方的期待,讓下次衝突再現時,能更圓滿的解決。

如果情緒高漲,就快爆炸了,怎麼辦?陳志恆現場示範EFT情緒釋放術,邀請父母用力敲打身上穴位7-12下,並在心中默念「雖然我感覺到生氣、難過,但是我全然接納情緒。」同時給出解方-踩剎車、轉方向、走新路,協助父母拆解情緒未爆彈。「首先,覺察情緒時,在心裡喊停,強迫中斷情緒。接著,轉方向,轉移注意力,可以的話離開現場。最後,走新路,讓自己紓壓,將情緒安放,問問自己:「這是誰的情緒?」,別讓自己把沒處理好的情緒丟到孩子身上,用情緒勒索讓他害怕並配合自己。」陳志恆說。

▌用同理心及正向聚焦 開啟對話
瞭解青春期孩子暴衝的原因後,身為家長的我們該如何開啟對話?陳志恆利用一張椅子,演示當孩子被安排到輔導室後的情形-坐姿側背向人,面露不屑,滿臉的怨氣與拒絕溝通,此時他會跟孩子說:「我知道你被叫過來很不爽,如果你願意的話,請告訴我你怎麼了;但如果你不想說,我也會尊重你。」然後,十有八九,當他這樣破冰後,會發現孩子瞬間轉正身體,一臉驚訝的看著他。「我講這句話傳達出兩個訊息,第一,我是關心他的,我想知道他發生了什麼事,第二是尊重,我給了他選擇,說與不說。由於孩子周遭的大人常常是讓他講或讓他別講,沒想到居然有人給予選擇,於是瞬間有了不同體驗的孩子,會變得更願意配合。」陳志恆說。

陳志恆鼓勵家長多運用同理心及正向聚焦兩項技巧與孩子溝通。首先,用同理心同理孩子的狀態,接住他的情緒,使其感到被了解,就算情緒同理的不夠精準,孩子仍會感受到你的善意,有助於拉近彼此的關係。當同理心發揮效果後,父母可將眼光多聚焦在孩子正面與積極之處,這將成為給孩子帶來力量的肯定。陳志恆說,孩子的行為不會一成不變,與其在他沒做到時指責,不如在他做到時讚賞,「行為一旦被肯定就很容易保留」,就算孩子沒做到,退而求其次,只要有進步也行,久而久之,孩子會越來越好。請記得每個人的努力都需要被看見,因此,陳志恆也提醒爸爸媽媽,別忘了偶爾給自己一些肯定。

▌當個不落伍的父母
「現在青少年流行文化更迭速度快,爸爸媽媽別忘了定時、定期更新時下流行資訊,不懂的部份可以上網爬文,或不恥下問,千萬別無知,無知不可怕,但太無知很可怕。」王意中最後提醒父母,可以透過了解青少年流行文化,拉近彼此關係,藉由先分享自己,開啟對話,但請記得分享越生活越好,切忌說教!

2024-08-13

看見沒有傷的痛 陪伴目睹兒踏上復原之路

文/善牧基金會使命發展及培育辦公室 湯靜蓮修女

教會十分重視家庭,教宗若望保祿二世提到家庭教會的概念(JPII, Letter to Families, n.3),因為家庭是教會共融的一種明確啟示和實現。家庭成員的關係就如同聖父聖子在聖神內共融的記號和形象,透過夫妻彼此相愛、相互尊重包容,並悉心合作來教養子女,幫助子女學習倫理價值、恭敬天主及妥善運用自由,為社會生活中自由、安全和友愛奠定良好基礎。然而善牧基金會從服務遭受家暴婦女及其子女中發現,天主如此美妙的計畫在充滿暴力的家庭難以實現。

暴力對家庭造成的影響,不只是受暴的當事人,家庭中的兒童經常目睹一方遭受暴力行為,也會深深被負面情緒影響著,即便他們沒有直接遭受暴力侵害,但對心裡造成的影響,就像看不見的傷口,會在心上發炎、化膿,進而外顯在行為上。從服務中發現,許多出現創傷反應的目睹兒,往往已經在暴力產生的不安環境中,好多好多年。

小祐及小萱是善牧目睹暴力兒童中心服務的孩子,曾經目睹母親受暴長達十多年,從小看著爸爸打媽媽,媽媽為了家庭的完整隱忍暴力,直到她們青春期來臨,心靈劇烈的創傷達到頂點,痛苦自殘、煩躁不安、做惡夢、人際互動困難、用家中常見的激烈方式解決問題……,媽媽才意識到在家暴環境中,不只自己痛苦,也帶給孩子很多的不安與恐懼,於是向善牧求助,勇敢逃離暴力環境,並藉由專業輔導、諮商,幫助孩子重新找回生活秩序與規則。

這些目睹家庭暴力的大孩子,初期接觸需要花不少時間建立信任關係,為了讓他們敞開心房,運用多元方式,像是:遊戲、戲劇、藝術創作等方式引導互動,等待孩子願意述說自己的經歷與感受。對這些孩子而言,能夠開口將自己的經歷與感受「說出來」,就是一件自我療癒的事情。我們除了陪伴、接住孩子的情緒、幫助他們重新整理創傷經驗,鼓勵適時表達自己感受,也將家長帶進修復孩子創傷的歷程中,增進家庭親子關係,促進良性互動。

為了幫助目睹兒,善牧推出全臺第一個以目睹兒少為主體的「SEE MORE目睹兒復原計畫」知識網站,針對專業人員、家長及目睹兒分為三個版本,為目睹兒議題分段施力。「專業版」於2016年上線,內容培力社工、 教師、司法人員、警察等與目睹兒少接觸的重要他人;「家長版」於2019年上線,期待讓家長從中得到支持與資源,協助找回自己的價值與力量;「當事人版」也將於今年上線,透過網站能讓目睹兒獲得情緒支持、知識及尋求幫助的管道,接住更多未進入服務網絡的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