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牧基金會|復原力網站 第四章 Casita ( 小屋 ): 一個激發韌性的方法

第四章 Casita ( 小屋 ): 一個激發韌性的方法

第一節 激發韌性

在經過許多的研究與實驗後,我們對韌性終於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然而,這並不意謂著我們的韌性以及運用韌性的能力也隨之增加了。理論與應用兩者是相關的,但並不相同。就拿飛機來說,飛行原理是理論,至於如何操作飛機則是屬於應用的範圍。再以阿斯匹林為例吧!大多數的人都不瞭解為什麼它具有如此神奇的療效,但這並不妨礙人們享受它所帶來的好處。同樣地,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必須依據十分有限的知識,對周圍發生的現象做出一套合理的解釋。

一直以來,人們也是以相同的態度處理韌性這個課題。實務工作者在還不知道如何稱呼它,並且對它還缺乏一套有系統的瞭解時,就已經常常使用到它了。許多有關韌性的科學研究,皆預設它為一個可操縱的機制。這正說明了為什麼會有越來越複雜的關係涉入這一個研究範圍,並使得變數不斷增加。

為了綜合科學理論與實際應用這兩種研究分法,我們嘗試將構成韌性的要素,轉換成孩童們熟悉的積木。再藉由這些要素(積木)去建構出無數種可能的形狀。

在真實生活中,我們可以藉由多種不同的方式來培養韌性;但相對的,韌性也可能輕易地被摧毀。我們也可以嘗試不同的方式與工具來建立韌性與維持韌性。在這麼多的方法中,並沒有絕對的好與壞。因為每個人的生命歷程都不盡相同,所以適用的方法也不一樣。

接下來我們將綜合前面三個章節的內容,分別探討如何建立韌性、如何重建韌性以及如何維持韌性三個主題。但首先,我們必須知道韌性的構成要素是什麼。Casita ( 小屋 ) 是一個廣為科學家與相關研究人員接受,用以激發韌性的方法。但是,使用這值方法的人仍然需要發揮創意,才能使它符合個別的需求、發揮最大的效果。艾迪思特伯利恆 (Edith Grotberg) 的著作「如何激發兒童的韌性」(A Guide to Promoting Resilience in Children) 是一本非常實用的補充材料。本書已於一九九五 年由荷蘭伯納范李爾基金會 ( Bernard van Leer Foundation)出版。

第二節 Casita ( 小屋 )

“Casita ” 在西班牙文中的意思是「小星。利用蓋房子來表現韌性的構成要素的想法,是我們與智利當地的教育工作者合作,所獲得的靈感。”Casita” 這個字無論用哪種語言發音,都十分容易。就國際化的角度來看,這一點是非常有利的。小屋中的每一個房間都代表著一個可能影響韌性的建立或维持的變數。在下圖中,我們可發現一些已於本書第二章提及的領域。具體地說,每一個房間都代表著在試圖協助孩子們建立韌性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的變數。但是處理這些變數的方法與時機,則可以視實際狀況而自行决定的。

讓我們以非洲的某些監獄為例,做一個說明。待在這些特定監獄中的小孩,大多是被拋棄,且備受冷落忽視的一群,但不時仍會有義工前來探視他們。請參見下圖小屋的底層。有些人認為也許應該以其它的方式安排義工的探訪,使孩子們能自然 地接納他們,並與他們建立穩定的互信關係。但在其他不同的情境中,也可以考慮從發展技能 ( 一樓 ) 或發現生活秩序與意義的能力 ( 二樓 ) 著手。

小屋的閣樓代表著其他有待發現的獨特潛能與經驗。比如,大都市中的遊童,可能正因為他們特有的背景經歷,而開啟新的教育方法。美感經驗也可能是協助孩童們發現生命的意義以及表達痛苦的有效工具。在孩子們學習建立韌性的過程中,與孩子們親近並且足以為其表幸的人,也扮演著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但是,要條列出所有的可能性是不切實際的,畢竟,適用於某一個孩子的方法,套用在另一個孩子身上時,則未必適當。

大致來說,我們只能規劃每間房間的用途,至於房間內部的裝潢與設計(例如:該做何種手勢、動作 ? 該說什麼話?),就不是我們能決定的,因為它們會隨情境以及文化等差異,而有所不 同。僅管如此,我們仍提供一些例子供讀者參考,希望有助於激發讀者的靈感。

搭建小屋的地基代表著建築所需要的基本材料。例如;如果孩子餓了,你必須先餵飽他;如果他的健康狀況不佳,你必須設法解決這個問題。這些基本材料是所有後續動作的根本,因此務必堅固耐用,才能搭建起一間牢固的小屋。但是,由於每個國家的自然環境都不一樣,所以運用的材料也就不盡相同了。

再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我們也可以用當地的文化來代表蓋小屋所需要的材料。將這一點也納入考量是非常重要的。在孩子所處的環境與文化中,有哪些要素是我可以運用來搭建韌性小屋的呢? 舉凡故事、童話、圖片、音樂、舞蹈、遊戲、帶有地方色彩的幽默、運動、慶祝活動、符號、風俗習慣… 等都是可以參考的要素。

接下來,我們將比較搭建韌性小屋與蓋一棟真正的房子有何異同。蓋一棟真正的房子之前,我們必須先考量四周的環境與氣候,然後再視實際需要,採用適當的建料把房子搭建起來例如;磚塊、水泥、木頭、稻草、石頭、岩石、黏土、雪、獸皮、竹子等等。

搭建小屋的活動除適用於協助孩童們建立韌性外,還可以應用於家庭、社區、甚至教育工作者、社工人員或專業人士上。

第三節,找出優缺點

蓋小屋的活動可用來瞭解孩子本身以及其所處環境的優缺點。然而,某些情況嚴重的案例,除了這個活動外,仍應尋求專業的診斷、協助。請不要忘記一個事實;韌性只是一種能力,蓋小屋的活動也只是一項工具,它們並不是可以治療所有疑難雜症的萬靈丹。

小屋中的每個房間都可能引發一連串的問題。這些問題有助於增強孩子們的力量,使得建立韌性、重建新生成為可能。

現在讓我們再回頭看看「小屋」裡是否還缺少什麼。底層還是完好的嗎 ? 曾有一個非洲難民親眼目睹他最後的一個家人慘遭屠殺。在驚懼中,他隻身逃往一個陌生的國度,並在一條不知名的街上遊蕩,為生存掙扎。有一天,他因攻擊別人而遭逮捕下獄。在監牢中,他備受忽略。好不容易,終於有一位社工人員注意到他的存在。這位社工員原來以為,對這個不幸的孩子來說,他的小屋早已完全毀壞。他是一無所有的。然而,藉由孩子與這位社工之間的連繫,重建的工作仍有希望順利進行。

從一無所有到重建新生

在菲律賓一個受虐少女復健中心裡,住著飽受虐待的受害者。工作人員發現,對這些不幸的少女來說,要與他人建立互動關係是非常困難的。在他們身上,自尊早已蕩然無存 ; 在他們生命中,似乎找不到可以令他們歡笑、愉悅的事物。因此,工作人員教導這些少女使用一些基本的手勢,讓她們與自己的身體重新建立連繫。逐漸地,這些手勢演變為遊戲與舞蹈。接著,他們慢慢地找回了自尊,微笑也再次在他們的臉上綻放。整個重建的過程就此展開。

這個例子說明了人的韌性;它既不是情緒反彈,也不是回復先前完好的狀態,而不留下任何傷口。它是新生的開始,生命中嶄新的一步。傷痛留下的疤痕固然存在,但它卻以另一個更為深刻的意義存在,成為新生活的一部份。

對信仰堅定的基督徒來說,這也許正可以讓他們超脫死亡的限制,感受當年基督背負十字架受難以及復活的經驗吧!

小屋的大門象徵接納。它往往被視為重建韌性的起點。但是,根據以往的經驗,事實並非總是如此。有些人可能選擇以其它的房間為興建小屋的起點 ( 如;自尊、能力、技巧等 )。例如;曾有一個教育工作者在街上發現一個性情不穩定,且有自我放棄傾向的少年。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這位教育工作者發覺這 位少年極具繪畫天份,因此,他大力鼓勵少年發揮潛能。少年在受到肯定後,努力從事蠟染的藝術。這些努力使得少年重拾自尊、信心。他覺得自己是被接納的。之後,他開始販賣他的作品;為了使他的作品更受歡迎,他必須研發新的技巧。就這樣,他慢慢闖出自己的事業,他的生命有了全新的外貌與意義。在這整個過程中,不斷有新的關係被建立,而韌性與新生活就在這些關係的支持下,逐步被架構起來。在這轉變的過程中,雖然仍有不少的起伏與艱辛,但終究是循著一個正面的軌道前進。

第四節 彈性結構

小屋的結構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人都可以視實際需要選擇重新打造一間小屋,或者在原有的結構之外,加蓋其他的房間或增添其他的設備。舉例來說,有些兒童教育工作者為小屋加上個花園,藉以表達與大自然之間的連繫。也有些人發現在小屋中加上一個有煙囪的暖氣系統,有助於表達愛與關懷。然而最重要的是,小屋設計活動的目的在於重建韌性。所以,千萬別讓它變質為繪畫課程。為了使參與的孩子們獲得最大的助益,在孩子們為小屋添加房間時,可要求他們用肢體動作和語 言,說明用意。

小屋中的各個房間,經由門與樓梯的連繫,結合為一個整體。在真實生活中,不同的領域也可以透過橋樑,進行溝通並且產生連繫。事實上,這樣的橋樑也的確存在。比方說:一個受過良好訓練的動畫家,可以用他的巧手畫出一群貧童,並藉著這些角色教育孩子們。透過這些人物,孩子們可以發展出反省和其他的能力。但同時,身為這個團體中一員的事實,也可以讓孩子們產生認同感以及被接納的感覺。反省能力的獲得,可幫助孩子們找到生命的方向與意義。上述種種,對韌性的建立,皆有莫大的貢獻。

曾有科學家做出這樣的結論;韌性是由許多因素累積而成的。而這正說明為什麼能產生正面累積作用的行為是如此的珍貴。

和真實的房子一樣,小屋也需要好好的照料。打掃、维修是免不了的,如果遇上大災難,可能還得重建。這個比較顯示了韌性並非與生俱來,也不是穩定的人格特質之一。一個人韌性的強度,在人生的各個階段都有可能改變,所以需要時時加以細心看顧。一個韌性強度極大的人也有可能變得脆弱,不堪一擊,反之亦然。一句感謝或鼓勵的話語,一個真誠的微笑、唱歌,運動等小動作,都有助於自尊、幽默、接納等能力的滋長。無可避免的,在人的一生中,總不免會遇到 ” 大地震 ” 與 ” 大風暴的襲擊,如:父母去世、遭受排擠、疾病、暴力、戰爭等等。這些災難可能嚴重到損及小屋的結構,以致於必須進行局部的整建工程。比如:難民或移民到一個陌生的國家後,必須學習一套全新的技能並且結交新朋友,才能算是真正的安定下來。這時,如果有義工或接待家庭的協助,可能有助於這些難民,或移民勇敢面對新國家裡的種種挑戰。

第五節 小屋:一個進入真實世界的方法

總的來說,小屋並不是一個革命性的方法。小屋的某些科學理論基礎,在有關韌性的研究完成之前,早就存在了。但是,小屋的確是一個較為周延、較有彈性且更接近真實生活的方法。它不僅可以激發孩子們的韌性,還可以使孩子們的生活全面的改變。此外,小屋將孩子置身於他所處的環境與情境之中,並將其視為一個完整的個體。它避免了將孩子與周遭環境分開,成為一個個孤立無援的主體的危險。同時,它也避免了因過於重視孩子們生命中的某一個細節,而忽略了其他層面的可能。

我們也可試著將某一間特定的小屋,與這個村莊中其他的房屋或建築物融合在一起。這樣做可幫助我們思考一些更為複雜的問題,比如;不同的個體處理韌性這個議題的態度有何異同。在一次 ICCB高級主管會議中,有人提議將這個村莊命名為”pueblito” (另一個容易發音的西班牙文) 或 “barrio” (意指;鄰近地區 )。然而,到目前為止,這個想法尚未發展出較為詳細的細節。

重見陽光

經由韌性的建立而產生的全面性改變,也許看似簡單,不重要。但事實上,這個改變卻是由困難而且重要的。許多偉大的發現以及人類文明的進步,都是源自於一個全面性的改變 – 也就是從一個全新的角度思考問題,無論是地球繞著太陽 運轉、相對論等理論的提出,或盤尼西林、尼龍刺黏片等物品的發明,莫不是如此。一位兒童精神醫生曾就韌性這個議題,做了這樣的說明:雖然建立韌性的方法是非常基本的,但對他而言,卻是困難的。因為他所受的訓練是教導他如何診 断問題,而非如何找出能夠幫助兒童重建新生的潛能 .

小屋的力量也許就在於它透過一個強而有力的符號 – 房、屋、家-為人們內心深處的渴望,提供了一個有彈性、有實效解決方法。小屋可以應用於多種情境之下,它也可以跳脫文化與國家的藩籬。經由它,我們不僅更加瞭解社會工作者以及教 育工作者如何與他們試圖幫助的對象(無論是成人或孩童)互動,還可以進一步地應用這些寶貴的經驗。

善牧基金會主編之「在生命的泥沼中成長」,係翻譯於 “Growth in the addle of Life” 第1-3章,本篇 “Casita” 為講師 Stefan Vanistendael 所著的一章-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