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兒童少年服務

2023-09-20

聽我們說 遇見彼此的故事 ─ 善牧得力住宅自立分享會

為讓更多兒少工作者、正經歷自立生活的少年及社會大眾更了解善牧得力住宅如何陪伴離開家外照顧系統邁入自立生活或已在社區自立生活的青少年,8/25於善牧台北市信義婦女培力中心舉辦自立少年分享會,邀請在得力住宅服務的工作夥伴還有接受過得力服務的住民們,跟大家一起聊聊在得力住宅成長的故事。

107年善牧基金會承接台北市社會局委託,於木柵興隆公共住宅開辦全台第一個青少年自立住宅 ─ 得力住宅,服務剛離開寄養家庭或安置機構的青少年,以模擬租屋的方式,逐步讓少年學習自立生活的技能,並透過定期住民大會的召開,練習為自己的權益發聲,為未來的生活負責,陪伴支持他們順利轉銜到社區租屋自立生活。幾年來,已有 39 位住民入住,其中 28 位已順利走入社區。

▋ 找到彼此和諧的相處節奏

陪伴這群準備進入社區的住民們,善牧夥伴們花了很多心思嘗試與調整,希望能找出與住民間最和諧的相處節奏。「為什麼跟我們想像的不一樣?」善牧得力住宅社工廖筱令坦言剛與住民們認識時,對彼此的預期都不一樣。原本對入住得力住宅的青少年抱持著已經進自立生活了,所以很多生活能力應該都準備好了,但實際相處後發現,大部份住民對未來是茫然無助的,他們很可能突然沒工作、一下把存款花光、課業就這樣被當了…等。因此,善牧夥伴們必須重新建構工作眼光,以開放接納的態度,接受每位住民在生活中展現的不同樣貌以及各項能力的差異。

▋ 讓挫折成為生命養份

「在工作、課業、生活中拉扯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住民不斷練習如何打理自己的生活,試著在卡關時尋求資源協助,讓挫折和跌倒成為生命中的養份。加上網路時代的來臨,大家面對面互動的機會變少了,有住民在求職或打電話時,不知道如何踏出第一步或與人開啟對話,於是善牧社工們就從陪著做,到可以放手讓他們自己做,漸漸地站穩腳步,把生活主導權利回歸自己手中。

當天的分享會,許多住民聊及自己磕磕碰碰的自立歷程時,還是會掙扎:「遇到困難時,是否要跟善牧社工說?」但普遍住民後來都深刻理解到:「還是要主動提出來,不然小問題會變成大問題。」這就是善牧「復原力」裡找尋適當資源協助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 住民成為彼此的幫助

在善牧得力住宅還傳承一個很棒的「默契」,生活遇到的酸甜苦辣會彼此聊聊,因為在學校或打工場所,遇到的同儕大多在家庭的保護下,對於住民的煩惱很難理解,所以住民彼此間像朋友般的扶持力量是很重要的。而住宅的社工不像安置機構或寄養家庭需要負起「照顧兒少的生活起居」的責任,住宅社工落實的是住宅的經營理念「陪伴‧共生」,用「陪伴者」、「資訊提供者」、「雞婆的房東」的角色存在住民們的生活中,讓他們在住宅居住期間遇到生活困境或疑惑時,有個諮詢的對象。另一方面,住民自立時難免會感受到強烈的孤獨感,因此,住宅社工們陪住民討論、練習與他人互動、溝通的技巧,也引導住民認識自己、釐清自己面對孤獨的感受、學習知道即使當下自己是孤獨一個人,但心裡不會是孤單的。

▋ 把問號化成對未來的清晰藍圖

「為什麼同學下課後可以去補習或玩樂,而我卻要努力打工,煩惱生計和住處?」這也是住民們心裡常有的吶喊,而他們在得力住宅可以有兩年的緩衝期,讓滿頭的問號可以慢慢勾勒出比較清晰的藍圖。筱令回顧這四年來,陪伴住民們成長的感受:「剛來得力的時候,我會期待原本能力是2分的少年,經過這段歷程可以成長到10分,後來我發現少年們在來來回回的拉扯中,很努力地找尋平衡與蛻變,如果進入社區時能進步到4分,我就覺得都值得了。」

2023-08-31

一杯咖啡、一杯特調,都成為他們的畫布:台北善牧學園牧茶屋快閃店店長阿得專訪

(轉載自獨立評論在天下)
天主教善牧基金會 北區宣導企劃部專員 胡家韻

善牧基金會於民國87年於少年服務中心開辦「多元性向發展班」,先後成立台北善牧學園及宜蘭善牧學園,提供在主流學校中輟學或適應不良的少年一個適性的學習環境。來到學園的孩子,可以結合興趣學習自己想嘗試的領域,社工們會盡力找尋資源為學生「增能」,讓孩子學習一般科目的同時,也能從多元課程中培養正向積極的生活態度,不因體制內學習的不適應而氣餒或放棄,而是在學園中和社工及師們嘗試開啟對話框,知道自己的不一樣,是可以成為未來人生中精彩選項的。

20多年來,善牧陪伴這群孩子找尋復原力,從學習中體會自己的價值並找到自信,而善牧夥伴在付出的同時,也常有意想不到的收穫。以下是台北善牧學園咖啡講師阿得在陪伴孩子找尋夢想時,以第一人稱表達自己的感受和蛻變。

▋ 一杯咖啡,有無限的小宇宙

和台北善牧學園的孩子一樣,我青少年時期,對家人和教育體制有許多激烈的反抗和衝撞。4年多前,我應邀來學園擔任咖啡拉花講師,與這群孩子們相處後,我在他們身上看到以前的自己,心中有太多不被理解,以及因無法適應現行教育體制的不知所措。「缺乏自信、容易脆弱」是我們共同的特質。

「高中的時候常聽人家說,一杯咖啡是有無限可能的小宇宙,其中的風味和感受千變萬化。」說也奇怪,畢業後,這段和朋友的對話浮現在我腦海,我沒有選擇升學,卻有一股強烈的衝動,想去探索咖啡的世界。

「練功」就要拜師學藝,後來我去上咖啡課,老師說,「咖啡是要用心感受,把注意力放在舌頭和口腔,不要急著一飲而盡,而是慢慢咀嚼它。」在一次杯測時,我喝到了咖啡裡有花生的味道。老師稱讚我,「這杯咖啡的調性的確帶有花生味,但是是藏在很深的層次中,你居然可以品得出來!」那是我第一次嘗到那麼奇妙的味道,我心裡滿開心的,有一種開竅的感覺。

▋ 不只教孩子咖啡拉花,更教他們用創意發想飲品

咖啡是很敏感的東西,裡面藏有許多細節。聽說從一杯咖啡,可以品出一個人的特質和性格。那,何不試著從咖啡認識自己呢?因此在台北善牧學園,我不僅教孩子咖啡拉花,更重要的是帶他們從咖啡、調飲的世界中找到自己,讓孩子們變得更有自信,這對人生是很重要的。

去年,我在調飲課程中,更進一步帶孩子們把自己的想法和詮釋融入在調飲風味中。比方我會請學員們調一杯「金雲」(台北善牧學園主任的名字),原本大家一頭霧水,不知該如何下手,我會引導:「你們看到吧檯上的糖漿、果釀和食材,有什麼靈感呢?」於是孩子們便一步步去思考想呈現的風味和色彩搭配,試著運用吧檯上的素材賦予它們意義。

孩子們的專注投入,激發出許多精彩創作。我想把這些成果與更多人分享,因此有了「牧茶屋」快閃店的想法。我們都知道,一旦真的要開店,團隊需投入的心血和努力無法想像,但還是決定接受這艱難的挑戰。

開店的過程中,從店名發想、主視覺設計、擬菜單、備料、營運時的人力安排,客群設定、出杯SOP、接訂單、外送路程規劃……,每一個環節都是不容易的考驗。而這就是「牧茶屋」的成立初衷:大家一起來試看看,如果「玩真的」,會遇到哪些情況?又要如何克服?

一直以來,我對「出杯」的每一杯飲品都很嚴格,也就是當初設計怎麼做就要那麼做。營運過程中,我曾因家裡因素不得不請假,所有的店務都讓這個團隊自己扛下來,雖然大家還是期待我能在旁邊協助他們,但並沒有因此逃避。歸隊之後,我發現就算沒有我「場控」,大家依然做得到,而且做得超好的,實在讓我刮目相看。

▋ 天馬行空的創意

「牧茶屋」快閃店設定的客群是台北善牧學園附近的4所學校及社福團體。在調製飲品時,我們會先安排出杯順序及路線,再進入實作階段。例如很有領導能力的學員冬瓜負責統整及規劃人力,他是我最得力的小副手;另外有一位學員小輿飲料很強,很有自己的想法,喜歡在既定品項中做一些微調,給顧客一些小驚喜。有一杯飲品叫「輿特」,意思就是「小輿的特調」,口感是一杯很像果汁的鮮奶茶。在快閃店期間,「輿特」風味不斷更新,因為他想讓這杯飲料有更豐富的層次呈現。考量到基底是口感較厚的鮮奶,很難讓水果的輕盈透出來,於是大家想出用薄荷葉揉和,讓果香可以跟奶香和諧共舞。
「牧茶屋」的菜單中,在課堂上最常舉手發問的小茹創作的「血崩」很受歡迎,名字的由來是對賣相的形容。製作時,要先用果醬在杯身內緣作畫,顧客一拿到這杯飲料就被淋漓的外表所吸引,而口感也是一樣極具張力,讓人享受到視覺和味覺的雙重驚艷。菜單中,只有兩樣是我想出來的,其他都是學員自己研發的品項,可見大家的創意是多麼天馬行空,對這家店的熱情是要滿出來的那種。

快閃行動中,大家一起經歷很多想像不到的挑戰,我看見我們還有許多成長空間,同時又很有默契的保有自我。來到台北善牧學園的孩子,大多因為教育體制讓他們備感壓力,所以我從不當「老師」,抱持著跟學員們輕鬆相處的態度,一起在專業領域中共同學習。每當完成訂單很累的時候,大夥兒一起聊天打屁,是我們最享受的時刻,甚至有學員神來一筆,當場秀一手,馬上把想法做成飲品跟大家分享。在「牧茶屋」快閃店的那段日子裡,大家就是這樣一起拚命、一起打屁、一起分享成長的喜悅。

▋ 在專業路上共同邁進

6月初,這屆孩子剛畢業邁向下一個階段,我也朝自己的夢想邁進,包括考國際咖啡師執照、國際杯測師執照。為此,我做了許多「斷捨離」,因為杯測師必需保持味覺敏銳度,原本超愛吃辣的我戒吃辣、戒熬夜、維持運動、不吃油炸類,朋友都很納悶的問我:「捨棄那麼多的樂趣,值得嗎?」我覺得很值得啊!應該說,「我們」都覺得很值得吧!因為我看到學園的孩子們也是這樣努力著。今年畢業的兩位孩子在7月初雙雙取得美甲初級凝膠檢定合格證書,我也在暑假考取SCA國際咖啡師證照,這是我們想做的事情,我們都在往專業的路上邁進!

這也是我來台北善牧學園後,跟這群孩子們一起成長的深刻領悟。他們的資源常常不充裕,但總是看到他們為自己的興趣默默「晚自習」,認真彈吉他、學美甲、打鼓、彈琴、學滑板、做調飲……,那份堅持深深感動了我。原本來教課,只是想賺點零用錢,沒想到在與這群孩子們的互動中,我因此更確定自己未來要走的路,在陪伴孩子成長的路上,我自己也跟著前進,感謝他們送我這麼棒的禮物!

2023-07-26

主動出擊的麥田捕手—專訪善牧基金會劉柏傳,陪伴生命差異一起成長

本文轉自《PAR表演藝術》第354期 / 2023年07月號,文字 | 吳岳霖,攝影 | 劉璧慈

財團法人天主教善牧社會福利基金會(後簡稱「善牧基金會」)30餘年來致力服務受暴婦幼、棄虐兒、中輟生、單親家庭、新住民家庭、原住民家庭等,全台已有45處服務據點。其中,以特殊境遇青少年為主要服務對象、成立於1996年的台北市西區少年服務中心(後簡稱「西少」),更是台灣首間相關服務機構。

曾任職於西少14年的社工劉柏傳,3年前因個人規劃,從台北萬華帶著一家人前往花蓮,經歷1年的安置機構,再次回到善牧基金會的花蓮光復中心。至少「14+3」的社工經驗,與一位青少年的成長過程相當,也呼應著他以「陪伴」與「支持」作為面對青少年的態度,而從空間的位移、時間的流動,劉柏傳在守護每位特殊境遇青少年的個體差異時,也觀察出更多差異,並持續調整方法。

▋主動出擊後的記錄累積:西區少年的14年變遷

西少的特殊之處,在於「外展」是多年來很重要的工作之一。也就是社工會主動前往街頭接觸可以╱需要服務的少年,給予關懷、陪伴並開啟後續服務,像是舉辦球賽、營隊等活動。這有別於傳統多以需服務者前往機構尋找社工,西少具備更多主動出擊、接觸不熟悉被服務對象的動能。此外,台灣近年開始對司法少年進行後續追蹤,西少也早在成立初期就開始,因為他們認知到這群青少年終究得「回到社區」,與他們的關係也不能說斷就斷。

西少所關懷的青少年,不能用「犯罪」、「犯錯」這樣的詞彙歸類,因為他們的共通點多半是經濟弱勢,包含主要照顧者必須忙碌於勞動,迫使他們無法獲得足夠的照顧能量,於是流蕩街頭,連休閒資源也匱乏;甚至是一路被教育、社福等機制漏接,最後讓幫派收納,進而有犯罪事實。劉柏傳提到自己在西少的同事以服務案例進行論文研究,而指導教授認為這群孩子是被社會排除的,甚至是「排除中的排除」,非常邊緣。

「這就是讓我很難過的事。他們能夠選擇的機會沒有太多,所以真的必須自己找路走。」劉柏傳說。

也因西少這種「主動出擊」的個性,讓劉柏傳在這段期間內觀察到這群青少年的改變,其中比較明顯的是群聚地點,會因為警察相對強硬的查緝,而從撞球場、網咖等處逐漸移動到個別青少年的住處;另外則是智慧型手機的演進,社交軟體、手遊等也導致青少年較少群聚在外。同時,萬華地區的角頭勢力逐漸外來幫派公司化經營,隱身於看似正常設立的公司行號,進行販毒、詐騙等違法活動,這也改變對於吸納青少年的訓練機制,面對社工更有防衛心態。劉柏傳說:「公司有訓練,不要被社工洗腦,早期真的就是像哥們,有什麼不爽就直接說,或者他們幹完什麼事,就來找我們告解。」這導致特殊境遇青少年的隱蔽性提高,也更不容易進行陪伴輔導,但他說:「我們在社區仍會持續陪伴著。」

幾年下來,劉柏傳更有感的是,除了這群青少年因各自背景的弱勢,而造成低自信、低成就的狀態,甚至在學校體制中被師長歧視、霸凌;這類青少年也多半有過動、或情緒障礙等問題。他斷斷續續從無名小站到臉書進行書寫,記錄下這群青少年的轉變,他說:「讓更多人認識這一群我覺得很認真生活、充滿生命韌性,但不那麼被社會給接納的孩子。」

▋歷史與文化的創傷:花蓮部落少年的生命經驗

從萬華到花蓮,劉柏傳最清楚意識到空間感的差異。他負責的家庭支持方案主要服務區域是壽豐、鳳林與北萬榮,地形非常狹長,也增加移動成本。像是他上週到萬榮的紅葉村家訪,單程就達60多公里。另一方面,則是原住民青少年在成長路上,尚需面對與處理「認同」議題,其中包含文化、族群和自我認同,但目前大環境面對這樣的支持是斷裂且薄弱的,會直接衝擊他們的自信。

以實際案例來看,不管是萬華、還是花蓮的特殊境遇青少年都有照顧能量匱乏的問題,而無法在原生處獲得良好的依附關係。花蓮的差異在於地方缺乏工作機會,導致這些青少年的家長往往得到全台各處打零工,像是北部工廠、花蓮各地農工等,也有案例的父親是跑遠洋漁船,常見的現象是全家人都散落在不同城市,「哪裡有缺,就往哪裡跑,然後要一個接一個,所以青少年們成長過程的依附關係在原生家庭沒辦法被滿足,所以他們會很希望有情感連結。」劉柏傳認為,這種情感上的匱乏也導致這群青少年同樣得向外求取,「連家中照顧者都還在尋找愛,更何況17歲的青少年。」

他也從過往研究對應到實際案例,觀察到原住民族群的歷史創傷,從殖民時代以來的政策,必須被遷徙、被同化、被壓迫與犧牲,種種創傷似乎都被包覆在他們的身體內部,間接影響到原住民的飲酒、自殺率等議題。這種歷史創傷,再加上當代資本主義影響,讓這群青少年們與家庭、家族、原鄉更為斷裂,進一步導致自我認同與情感依附的追求愈加困難,也愈加漫無目的地、毫無根據的尋覓。

「自信不足或許是他們跟自身文化脫離,還有情感上的匱乏⋯⋯」劉柏傳這麼說,同時也體認到這沒辦法用單一個案來理解,而是結構與脈絡上的差異,環環相扣。

▋體認被愛:藝術教育因地制宜的介入

面對地方差異,善牧基金會提供了不同的藝術教育介入方法。

以西少來說,曾以「戲劇治療」的方案進行10餘年的工作坊與演出。帶領相關活動的老師張志豪,從1998年就開始協助善牧基金會策劃一系列街頭行動劇,宣導議題,後來他到英國攻讀戲劇治療碩士學位回國後,自2003年開始以「自傳劇」的形式,帶領善牧基金會所服務的青少年,以自己的生命故事進行創作,讓青少年的家長、老師、觀護人等了解他們之外,也會輪流到不同地方呈現,藉此提供這群青少年走出社區的機會。

劉柏傳認為,因經濟弱勢,這群青少年很難走出原生社區,這樣的經驗會讓他們體驗到不同環境、工作類型等,擴展視野,就像有青少年到了墾丁後才發現有「民宿」這個行業,而立下志願。他也說:「長天數的營隊讓他們一起生活,過程其實打造出家的概念,讓孩子慢慢放鬆融入,然後支持他們,補足原生家庭的不足,讓他們有機會去說出自己的故事,透過再詮釋,獲得更多力量。」後來,善牧基金會因人力不足中止「真的有青少年自傳劇團」方案,但合作過程中張志豪組織「台灣戲劇復原力協會」,延續了這樣的支持系統,甚至有曾參與過的青少年加入協力帶領。

而在花蓮光復中心,則從「文化」入手,希望能慢慢尋回這群原住民青少年的文化母體,像是針對兒童的繪本閱讀、族語歌曲教唱等,今年也會陸續開辦傳統編織等課程。「讓他們能夠透過這些,慢慢去拾起來一些跟自身文化有關的東西,我覺得這也是藝術作為媒介可以進行的方式。」劉柏傳這麼說。

他認為:「因藝術方案,我覺得看到這些孩子真的被愛。」在劉柏傳口中,這群青少年可能犯罪、可能逞兇鬥狠,但他往往用「他們很可愛」來說這些事件背後的成因,在人性╱本性的掙扎裡,直面個體生命經驗與集體生存環境的矛盾——或許「可愛」與「可以被愛」正是他與善牧基金會面對青少年的核心價值。

2023-07-20

善牧蘆少「生命年輪體驗營」營隊 學習擁抱不完美 讓愛流動

我喜歡你 是因為你勇敢的說出自己
我喜歡你 是因為你這需要在自己的領域中做自己
我喜歡你 是因為那純真真摯的感受
我喜歡你 只因為你是你
沒有誰可以變成誰
不需要做假 只需要成為自己
聽到你們的歌聲 看見你們為自己吶喊
我 貪圖你們的每次的微笑
在一瞬間裡 營隊裡 在生命裡

七月初,為期六天的「生命年輪體驗營」由財團法人新北市陳明雄賣夢教育基金會、動見体劇團及善牧新北市蘆州少年福利服務中心(以下簡稱蘆少)共同圓滿「達陣」。透過賣夢基金會及動見体、善牧社工的帶領,11位青少年回到大自然,透過在海邊吹吹風、在森林爬樹等,以多元體驗式教育,學習慢呼吸、擁抱不完美,透過生命的年輪,感受大自然的療癒力,讓生命與愛可以走得更遠、更穩健。

長達六天的營隊活動中,老師、社工及孩子們沈浸在大自然的懷抱中,透過慢呼吸,感受自己的各種情緒和感覺,說出自己的喜歡與不喜歡,從這樣的練習中,更認識內在的自己,學習欣賞自己和別人的特質和優點。在少年爬樹的那天晚上,大家聚在一起聽擁有這片森林的阿公的故事…。另外,在「一人一故事」劇場的同儕分享時,有少年第一次感受到原來感受是可以分享的,當然也包括難過和悲傷。

在蘆少陪伴下成長的少年,身上背負著沈重複雜的功課,但可能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沒有被人仔細聆聽過,以致於他們也就自然地忽略可以有自己的感受的權利。善牧蘆少主任高珮熏說:「看到少年們在營隊中,遠離現實生活中難受的困難和壓力,展現出純真、積極、快樂的模樣。大家展現出全新有自信的樣子,我們很感動,未來彼此相互陪伴,路一定可以走得更長遠。」

營隊的最後一天,大家分組以戲劇表演的方式,飾演自己最喜歡的角色,在劇中深刻吶喊出內心的聲音,透過戲劇的選角,老師帶著大家演出自己最欣賞的角色或人物,有學員演出街頭畫畫的藝人,因為他最欣賞的一位歌手也是一位內向的人,但他把才華展現在創作,目前已發表了100多首創作;也有學員演出拳王泰森,因為他無論比賽的輸贏,他總在比賽後跟對手說:「你這場打得很好。」也有少女演出漫畫角色滑冰選手艾拉,她雖然不是在運動上表現頂尖的人,但她總是善體人意地關心別人。

還有孩子演出卡通人物哆啦A夢的好朋友大雄,因為大雄總是勇於面對問題,會跟哆啦A夢一起克服萬難,而少年自己很希望自己能擁有像大雄這樣的「勇氣」。在排練的過程中,因為每個人的想法不同,透過分組後,每個團隊必須找出共識,彼此聆聽找出平衡,想出怎樣的呈現才是最能表達出團隊想法的方式。比方有一組劇情中有打鬥,孩子們在排練時因為認真而受傷,於是老師提議想出用借位踹空氣的方式,既可以達到想去呈現的效果,又不致於讓演員們受傷,而大家共同用自身經驗改寫歌詞的「我」這首歌,不知不覺也成為大家的團歌,隨著旋律唱出另一番滋味!在營隊中一起陪伴少年們的善牧蘆少社工董董說:「希望少年們把這份『很好』的感受記在心裡不斷滋養自己,帶著豐盛的能量繼續前行。」

2023-07-19

台北、宜蘭善牧學園畢業典禮,學子承載滿滿祝福和自信飛翔

鳳凰花開就是學子們畢業的季節,台北善牧學園於6月8日舉辦第26屆畢業典禮,今年很不一樣的是場地改到空間寬敞的地方,這樣畢業生們不用擠在地下室,等到要表演時才進場,可以和親愛的家人和老師一起分享畢業的喜悅。

典禮一開始,搭著時下最夯的懷舊風,影片帶著大家透過時空膠囊回到兒提時代的可愛模樣,再請大家猜猜是哪位學員,現場氣氛馬上活絡起來,每個萌娃都是今年亮眼的畢業生。緊接著,學員小茹和冬瓜帶來的勁舞震撼全場,青春的無限可能在他們身上散發光芒;動感的肢體表演後來到悠揚的旋律世界,由學員黃呱和芳芳帶來美妙的琴聲,為了這次的成發,學員都把樂譜牢牢記住,讓貴賓們沈浸在他們打造的美妙的樂音;還有精彩的花式籃球,不但動作要經過千錘百鍊,團隊動作更流露出孩子們的信任和默契。

成果發表的橋段裡,時不時有讓人驚奇的彩蛋,像用影像紀錄的滑板課,大家從中山堂一路練到新生橋下,唯有「不怕摔」,才能成就一個個帥氣俐落的華麗轉身;另外,還有今年的創新突破,就是「牧茶屋」快閃店的重磅登場,讓學員從備料、分工、接單、飲調、到外送,整個就是身心極限的大考驗;再來到多彩多姿的音樂洗禮,有學員冬瓜帶來精彩磅礡的爵士鼓和阿儒深情的自彈自唱吉他表演。壓軸由大家組團帶來「乾杯」,每一個表演都承載著學員不同的生命故事,家長及老師們看著孩子的學習成長,有說不出的感動和欣慰。

台北善牧學園主任吳金雲感性地形容:「在社工眼中看到的學員都是閃閃發亮的,謝謝大家願意在這裡做自己,也希望大家把所學放心底,相信一定可以透過自己的努力,走出最適合自己的未來。」

緊接著6/9是宜蘭善牧學園的畢業典禮,學員、社工、家長及老師們透過學園日常點滴的回顧,做為啟程前往下一個階段的祝福。在畢業典禮當天,大夥兒齊聚一堂,欣賞著學員們在宜蘭善牧學園的棚架下,一起做廚房料理的開心日子,每一份佳餚餐點、每一杯飲料,都有著學員們平時不露於言表的細心與貼心。

也因為學園裡面有養「陽光雞」,於是大家就用學園農場裡的「友善雞蛋」做成各式的雞蛋料理,也嘗試著用各種獨道配方,做出屬於宜蘭善牧學園專屬味道的茶葉蛋,相信以後孩子們一定會想念這道共同創造出的「家鄉味」。

同窗日子裡,學員們難免有友伴關係的衝突和磨合,為了讓孩子能克服學習中的困難,社工、老師及家長們不斷地溝通,大家培養深厚默契共同把孩子托住。宜蘭善牧學園主任呂劭涵常跟孩子鼓勵:「『磨合』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在成長過程中,這是需要一直面對的事情,而其中的衝撞會成為滋養生命的養份。」

同時,學員們也常走進社區關懷鄰里,融入每天生活的這片土地,曾經學員們 一起做了美味的雪Q餅,孩子們開心與社區長輩們分享,這樣的敦親睦鄰也是學園裡可愛的日常。

今年有畢業生害羞地用錄影片的方式來表達自己才藝,也有學員在即將畢業時就和社工討論好接下來的路,現在已經很認真地跟著親戚做學徒,也有一直很喜歡跟動物相處的學員,在學園裡最快樂的日子就是照顧農場,有時候會把母雞抱在懷裡撫慰,跟狗狗聊天,從動物的世界中找到生活的美好快樂。

還有原校老師會特別請在善牧學園的孩子幫忙買宜蘭善牧學園的友善雞蛋,就是希望跟孩子能持續保持連絡,用心維繫住和孩子的情誼並隨時給予情緒支持,劭涵說:「很感謝家長及老師跟善牧社工一起努力,帶孩子走過這段青澀歲月,也許他們在體制內遇到困難,感覺很挫折,但是沒關係,我們一起見證了孩子的蛻變。」

2023-07-10

抬頭,總會撥雲見日 🌥️

凌晨兩點半,夜幕低垂,整座城市漸漸沈睡。少女沅沅(化名)和朋友們正在常去的籃球場聊天徘徊,在跟媽媽一次大吵後,這次她選擇翹家表達不滿。對沅沅來說,翹家後的白天黑夜並沒有不同,就學不穩定的她,整天不是在朋友家睡覺,就是在外面到處晃,生活沒有目標,但有一群朋友在一起,沅沅說:「這樣讓我感覺到世界上,至少是有人在乎我的。」

▋ 透過外展認識街頭少年
善牧新北市蘆洲少年福利服務中心(以下簡稱蘆少)的社工們就是要找尋這群青少年,讓他們了解,如果遇到困難或需要幫助,善牧社工很願意成為他們的肩膀,在需要的時候給予支持。那天,是善牧蘆少社工組長劉玹羽和同事第一次看到沅沅,文靜的她總用濃密的瀏海掩住臉龐…。就這樣,彼此在籃球場上「相處」一個多月後,正好遇到情人節,玹羽和其他社工拎著一袋巧克力,與大家一起分享…這是善牧社工和這群青少年的第一次「破冰」。

 

▋ 陪伴讓彼此更了解
漸漸地,大家會一起打籃球、玩手遊、拍抖音。玹羽更有機會認識她:「常搞失蹤的沅沅,即便遇到了也話不多、感覺沒睡飽。跟她聊天時,回答不超過五個字。」後來,從朋友口中得知,沅沅因為車禍摔斷了腿,得住院開刀並在家休養好一陣子。擔心沅沅無人照顧的社工玹羽有空就去探望她。這段日子裡,讓玹羽有機會更了解沅沅。

因為不喜歡念書,沅沅在爸爸眼裡就是個叛逆的孩子,動不動就叫她:「滾!」說:「妳沒救了啦!」而媽媽的身體不好,能照顧好自己已經很不容易,更何況去理解孩子的心情,陪伴她成長。

有陣子,善牧社工們一直不見沅沅蹤影,聽朋友說是因為那陣子她在朋友圈「燒話」(網路用語:所謂亂傳話)弄得滿城風雨,所以跟大家疏遠了。正當社工玹羽擔心沅沅是否就此斷了線,有天早上,她突然接到沅沅的電話:「我被打了!」講完了,電話那頭的她,一如往常沈默不語。

▋ 第一次 和家人一起面對困難
後來得知沅沅是跟男網友相約「跑山」(網路用語:意即在山上騎車競速)後被對方載到偏遠處暴力對待,玹羽建議她:「先跟爸媽說!」原本擔心因此受責備的沅沅,鼓起勇氣跟父母說,結果不但沒有被責難,並且趕緊帶傷痕累累的沅沅去派出所報案、就醫及驗傷。「跑山」事件在她生命留下深刻的烙印,但卻也是沅沅第一次和父母一起把事情處理好。

這次可怕烙印造成的陰影,加上之前的「燒話事件」讓沅沅在校園被排擠,後來她乾脆不去學校了,年紀輕輕就過著「繭居」的日子,眼看她消沈下去不是辦法,社工玹羽鼓勵沅沅報名蘆少舉辦的「小夢想圓夢計劃」並選擇有興趣的彩妝課程,幾堂課下來,玹羽發現沅沅變得不一樣了,不但願意與外界接觸,表情也柔和許多,還會把課堂上練習的作品PO到IG跟朋友分享。這時候,玹羽才發現,原來沅沅的瀏海,是為了遮蓋小時侯跌傷,尖銳的石塊在她額頭上劃開的傷痕。

 

▋ 平行時空找到交集
「慢慢找回自信後,沅沅也有了重拾書本的念頭。」回歸校園後,同學們很喜歡找她聊保養、彩妝等漂亮心事;另一方面,她也主動向家人靠近,前陣子,沅沅帶著媽媽一起參加蘆少舉辦的乾燥花手工藝課程,課程後,母女開心地把作品帶回家…。疫情嚴峻期間,蘆少有個活動原本是邀請青少年帶著家人團聚吃大餐,後來改成叫外送到少年家中…。在沅沅回傳給蘆少社工的照片中,社工們看到沅沅和爸爸媽媽跟美食,一起靦腆地對著鏡頭合照,沅沅說:「我喜歡吃花壽司、媽媽愛吃鍋燒麵,爸爸愛喝珍珠奶茶。」屋簷下原本平行的三條線,生活漸漸有了交集。

▋ 雨過天晴 展現青春模樣
前陣子沅沅生日,善牧社工們一起寫了一張祝福卡片送給她,當晚,在沅沅的限動中,第一次出現:「謝謝!」兩個字。一直在身邊陪伴她的善牧社工玹羽欣慰地說:「她還是那個不多話、做自己的女生,但從她的蛻變中,我們看到了花樣年華的她該有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