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復原力

兒童復原力的概念是天主教兒童局 (BICE) 所有行動的基準。復原力有助於兒童克服過去的創傷,堅定地建立自己的生活,並在未來的生活中了解如何保護自己。

復原力的定義

史提芬·凡尼斯坦道(Stefan Vanistendael),一位社會學家,也是是BICE的研究員和研發部門主管。他相信沒有孩子會永遠迷失自我的,儘管有遭到虐待或其他創傷的經歷,幸福的道路仍然是可能的。他做了幾個關鍵的解釋。

你能給我們一個復原力的定義嗎?

復原力是指個人或團體克服巨大困難並在生活中成長的能力。它可能涉及創傷,嚴重貧困,嚴重疾病,沉痛的哀悼或其他問題。安妮·法蘭克(“Anne” Frank)的日記或曼德拉的生活是復原力的著名範例。

其他較不知名的範例也可以協助我們認識復原力的『定義』。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我們極有可能認識一個幼年曾遭受虐待的家庭成員、朋友、鄰居或同事,或者生活非常艱難但是仍然積極,微笑,忙碌但並不自我誇耀的人。

除了抵禦能力之外,它還是一種重建生活的能力,有時甚至能將不幸轉變為積極向上的力量。例如,一個成為優秀音樂家的盲人。

研究兒童的復原力仍然很困難的。雖然我們很難完全以兒童的角度看世界,但是,我們卻可以觀察到復原力所造成的衝擊:讓人驚奇不已的種種生命道路

復原力的概念是否受到全世界認可?

是的,因為這一事實在許多文化和國家獲得廣泛的認識。然而,目前仍然沒有一個人類復原力的定義受到全世界一致的認可。

除此之外,在許多語言中,並不存在用以描述復原力的詞句。英語是為數不多的幾種語言之一,用於表示人類的復原力,特別是兒童的與生俱來的:復原力或生命韌性。因此,許多語言採用英文復原力的詞來代表此一現象。

如何支持並鼓勵兒童的復原力?

有一些元素是有助於復原力的建立的:無條件的作為一個人被另外一個人徹底接受(但不包含了錯誤行為的認可) – 這個元素通常被認為是最重要的、發掘生命意義的能力、感覺可以掌握對於生活的控制權、積極的自我形象(但不包括幻覺)、一系列的社交和其他技能、建設性的幽默感等等。而且,這個清單尚未窮盡。

復原力不是一種技術干預,相反的,它提出了一種不同的視角,使得我們雖然能同時認識到問題,但不僅僅是簡單的修復資源和提供積極因子而已,還有助於重建生活。很多時候,在過程中兒童復原力是得到了朋友和家人的支持。但是在某些情況下,也需要專業支持來介入。

資料來源:BICE RESILIENCE IN CHILDREN https://bice.org/en/fields-projects/principles/resilience-in-childr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