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少條例施行30週年!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創辦人暨現任董事湯靜蓮修女榮獲衛生福利部頒發「兒少性剝削防制有功人士」獎項,不僅是對善牧服務的肯定,也是彰顯湯修女長期以來對社會的貢獻。
1977年到1985年,台灣經濟快速發展,未成年性剝削問題伴隨著經濟起飛日益嚴重。在西方有近二百年婦幼庇護服務經驗的善牧修女會應天主教台北教區總主教賈彥文的邀請,1987年接手經營全台灣第一所民間24小時少女中途之家,並從事預防工作。
湯修女走訪花東地區、婦職所、少年觀護所,從服務經驗中發現,家庭暴力、貧困環境和經濟誘惑的陷阱,讓少女落入複雜的性交易犯罪黑市的控制。許多遭受性剝削的少女來自有家暴情形的家庭,母親因無法忍受虐待而離家,父親失能後,將女兒亂倫或賣至色情行業。因此,湯修女推動法律制定,透過法律遏止少女被販賣,也從受暴母親著手,展開家庭暴力保護服務,讓母親離家時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到庇護家園,預防少女遭受亂倫、虐待,並積極推展出受暴兒童、目睹暴力兒童、新住民家庭等更多服務工作,防治從家暴衍生出來的危機。
善牧一方面回應少女的需要,一方面協助青少年工作制度的建立,針對社區中高風險少年,善牧從不放棄給予協助,1996年善牧承接全台第一所「萬華少年服務中心」,期望能從源頭預防,透過個案輔導提供性剝削兒少後追服務,街頭宣導性剝削、兩性及性教育議題,也給予徘迴社區的少年一個穩定的據點安歇,建立正向關係。
然而,隨著科技進展,性剝削樣態大量快速移轉為數位性剝削,外展少年中心因應時代轉變,展開預防數位性剝削服務,運用活潑互動的教育宣導,提升兒少對數位安全的敏感度,知悉自我保護和求助管道資源。
善牧相信,每一個兒少性剝削故事的背後,都意涵著孩子如何受到學校、家庭、社會與時代趨勢的影響,因而涉入性剝削的風險。兒少行為是一種警示,提醒人們身邊有許多不良事件發生,而在這些隱於背後錯綜複雜的原因,要有更多的理解和看見,才能守護兒少安全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