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12

預防及消除對婦女和女孩的暴力 善牧發起「無暴『桔』祥日」響應國際運動

文/善牧基金會使命發展及培育辦公室 湯靜蓮修女

每年11月25日的「消除對婦女暴力國際日」到12月10日的「人權日」是聯合國發起「16日反性別暴力行動」(「The 16 Days of Activism Against Gender-Based Violence」)國際性年度運動,許多國家紛紛舉辦相關活動,一同呼籲預防及消除對婦女和女孩的暴力。聯合國婦女署(UN Women)從2009年開始將每月25日訂為「橙色日」(Orange Day),以橙色象徵著光明未來和一個沒有暴力侵害的世界,鼓勵全球參與者身穿橙色衣服「對暴力說不」。

台灣在2011年三讀通過「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施行法」,自2012年起施行。而善牧也從2012年開始,每年響應聯合國Orange Day預防及消除對婦女和女孩的暴力行動,透過與企業、名人倡議,實踐「反暴力」;邀請民眾響應橘色運動,進行各式主題照片/影片募集活動;號召網絡夥伴、服務對象以蓋手印、比手勢、穿上橘色相關配件等方式加入宣示,一同推廣、關注此議題。

暴力不只是在身體上造成傷害,對心理的傷害也不容小覷。善牧服務過許多受暴婦女,曾有過被家暴經驗的婦女小P告訴我,她最害怕晚餐時刻,因為常常不知道自己說錯了什麼惹怒丈夫,讓他暴怒而拳打腳踢,每天都膽顫心驚小心翼翼,好好吃飯成了一種奢望,身形日益消瘦;也有來自家暴環境的目睹暴力兒童丁丁,雖然沒有直接受暴,但處於家暴環境中,經常用餐不穩定,剛到善牧家園的他,每餐可以吃兩三碗飯,食量遠遠大於該有的年紀,經了解才明白丁丁之前家中生活常常這餐吃完不知道下一餐在哪裡,因此有東西吃的時候就會努力地吃……

飲食是最基本的生理需求,因此,今年善牧無論是Orange Day標語、或是邀請民眾參與的網路活動都鎖定在食材上。Orange Day標語以「無暴『桔』祥日」為主題,「桔」是代表著響應orange day預防及消除對婦女和女孩的暴力行動,而桔子有吉祥之意思,想向大眾傳達——無暴力的日子就是吉祥、平安好日子;在主題的子活動中,包括了靜態展、影展、各地宣導活動,以及全台「無暴桔料理」網路照片徵件,從餐桌料理展開無暴力概念,點亮未來。

「無暴桔料理」徵件活動持續到11月20日,只要在活動期間分享訊息、上傳料理照,皆能參與抽獎,更多活動細節歡迎至善牧基金會Facebook粉絲頁,邀請民眾「終結暴力」,擁有平安好日子。

🧡立即參與 >> https://pse.is/6j9swh

2024-11-08

高雄中心年輕爸媽活動🎉當我們同在一起 增進孩子五感體驗

為了讓服務更貼近社區民眾,也讓年輕爸媽們多了解孩子及培養親子互動的時間,善牧高雄中心日前舉辦「當我們同在一起」親子活動,這個系列主題包括了兩種體驗,年輕爸媽們可依有興趣的內容參加。第一種是在高雄在地圖書館舉辦的繪本說故事活動,由職能治療師帶著親子們進入故事情節的想像空間,進而激發孩子們的認知及表達;另一種則是在高雄婦幼館舉辦,以遊戲為媒介,帶著家長陪伴孩子參與團體活動,並從他們互動時的情況和反應,更了解自己孩子的成長發育。

繪本活動中,職能治療師會先引導孩子,像是「坐好」、「舉手」等指令,如果發現孩子不回應,職能治療師會依孩子幾歲幾個月來觀察,帶著家長了解孩子不說話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個性內向還是無法理解等。「大家一起看看小金魚到哪裡去了?」「毛毛蟲在哪裡呢?」孩子跟著老師的話語,運用各種道具在活動空間中翻找繪本裡的主角,接著把找到的金魚放到指定的圈圈裡或拿給老師,活動設計主要是觀察孩子們的認知能力。

高雄中心組長林怡萱說:「有別於3C遊戲的『即時回饋』機制,我們希望孩子和家長們都能夠慢下來且靜下來,回到真實世界中互動,這對孩子的成長發育是很重要的。」

老師依場次報名的孩子年齡層來規劃每一堂的上課內容,以輕鬆的方式讓家長具備孩子發展的概念和知能,以及促進親子互動的關係和技巧。同時也讓孩子們之間學習彼此做朋友。像有些孩子比較害羞、有的孩子個性熱情,在活動中讓孩子自己去嘗試在團體生活中,可以怎麼樣跟別人互動。也許過程中,有孩子會因陌生而大哭,或是看到其他小朋友跑就跟著跑,但這就是教家長與孩子們「社會化」的好機會。

因為孩子如果沒有太多這樣的機會,之後到外面的環境時,容易感到受挫或被誤解而被家長責備。有時候,孩子在活動中不說話,但會一直好奇地東張西望想要探索環境,就可能是因為在家悶太久,這時候老師就會跟家長建議:「多帶孩子接觸外界,增加對孩子的刺激。」

另一種以遊戲為媒介的活動,是運用音樂、圈圈、玩偶等,以「鱷魚吃西瓜」為主題,用玩偶跟孩子做互動,邀請小朋友們想像一起吃西瓜,然後再想像吃到西瓜籽,肚子也許就變得像汽球一樣大,接著再看孩子們的反應,有些孩子哈哈大笑,有些孩子覺得很困擾,但是大部份孩子都可以適應。

有位孩子是阿嬤帶大的,他在活動剛開始時很生澀,但漸漸地他覺得自在有趣,就跟著其他小朋友一起做,阿嬤也在旁陪伴著孫子,努力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看到孩子漸入佳境,阿嬤也了解到回家可以怎麼照顧孫子。還有一位小孩在活動中不小心重心不穩,弄倒另一位小孩,家長就忍不住責備自己的孩子,後來家長自己也覺得自己對孩子太嚴格,社工鼓勵家長,可以常常參加活動,許多時候不是孩子的錯。

2024-10-30

無暴桔祥日-有桔日,花蓮小農合作肚臍柑 🍊

今年「無暴桔祥日」邀請到花蓮的Ina小農舒世華,提供其所種植的肚臍柑作為捐款滿額禮,希望透過象徵「吉祥」的桔子,一同邀請大家支持無暴力行動,沒有暴力的日子就是天天有「桔」日。

舒世華在花蓮舞鶴的一處山坡地,種植不同的水果,有葡萄柚、柳丁、文旦、蜜柚以及這次提供的肚臍柑。舒世華表示,他和丈夫在農地每天都至少要花五到六個小時以上,為了能產出好品質的水果,從剪枝、補胎到施肥等樣樣親手做,更堅持不用除草劑,雜草都是親自處理,以維護品質,工作之餘只要有時間也會到農會的產銷班去學習,精進自己的技術。舒世華強調,要種出品質好的水果,最重要的就是要有愛心和耐心。Ina每天都會到農地一株一株的觀察自己的果樹有沒有甚麼變化,每當發現一些異狀,如葉子變黃或有蟲蛀,就採取相應的措施。

為一同響應無暴「桔」祥日,舒世華提供自己引以為傲的肚臍柑作為此次的捐款滿額禮,她表示肚臍柑被譽為柑橘界的極品,每一顆都是她細心照顧以及堅持採有機方式種植,果肉飽滿,酸甜適中,柑橘香味突出,她也分享若是用了除草劑,果實的肉質會變硬,相對也會影響其水份及甜度。

舒世華分享到自己的親友曾經也受暴力之苦,看到部落的婦女需要帶著孩子躲避暴力的對待,心中總是相當的不捨。藉由這次的合作,舒世華表示能透過自己種植的水果邀請到善心人捐款一同重視女性受暴的議題,相當開心,謝謝大家的支持與愛心。

即日起至 11 月 30 日止,只要捐款滿 1780 元,即可索取花蓮小農有機肚臍柑一箱( 5 斤 / 1 箱),滿額禮數量有限,索取完為止。邀請您一同支持善牧預防暴力教育工作,一起邁向更祥和、平安的好日子!

🍊 嚐嚐來自花蓮小農的有機肚臍柑 🍊
>> https://pse.is/6mjkag

2024-10-22

得力住宅宣導自立生活服務 說出想望 為自立做充足準備

文/北區宣導企劃部專員 胡家韻

在得力住宅的服務經驗中,善牧夥伴深感在安置或寄養家庭的孩子邁向自立之路時,提早做好充足預備的重要性,因此從109年開始,善牧得力住宅的服務向外延伸,前進安置機構或是深入社區,針對台北市家外安置(有自立需求)的孩子及相關網絡人員,透過開放式團體及課程、體驗等宣導活動,讓這群青少年對未來自立生活的模樣有個輪廓,並試著從自己的想望中,先做好朝向目標邁進的準備。

團體課程的第一堂課,通常會請青少年想像未來生活的模樣,也就是期待的生命樣貌,再帶著孩子對應到現實生活中,像是生活開銷、人際關係及生活規劃,讓青少年落實到生活中去做連結及練習。例如:財務管理,善牧社工會帶著孩子列生活開銷,做收支財務的管理。有些孩子不知道一瓶洗髮精多少錢?社工就會建議他:「下次去逛街,可以看看喜歡的沐浴乳一瓶多少錢?」、「你知道一個月瓦斯費多少錢嗎?可以回去問寄養媽媽喔。」,希望孩子們能開始打開生活瑣事的毛細孔,透過自己的行動或身邊的資源為生活找答案。

在對生活的想像中,曾有位青少年說,自立後她一個月開銷要10萬元,因為要養另一半和小孩,抽絲剝繭後,社工了解到在她的觀念裡,她透過擔起養家的全部責任來換取渴望的愛;另一位孩子則是想住30-40坪的房子,乍聽之下,大家可能會覺得他沒有現實感,但其實他的原生家庭經濟條件比較寬裕,過去都是住在大大的房子裡,所以他才有這樣的想法,了解原因後,才能知道孩子為何這麼想?就知道如何陪伴青少年朝著目標前進。如果收入無法負擔,有什麼解決方法?如何退而求其次,找到自己覺得舒服但是又能夠負擔的生活方式。同時,也帶他們去求職網站查詢,他們想要的收入的工作類型是什麼?自己是否能勝任?就這樣,一步步帶著青少年有預備自立的對話和思考。

談到青少年面對離園的心理準備,有時候孩子因為即將要自立的壓力,出現行為退化、鬧情緒、生氣甚至攻擊的行為,來到得力住宅時,當社工們帶著他們回想、整理自己離園的那段時間與家園的互動關係,自己也理解到當時是什麼原因造成心裡的不安和煩躁。

得力住宅主任游雅婷說:「準備自立的孩子,可能因害怕、擔心、捨不得,內心會有一些『小劇場』,這是必經的歷程,我們想讓青少年知道,多做準備就是希望讓他出去生活時,不至於手忙腳亂。」曾經有孩子們在這樣的對話中,發現自己誤會了當時機構的社工,還主動回機構跟社工道歉。在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能學習認真思考每一段關係,如果有誤解的地方即早修復和好,會讓自己的肩膀更輕鬆,情緒也能得到開闊的釋放。

另一方面,在面對自立生活時,有些住民因為不習慣回家只有自己和空蕩蕩的房間,所以就一直找朋友在外面玩,或是玩手遊、掛機(跟朋友一直處於通話狀態),用這樣的方式來「面對自己的孤獨感。」以致於影響作息和電信費增加,那是因為他們渴望與人有連結。所以在宣導課程中,帶著孩子學習認識自己,創造不同的生活經驗,盤點自己周圍的資源,做為未來規劃時間的選項也是很重要的。也就是要學習探索及尋找自己的價值所在,知道自己是重要珍貴的。

「在善牧的安置系統裡,在孩子進來家園時,社工們就在為他離開後的自立做準備。」游雅婷形容,去年的宣導活動,邀請四位曾在得力住宅生活的住民擔任「自立講師」,在團體及課程中,以學長姐的身份跟這群即將自立的青少年分享這段很不容易且還在進行中的自立生活,特別是心裡上的驚慌、恐懼、害怕等不安全感。「從沒有想過,存款一下就花完了!」、「半工半讀的日子裡,常因睡過頭,後來學業被當了。」自立生活難免會出現這些出乎意料的狀況,社工會跟青少年說:「這是每一個人長大都需要經歷的過程,學習為自己的生活負責,或許現在的你會覺得為何自己這麼早就要學這些事,但人生繼續往前走,你會發現自己比身邊其他的人更早學會,也學習更多生活必要的能力。」

進而透過支持及正向肯定,在青少年蛻變成「大人」的過程,給予即時重要的幫助,游雅婷說:「在這三堂自立生活課程中,這群青少年不需要學會所有東西,但至少有這個概念,當他在未來遇到問題時,想到曾經有聽過社工這樣說,就不會就卡在那裡,而是知道可以去問,好比手中有一個地圖,當時不一定走在那裡,但現在可以按圖索驥,知道方向,這樣就很棒了!」希望孩子上完這些課帶走的禮物是「對自己的認識和放心」。游雅婷鼓勵每位邁向自立的青少年:「每一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是自己生命的主人。只是每個人的家,可能長得不一樣。看到自己的辛苦,是存在著另一層特別的價值和意義的。」

2024-09-26

《孩子心得分享》玻璃桌碎掉的剎那,成了永恆的記憶

受訪者:小麵 整理撰文:善牧台中中心社工 趙亭傑
(圖文轉自臺中市目睹家暴兒少防治網)

我們常說孩子目睹暴力是看不見的傷,可能會有人感到困惑,如果孩子們沒有被針對,會如何傷害到他們呢?或許從小麵的故事能讓我們看到事情是怎麼發生的。

小麵是我之前服務過的目睹暴力的孩子,大概在一年前順利的結案,選擇到外地讀書,因為某些原因他暫時回到台中,並且接受了我的邀約,希望透過他分享過往的故事,讓更多人看見,孩子們對於目睹家長們爭執甚至家暴後對自己有什麼影響,甚至這經驗將伴隨著自己成長…。

▐ 家庭暴力的圖像
暴力發生的剎那,成了無法抺滅的記憶,即使經過多年後,當時的景像依然鮮明。

圖說:我準備了許多牌卡,先讓小麵選擇一張代表關於代表家庭暴力的感受。

圖說:小麵選擇了這張,然後告訴我他在牌卡上看到的。

小麵:「嗯…怎麼說…很像兩隻魚被關起來,他們倆都失去自由,被困住逃不出去。」
我:「你記得你看見的第一次衝突嗎?」
小麵:「大概在我國小的時候吧,確切的時間我記不起來,當時爸媽吵得很大聲,阿公阿嬤都在客廳,外公外婆也被我爸叫過來,激烈爭吵中,我爸氣得用手捶破玻璃桌,家人們叫了救護車…。」

圖說:我請小麵畫出當時目睹家暴時,他人在哪裡?

我:「你印象最深刻的是那張桌子嗎?」
小麵:「對!ㄎㄨㄤ ㄌㄤ!那個畫面很震撼,我一直躲在牆角邊看著他們吵,突然我爸用拳頭捶破玻璃桌…,救護車來了,原本的喧譁爭吵,加上救護車的鳴笛聲,感覺一切好紊亂失控,我一直在哭覺得好累好累,我能做的只是一直看、一直看,後來救護車把爸爸接走,媽媽叫我回去睡覺,一切似乎才告一段落。」

害怕無助的童年

家裡的爭吵讓我的童年常在害怕無助、孤單與悲傷中度過。到了青少年時期則轉為焦慮煩悶、失望與痛苦,反而是到了學校,可以讓我暫時忘掉家裡的紛擾,找回快樂與放鬆的感覺。

圖說:我拿出情緒卡讓他挑選,每一次他爸媽爭吵時,他的心情變化,他選擇了悲傷、孤單、無奈、焦慮、煩悶、失望、痛苦這七種情緒。

我:「你還記得那段日子的感受嗎?」
小麵:「從那次之後他們很常爭吵,直到離婚後分開住,他們幾乎很少講話了。剛開始,我會覺得很『孤單』,因為他們在吵架時,我就沒人陪,接著想到家裡發生的恐怖事情就感到『悲傷』和『無奈』,但我什麼都沒辦法做。升上國中後,『焦慮、煩悶、失望、痛苦』出現了,但其實我在學校很快樂,只是回到家就要看狀況,通常吃完飯、洗完澡,我就回到自己的房間,無論他們在怎麼吵,我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到外面觀察他們了。」
我:「我記得你曾經提到你有主動幫忙叫警察,還把你爸拉走,不要再打你媽。」
小麵:「吵架我可以忍受,但如果有一方失控,我不希望有人受傷。」
我:「所以你在房間時,還是會注意外面的狀況,只是認為出去沒什麼幫助,不如不要介入是嗎?」
小麵:「嗯!」
我:「爸媽吵架時,如果你有任意門,你會想去哪裡呢?」
小麵:「我還是在房間就好,因為如果發生什麼事,至少有我可以幫忙。」
我:「他們吵完後,情況會有改善嗎?」
小麵:「吵完很容易又再吵,而且在他們吵架期間,原本約好全家一起參加的活動,我爸就會只帶我妹去,因為我爸最疼她。」「後來,我搬去隔壁房間睡之後,就更少跟我爸說話了,而且我越來越抗拒他的管教方式,他太愛碎碎念了,因此我在學校的生活反而很開心,可以逃避家裡的紛擾。」

可以自己決定的未來

我想成為一家之主,做一個成熟穩重的大人,有自己的事業,可以照顧好我的家人。

圖說:我運用了「扮家家遊」桌遊,讓他選擇未來期待自己能住的地方以及想同住的家人。

小麵:「這張是我自己,這是我妹、我媽還有我未來的女朋友,我希望我們可以住在同一層,這樣大家都可以有個照應。」
我:(對他選擇自己的人物感到好奇,便詢問他選擇的動機。)
小麵:「感覺就是有一個自己的事業,很成熟穩重,而且是一家之主,可以照顧好我的家人。」
我:「你爸呢? 」
小麵:「我沒辦法接受他跟我們住在一起,如果我有能力的話,會買一棟房子給他,我們還是不要住在一起比較好,雖然我爸媽離婚分居後,我和他沒有再那樣誓不兩立了,但我還是沒辦法接受他講話的方式。」

家庭暴力不是我的錯

長大才知道,大人的暴力不是我的錯;我也可以勇敢嘗試,成為更好的自己。

在訪談尾聲,我讓小麵寫一張送給過去自己的卡片,讓他思考想對以前的自己說什麼。

小麵:「發生這些事情跟你沒有關係,你只要早點知道自己的興趣,勇敢爭取學習的機會,幫助自己如何看待事情的輪廓,然後要多點自信、勇於嘗試。」

與久違的小麵談話,想起過往與他會談時,他總是先為家人著想以及對未來感到迷惘的模樣,這次的訪談,小麵依然是個體貼的孩子,但多了幾分自信與成熟;不被過去束縛的他,很勇敢的為自己做了許多嘗試,希望能夠達成自己設定的目標。身為小麵的目睹社工,很開心看到他的轉變與成長,相信未來當他遇到挑戰時,會有更多勇氣和能量去面對;更希望和小麵有一樣經歷的孩子,知道自己不孤單,有人願意陪你一起找到屬於自己的復原力與希望感。

註:訪談中使用牌卡及媒材:

1. 妙語說書人 Dixit(Jean-Louis Roubira設計)

2. 百變情緒卡(高淑貞教授設計)

3. 伴家家遊(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設計)

看不見的傷最重,目睹暴力受傷的心需要被包紮,善牧希望透過您的關懷、肯定與支持,凝聚這份力量成為孩子們的「傷痛復原力」。

✦ 支持See more 目睹兒復原計畫:https://goodshepherd.eoffering.org.tw/contents/project_ct?page=1&p_id=29

✦ 捐款索取「採蜜大冒險」:https://goodshepherd.eoffering.org.tw/contents/goods_ct?g_id=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