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父母親來說,孩子能健康長大是他們的最大心願。來到善牧台南嬰兒之家的孩子,多是原生家庭無力照顧因而透過出養方式為孩子另尋一個家。考量到孩子的未來,「放手」是他們能為孩子做得最後選擇。

台灣現行的兒童安置政策,首先是以親屬安置為優先,若無合適親屬可協助照顧,才會將孩子轉送到寄養家庭照顧,而安置機構則是最後一項選擇。因此,近期來到善牧的孩子,議題也較以往多元,而善牧在孩子的照顧上,更需要花費多一些的心力與陪伴。

孩子來到善牧台南嬰兒之家後,我們會依照年齡分成A(1~2歲)、B(6個月~1歲)、C(0~6個月)三區照顧,再依據不同年齡,每月設計不同的教案主題,刺激孩子發展。善牧台南嬰兒之家安置部副主任-柯貞妃分享,「有些來到這裡的孩子,可能因為生母在懷孕時期狀況不是很好,無論是情緒不穩或是有服用毒品等不良嗜好,都會導致孩子出生後在發展上會出現一些狀況,因此我們相對需要花費多點耐心,陪伴孩子走過漫長的學習歷程。」

「炒蘿蔔炒蘿蔔切切切,包餃子包餃子捏捏捏…..」

嬰兒之家的保母邊唱著歌邊幫C區孩子做四肢按摩,這是他們每天的行程,主要是為了透過按摩與互動去降低孩子敏感度,同時增加孩子的依附關係。

「依附關係」是指幼兒對於照顧者所產生的依戀情感,這是一段需要培養的過程。而照顧者與幼兒互動的品質也會持續影響其日後的人格發展與社會適應能力,因此,為了建立穩定的依附關係、增加孩子的安全感,在善牧嬰兒之家的孩子都會以區為單位,固定由同一組保母24小時輪班照顧。

雖然善牧台南嬰兒之家是機構式安置單位,礙於一些限制,孩子無法擁有一對一的照顧,但是,我們仍堅持著善牧的核心價值,希望營造一個像「家」的機構,盡所能照顧好來到這裡的每一個孩子。

B區的孩子正值粗大動作與精細動作的發展階段,開始學習爬行與坐立,因此保母將四月教案主題訂為「音樂會」,在遊戲活動中引導孩子透過搖鈴、拍鼓、按鈴等動作訓練精細發展,而這些看似簡單的肢體動作,其實也是孩子爬行前的訓練,更是成長的重要基礎。

由於機構式環境無法擁有一對一的照顧者,因此,孩子的需求有時候無法立即被滿足,再加上孩子被擁抱、碰觸的機會也相較在家庭成長的孩子次數來的低,這也導致他們的觸覺相對其他孩子較為敏感。因此,善牧在教案中嘗試帶入紗巾的碰觸,除了希望藉此減低孩子敏感,同時也能透過觀察孩子拉下身上的紗巾動作,確認孩子的認知發展狀況。

A區的孩子年齡最大,已經能夠自己走路了,因此針對A區的孩子,我們主要希望能培養他們生活自理的能力。保母會在日常中引導孩子學習自己動手吃飯、收拾玩具、喝水…等。

除此之外,四月份的教案為認識顏色及形狀,A區保母設計了許多活動,像是透過購物遊戲讓孩子認識購物車上五顏六色的蔬菜水果、用不同顏色的圓形貼紙訓練孩子在認識顏色的同時也能加強拿取、黏貼等精細動作發展,還有繽紛的水彩繪畫活動以及繪本閱讀…等方式,都可以促進孩子學習發展能力。

尋家之路是一段漫長的過程,但孩子的發展更是不容延遲。柯貞妃副主任分享,「我們遇過許多孩子,在一開始來到嬰兒之家的時候,狀況不是很好,可能是因為媽媽在孕期有一些狀況,連帶影響到肚子裡的孩子。我們有一個孩子剛到嬰兒之家的時候有藥癮議題,四肢很僵硬,我們都形容她像機器人。但在我們不斷的按摩、復健或是進行輔助運動後,孩子的發展狀況已漸漸好轉。現在的她已經變得很會爬行,活動力一點都不輸同年齡的孩子呢!」

善牧重視每一位孩子返家前的發展狀況,盡所能照顧好每一位孩子,陪伴他們踏上回「家」的旅程。看見這些孩子的轉變,也讓我們更加相信,只要我們用心去照顧,孩子就能擁有無限的可能!