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兒童之家的孩子,從進家園的第一天,就是希望幫他們找到回家的路,無論這個「家」是原生家庭的家、爸爸的家、媽媽的家、還是一個新家庭,都希望孩子們可以擁有專屬的愛與照顧,平安長大。今年,兒童之家陪伴一對雙胞胎姊妹,找到回家的路,經過一年和新爸媽漸進式相處,過年前順利完成國際收養手續,在荷蘭新爸媽的帶領下搭飛機回家,開始嶄新生活。
「本來是去年聖誕節前新爸媽會來到台灣,但媽媽從荷蘭要上飛機前的採檢確診,所以來台灣這件事情延遲了。」兒童之家主任陶明蕙說,因為疫情關係,來台灣的路一波三折,到後來媽媽解隔離、康復、媽媽爸爸一起到台灣入境篩檢陰性、進隔離所隔離期滿篩檢陰性……通過層層關卡之後,終於順利擁抱透過視訊看了一年多的孩子。見面當天孩子們看到新爸媽後露出靦腆笑容,媽媽張開雙臂緊緊把兩姊妹擁入懷,爸爸在一旁看著,默默拭淚。
<p> </p>
▋手搭手,陪伴走過人生歷程
三年前,兩姊妹剛來兒童之家年僅一歲半,正是需要餵奶包尿布的時期,一般孩子已經牙牙學語,他們卻「惜字如金」,家園盡力協助孩子獲得全面發展,安排早療課程。「他們都聽得懂,會點頭搖頭,不知道為什麼,都不講話,只有拿東西出來問要不要吃,他才跟你說好,其他都不講。」陶明蕙分享孩子剛來家園時候的狀況。為此,兒童健檢時,特別提出來與醫生討論,醫生看著兩個小姊妹說:「你們是故意不想講話吧」小姊妹傻傻地笑了起來。
一路陪著孩子練習表達,直到過了兩歲半,他們才漸漸願意說話,而且越講越多,到後來可以對答聊天停不下來,這段從不想開口到對答如流的路,走了整整一年。
好不容易讓孩子熟悉國語,在國際收養配對成功後,家園又再陪著孩子做環境轉換的練習。荷蘭的官方語言是荷蘭語,收養爸媽完全不會講中文,孩子剛開始語言不通沒辦法與父母溝通,該如何表達需求呢?「帶著孩子學習用圖卡溝通,例如肚子餓了,找出飯的圖卡或是吃的東西,若是想去廁所,就拿出廁所的圖卡,頭痛、不開心都是用圖卡表示,藉由圖卡重新學語言,希望能順利轉銜孩子未來生活。」陶明蕙說。
▋離開,需要好好說再見
收養無論對父母或是孩子來說,都是很慎重的事情,兒童之家從去年開始為這對雙胞胎姊妹準備「有新的爸爸媽媽要來照顧他們」這件事,也努力讓從小就在這裡長大的孩子明白「離開」兒童之家是什麼意思。
四歲的孩子對「離開」這個詞能夠理解多少呢?兒童之家的保育媽咪與孩子們做了一個倒數日曆,標上他們的行程:這一天會跟新爸媽視訊、這一天新爸媽已經到了台灣,正在隔離、這一天會和新爸媽碰面,隔天一起出去玩、然後倒數到了這一天,你們會離開兒童之家,不會再回來了、這天你會去搭飛機,接著你會跟新爸媽在家裡生活……,一天一天陪著孩子倒數在家園的最後生活。過程中孩子非常焦慮,懵懵懂懂不知道會發生什麼事,「坐飛機會怎麼樣?」「搭飛機就不會回來了嗎?」面對他們的提問,社工和保育媽咪一次又一次講解、耐心的解答問題,並且不斷預告有新爸媽會到國外生活這件事情。
陶明蕙分享,「這對小姊妹從一歲半就在家園生活,和保育媽咪的依附關係是非常濃厚的,我們花了非常多的時間,帶他們好好說再見、模擬可能的狀況,讓他們理解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當分離時間越來越近,某一天孩子突然問保育媽咪一句「那我長大可以回來嗎?」得到肯定的答覆後,隨即又說,「那你們要等我喔,長大之後回來喔。」聽見孩子的童語,保育媽咪哭成一片。那一刻我們知道,他明白自己即將會發生什麼事,也接受了這件事。
▋找到回家的路
小姊妹在原生家庭中是隔代教養,阿嬤身邊已經有三個小小孩需要照顧,加上兩姊妹,一個人要看顧五個小小孩,有時候必須要出門買東西,只好把兩個小娃獨留在家,速去速回。論起體力與經濟,阿嬤難以顧及兩姊妹,一直希望他們可以找到好人家,獲得更多資源與愛護。經過溝通與評估,不得已忍痛做出先將孩子安置在兒童之家、安排出養的決定。
「希望能幫兩個孩子找到一個好的家庭」是阿嬤最後的心願。兩姊妹入住當天,阿嬤特別和孩子一起來,看了家園環境,了解家園可以提供的資源,陪了他們好一陣子才搭車返家,而後阿嬤只要到花蓮看醫生,就會想順路來看看這兩個惦記在心頭上的孩子。
「去年年初阿嬤過世了,來不及看到這兩個孩子找到好家庭,但現在兩姊妹順利出養,已經在荷蘭有了新的生活,過得還不錯,我們也算是完成他一直以來的願望。」陶明蕙略帶感慨地說。
兒童之家不只是提供一個安全無虞的環境、安置孩子的地方,當孩子來到這裡的第一天,家園用許多愛的大手牽著小手,陪伴走往人生許多不同階段,幫他們找到回家的路,這條路也許要走得很長很久,卻始終持續努力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