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16

繪出我們的家

文/高雄中心社工組長 林怡萱

第一眼見到小泉時,大家對她的印象都是乖巧可人的小女孩,不曾想她已懷孕12週,由於她才17歲,這個事件讓大人們亂成一團。通過高雄市未滿20歲懷孕計畫的推動,小泉發現懷孕後即被通報至善牧基金會高雄中心,由社工提供專業的服務協助她面對未來許多的困難。

小泉的男友也是青少年,面對小泉的懷孕雖然緊張但卻欣喜,小泉向社工表示,她與男友的感情很好,在交往的過程中,2人都有共組家庭的想法,這個孩子雖然比他們預期的來得要早一點,可是他們有共識要一起扶養小孩,對未來也充滿期待。然而小泉及男友的家人並不同意,他們擔心還是學生的兩人如何能負擔起一個家庭?也擔心他們未來的人生會遭遇重重困難。一開始小泉的家人向社工表示要將孩子出養,如此小泉及男友的人生可以回到正軌,小嬰兒也能有更好的照顧。然而,這樣的想法重重的打擊小泉及男友,青少年的執拗在此時完全被激發出來,親子衝突也在此時達到高峰。社工居中協談,讓雙方能平靜地說出自己的想法與擔心,也讓孩子們看到家長的決定是出自於愛。雙方通過數次理性的溝通後,小泉依舊表達自己很想成為母親的決心,也保證能兼顧學業不讓家長擔心。

社工提供許多目前的福利措施及資源,也協助家人去看見孩子的能力,漸漸鬆動了雙方家長,願意協助他們生下孩子,共組家庭。

有了家人的支持,接下來要面對的即是小泉如何兼顧學業? 當小泉與老師告知懷孕的事情後,原本以為只能先中斷學業,但老師啟動了校方的資源,依據教育部頒發的「學生懷孕受教權維護及輔導協助要點」,提供許多適當的措施,讓小泉可以在孕期中,安心地完成學業,老師與同學們也都盡力支持。

產後才是小泉及男友真正的挑戰,小泉開始感受到照顧寶寶的辛苦以及經濟的壓力,也因此更能理解母親的辛苦。而男友也不負眾望,不僅努力工作,下班也會照顧孩子,小泉看著這一切,多年來腦海中模擬的家不再虛幻,而是真實的存在。

小泉回顧這一路走來,想到當初發現懷孕時的不安,擔心自己的能力是否足夠?更害怕社會的異樣眼光,孕期的不舒服以及心理的壓力不知該找誰傾訴?小泉表示很感謝社工一路的陪伴,不僅定期聊天、安撫,還幫忙跟家長溝通、連結許多資源、提供月子餐、告訴她育兒的知識……等等,讓小泉不覺得孤單。她很謝謝這樣的支持,成全她在這樣的年紀就能夠體驗母親的身分,而這個屬於自己的家,也有了不同的色彩,未來,小泉能夠為自己增添更多不同的色系。

2022-05-31

善牧「小小志工體驗營」7月開跑 帶孩子從服務中打破對社福標籤

迎接暑假的到來,天主教善牧基金會「小小志工體驗營」將於7/2(六)起陸續開跑,邀請家長帶孩子們一起擁有不一樣的暑期回憶,讓孩子學習奉獻自己的能力來幫助其他小朋友,用不一樣的眼光看待生命的價值。善牧「小小志工體驗營」由新竹場起跑,台南、嘉義等場次日期亦會陸續公佈於網站,活動免費參與,但需線上報名並繳交保證金,歡迎家長帶著孩子共同報名參加。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自今年7/2起推出「小小志工體驗營」活動,邀請家長帶幼稚園中班至國小二年級以下學童來體驗志工服務。善牧基金會指出,過去有不少家長希望能帶著孩子來做志工服務,學習付出自己的能力來幫助他人,然而,有礙於服務工作內容很少有需要孩子幫忙的地方,因而規劃以體驗營的方式,讓小朋友有機會認識社會服務工作並學習付出。

善牧同時希望透過「小小志工體驗營」能減少民眾對於機構的誤解或是標籤化,比方:「台南嬰兒之家常被認為是孤兒院,但事實上每個孩子都有父母,會來到機構都是有不得已的原因」;「收養家庭的父母常被認為是非常有愛心做收養這件事,但事實上收養家庭與一般家庭沒有什麼太大的不同」;「年輕小爸媽常被認為是小孩在帶小小孩,根本不會照顧,但事實上他們也很認真在學習當父母」等,希望透過活動傳遞「一個人的價值高於全世界」,跳脫日常生活的框架去欣賞自己及他們的優點及價值,養成從小就能以同理心去看待不一樣遭遇的人。

此外,善牧一直以「復原力」(Resilience)在各服務領域陪伴受助者從創傷或挫折中,找到自我價值進而迎向新生,因此與一般志工活動很不一樣的是,在「小小志工體驗營」裡,善牧透過遊戲帶小朋友認識復原力。每個人在生命中多多少少都會遇到挫折,希望孩子在未來的生活裡,也能學會運用復原力來找到正向積極的勇氣。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表示,復原力理論裡包括了「社會支持網絡及無條件接納」、「探索生命意義的能力」、「社交與解決問題的能力」、「正向看待自我的能力」及「幽默的能力」等五大積木的概念,善牧認為如果先做好預防宣導,能減少社會上不幸的悲劇發生,因此每年用不同的方式如照片、繪畫、策展、金句徵選等多元形式舉辦「善牧復原力節」,將「復原力」推廣至社會大眾。

今年推廣復原力節邁向10週年,希望透過「善牧小小志工體驗營」,以輕鬆有趣的互動,帶著家長及孩子認識善牧基金會各個領域的服務內容及使命,也透過遊戲認識自己,進而找到自己的人格特質和優點,讓「復原力」的種子在孩子心中種下。

善牧復原力節「小小志工營」活動
活動主題:尊重與接納自己與他人
活動說明:用半天的時間
與孩子一起跳脫日常生活
用不一樣的眼光
看待生命的價值
活動網址:

http://www.goodshepherd.org.tw/resilience/?page_id=669

場次時間:
■新竹場
活動日期:7/2(六)上午9:30-12:00
活動地點:天主教加爾默羅聖母堂(新竹市東南街52巷26號)
報名期間:5/30(一)起開放報名
~嘉義及台南場活動日期請見網站公告~

2022-05-20

為孩子返家前做最好的準備-不要放棄,未來就有無限可能

對父母親來說,孩子能健康長大是他們的最大心願。來到善牧台南嬰兒之家的孩子,多是原生家庭無力照顧因而透過出養方式為孩子另尋一個家。考量到孩子的未來,「放手」是他們能為孩子做得最後選擇。

台灣現行的兒童安置政策,首先是以親屬安置為優先,若無合適親屬可協助照顧,才會將孩子轉送到寄養家庭照顧,而安置機構則是最後一項選擇。因此,近期來到善牧的孩子,議題也較以往多元,而善牧在孩子的照顧上,更需要花費多一些的心力與陪伴。

孩子來到善牧台南嬰兒之家後,我們會依照年齡分成A(1~2歲)、B(6個月~1歲)、C(0~6個月)三區照顧,再依據不同年齡,每月設計不同的教案主題,刺激孩子發展。善牧台南嬰兒之家安置部副主任-柯貞妃分享,「有些來到這裡的孩子,可能因為生母在懷孕時期狀況不是很好,無論是情緒不穩或是有服用毒品等不良嗜好,都會導致孩子出生後在發展上會出現一些狀況,因此我們相對需要花費多點耐心,陪伴孩子走過漫長的學習歷程。」

「炒蘿蔔炒蘿蔔切切切,包餃子包餃子捏捏捏…..」

嬰兒之家的保母邊唱著歌邊幫C區孩子做四肢按摩,這是他們每天的行程,主要是為了透過按摩與互動去降低孩子敏感度,同時增加孩子的依附關係。

「依附關係」是指幼兒對於照顧者所產生的依戀情感,這是一段需要培養的過程。而照顧者與幼兒互動的品質也會持續影響其日後的人格發展與社會適應能力,因此,為了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在善牧嬰兒之家的孩子都會以區為單位,固定由同一組保母24小時輪班照顧。

雖然善牧台南嬰兒之家是機構式安置單位,礙於一些限制,孩子無法擁有一對一的照顧,但是,我們仍堅持著善牧的核心價值,希望營造一個像「家」的機構,盡所能照顧好來到這裡的每一個孩子。

B區的孩子正值粗大動作與精細動作的發展階段,開始學習爬行與坐立,因此保母將四月教案主題訂為「音樂會」,在遊戲活動中引導孩子透過搖鈴、拍鼓、按鈴等動作訓練精細發展,而這些看似簡單的肢體動作,其實也是孩子爬行前的訓練,更是成長的重要基礎。

由於機構式環境無法擁有一對一的照顧者,因此,孩子的需求有時候無法立即被滿足,再加上孩子被擁抱、碰觸的機會也相較在家庭成長的孩子次數來的低,這也導致他們的觸覺相對其他孩子較為敏感。因此,善牧在教案中嘗試帶入紗巾的碰觸,除了希望藉此減低孩子敏感,同時也能透過觀察孩子拉下身上的紗巾動作,確認孩子的認知發展狀況。

A區的孩子年齡最大,已經能夠自己走路了,因此針對A區的孩子,我們主要希望能培養他們生活自理的能力。保母會在日常中引導孩子學習自己動手吃飯、收拾玩具、喝水…等。

除此之外,四月份的教案為認識顏色及形狀,A區保母設計了許多活動,像是透過購物遊戲讓孩子認識購物車上五顏六色的蔬菜水果、用不同顏色的圓形貼紙訓練孩子在認識顏色的同時也能加強拿取、黏貼等精細動作發展,還有繽紛的水彩繪畫活動以及繪本閱讀…等方式,都可以促進孩子學習發展能力。

尋家之路是一段漫長的過程,但孩子的發展更是不容延遲。柯貞妃副主任分享,「我們遇過許多孩子,在一開始來到嬰兒之家的時候,狀況不是很好,可能是因為媽媽在孕期有一些狀況,連帶影響到肚子裡的孩子。我們有一個孩子剛到嬰兒之家的時候有藥癮議題,四肢很僵硬,我們都形容她像機器人。但在我們不斷的按摩、復健或是進行輔助運動後,孩子的發展狀況已漸漸好轉。現在的她已經變得很會爬行,活動力一點都不輸同年齡的孩子呢!」

善牧重視每一位孩子返家前的發展狀況,盡所能照顧好每一位孩子,陪伴他們踏上回「家」的旅程。看見這些孩子的轉變,也讓我們更加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去照顧,孩子就能擁有無限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